《分析化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毓庆,胡育筑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030171845
  • 页数:624 页
图书介绍:《分析化学》是基础分析化学部分,专辟2章介绍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第一篇化学定量分析包括:滴定分析法概论、酸碱滴定法、络合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等内容;第二篇仪器分析包括:电位分析法及永停滴定法、光学分析法概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分析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核磁共振波谱法、质谱法、综合光谱解析法、色谱分析法概论、经典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及色谱联用技术等内容。

第1章 绪论 1

1.1 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 1

1.2.3 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 2

1.2.2 无机分析与有机分析 2

1.2 分析化学方法的分类 2

1.2.1 结构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2

1.2.4 常量、半微量、微量与超微量分析 3

1.3 分析化学的发展与趋势 4

1.2.5 例行分析与仲裁分析 4

1.4.2 杂志 6

1.4.1 丛书、手册 6

1.4 分析化学文献 6

参考文献 7

2.2.1 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8

2.2 测量误差 8

第2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8

2.1 概述 8

2.2.2 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10

2.2.3 准确度和精密度 11

2.2.4 误差的传递 14

2.2.5 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 16

2.3.1 有效数字 18

2.3 有效数字及运算法则 18

2.3.3 数字修约规则 19

2.3.2 运算法则 19

2.4.1 t分布 20

2.4 有限量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 20

2.4.2 平均值的精密度和置信区间 22

2.4.3 显著性检验 25

2.4.4 可疑数据的取舍 28

2.4.5 相关与回归简介 31

本章小结 32

习题 34

思考题 34

参考文献 35

3.1.1 滴定分析法及有关术语 39

3.1 概述 39

第一篇 化学定量分析 39

第3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39

3.2.1 标准溶液与基准物质 40

3.2 标准溶液 40

3.1.2 滴定方式 40

3.2.3 滴定度 42

3.2.2 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42

3.3.1 滴定分析计算的依据 43

3.3 滴定分析的计算 43

3.3.2 滴定分析计算实例 44

3.4.1 分布系数和副反应系数 46

3.4 滴定分析中的化学平衡 46

3.4.2 电荷平衡和质量平衡 47

本章小结 48

3.4.3 化学平衡的系统处理方法 48

参考文献 50

习题 50

思考题 50

4.2.1 质子论的酸碱概念 52

4.2 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52

第4章 酸碱滴定法 52

4.1 概述 52

4.2.2 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 55

4.2.3 酸碱溶液的pH计算 57

4.3.1 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61

4.3 酸碱指示剂 61

4.3.2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62

4.3.3 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 65

4.4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66

4.3.4 混合指示剂 66

4.4.1 强酸(强碱)的滴定 67

4.4.2 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69

4.4.3 多元酸(碱)的滴定 73

4.5 滴定终点误差 75

4.5.1 强酸(碱)的滴定终点误差 76

4.5.2 弱酸(碱)的滴定终点误差 77

4.6.2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与示例 78

4.6.1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78

4.6 应用与示例 78

4.7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 79

4.7.1 基本原理 80

4.7.2 碱的滴定 86

4.7.3 酸的滴定 88

本章小结 90

思考题 92

习题 94

参考文献 96

5.1 概述 97

第5章 络合滴定法 97

5.2.1 络合平衡 98

5.2 基本原理 98

5.2.2 络合滴定曲线 104

5.2.3 金属指示剂 106

5.2.4 滴定终点误差 108

5.3.1 酸度的选择 110

5.3 滴定条件的选择 110

5.3.2 掩蔽剂的选择 112

5.4.1 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115

5.4 应用与示例 115

5.4.2 滴定方式及其应用 117

本章小结 119

习题 121

思考题 121

参考文献 122

6.2.1 电极电位方程式 123

6.2 氧化还原反应 123

第6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123

6.1 概述 123

6.2.2 条件电位 124

6.2.3 影响条件电位的因素 125

6.2.4 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程度 129

6.2.5 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131

6.3.1 滴定曲线 132

6.3 氧化还原滴定 132

6.3.2 指示剂 135

6.3.3 滴定前的预处理 137

6.4.1 碘量法 138

6.4 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方法 138

6.4.2 高锰酸钾法 144

6.4.3 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 146

本章小结 151

习题 153

思考题 153

参考文献 154

7.2 沉淀滴定法 155

7.1 概述 155

第7章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155

7.2.1 银量法的基本原理 156

7.2.2 银量法终点的指示方法 158

7.2.3 应用与示例 163

7.3 重量分析法 164

7.3.1 沉淀重量分析法 165

7.3.2 挥发重量法 176

本章小结 178

习题 180

思考题 180

参考文献 181

8.1 概述 185

第8章 电位分析法及永停滴定法 185

第二篇 仪器分析 185

8.2.1 相界电位、电极电位(金属)、液接电位 186

8.2 电化学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186

8.2.2 化学电池和电池电动势 187

8.2.3 电极的分类[4] 188

8.2.4 可逆电极和可逆电池 190

8.3 直接电位法 191

8.2.5 电极电位的测量 191

8.3.1 氢离子活度的测定 192

8.3.2 其他离子浓度的测定 197

8.4.1 仪器装置和方法原理 207

8.4 电位滴定法 207

8.4.2 确定电位滴定终点的方法 208

8.4.3 滴定的应用与示例 209

8.5 永停滴定法 211

8.5.1 基本原理 212

8.5.2 仪器与实验方法 213

8.5.3 永停滴定的应用与示例 214

本章小结 215

习题 217

思考题 217

参考文献 219

9.1 光学分析法的定义和分类 220

第9章 光学分析法概论 220

9.2.1 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 221

9.2 电磁辐射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21

9.3 光谱分析法 223

9.2.2 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23

9.3.1 各电磁波谱区域及其相应的光谱分析法 224

9.3.2 光谱分析法的类型与作用机理 226

9.4 非光谱分析法——X射线衍射法 229

9.5 光学分析仪器的基本组成 230

9.5.3 辐射的检测 231

9.5.2 分光系统 231

9.5.1 辐射源 231

9.6 光谱分析法发展概况 232

本章小结 233

参考文献 234

10.1.1 跃迁类型 235

10.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基本概念 235

第10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235

10.1.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的常用术语 237

10.1.3 吸收带及其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238

10.1.4 影响吸收带的因素 241

10.2.1 Lambert-Beer定律 243

10.2 基本原理 243

10.2.2 偏离Beer定律的因素 245

10.3.1 主要部件 249

10.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249

10.3.2 分光光度计的光学性能与类型 253

10.3.3 分光光度计的校正 255

10.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常规分析方法 257

10.4.1 定性鉴别 257

10.4.2 纯度检测 259

10.4.3 单组分样品的定量方法 260

10.4.4 多组分样品的定量方法 262

10.4.5 光电比色法 265

10.5.1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268

10.5 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研究简介 268

10.5.2 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研究 271

10.6 应用与示例 272

本章小结 273

思考题 275

习题 276

参考文献 277

11.2.1 分子荧光光谱的产生 278

11.2 基本原理 278

第11章 荧光分析法 278

11.1 概述 278

11.2.2 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 281

11.2.3 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283

11.2.4 影响荧光强度的外部因素 286

11.3.1 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浓度的关系 289

11.3 定量分析方法 289

11.4.1 荧光仪器简介 291

11.4 荧光分析技术及应用 291

11.3.2 定量分析方法 291

11.4.2 应用与示例 293

11.4.3 荧光分析新技术 294

本章小结 296

习题 297

思考题 297

参考文献 298

12.1.1 共振吸收线 299

12.1 基本原理 299

第12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99

12.1.2 原子的量子能级和能级图 300

12.1.3 原子在各能级的分布 301

12.1.4 原子吸收线的形状 302

12.1.5 原子吸收值与原子浓度的关系 304

12.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305

12.2.1 光源 306

12.2.2 原子化器 307

12.3 定量分析方法 308

12.2.4 检测系统 308

12.2.3 单色器 308

12.4.1 样品处理 309

12.4 实验技术 309

12.3.1 标准曲线法 309

12.3.2 标准加入法 309

12.3.3 内标法 309

12.4.2 测定条件的选择 310

12.5 应用与示例 311

12.4.3 干扰及其抑制 311

本章小结 312

习题 313

思考题 313

参考文献 314

13.1.2 红外吸收光谱的表示方法 315

13.1.1 红外线的区划 315

第13章 红外分光光度法 315

13.1 概述 315

13.1.3 红外吸收光谱与紫外吸收光谱的区别 317

13.1.4 用途 318

13.2.1 振动能级与振动光谱 319

13.2 基本原理 319

13.2.2 振动形式 320

13.2.3 基频峰与泛频峰 324

13.2.4 特征峰与相关峰 325

13.2.5 吸收峰的位置 327

13.2.6 吸收峰的强度 333

13.3.1 脂肪烃类 334

13.3 典型光谱 334

13.3.2 芳香烃类 336

13.3.3 醚、醇与酚类 337

13.3.4 羰基化合物 339

13.3.5 含氮化合物 343

13.4.1 光栅红外分光光度计 345

13.4 红外分光光度计及制样 345

13.4.2 干涉分光型红外分光光度计(FT-IR) 346

13.4.3 仪器性能 347

13.5.1 光谱解析方法 349

13.5 光谱解析法与示例 349

13.4.4 制样 349

13.5.2 光谱解析示例 352

本章小结 355

思考题 356

习题 357

参考文献 359

14.1 概述 360

第14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360

14.2.1 原子核的自旋与磁矩 362

14.2 基本原理 362

14.2.2 核磁共振 364

14.3.1 化学位移及其表示 367

14.3 化学位移 367

14.3.2 化学位移的影响因素 370

14.3.3 质子化学位移的计算 373

14.4.1 自旋偶合与自旋分裂 377

14.4 自旋偶合和自旋系统 377

14.4.2 自旋系统 381

14.5.2 解析顺序 385

14.5.1 送样要求 385

14.5 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方法与示例 385

14.5.3 解析示例 386

本章小结 388

习题 390

思考题 390

参考文献 392

15.1 概述 393

第15章 质谱法 393

15.2.1 样品的导入与离子源 394

15.2 质谱仪及工作原理 394

15.2.2 质量分析器 397

15.2.3 离子检测器和质谱 399

15.2.4 质谱仪的主要性能指标 400

15.3.1 离子类型 401

15.3 质谱中的离子与分裂类型 401

15.3.2 阳离子的裂解类型 404

15.4 质谱法测定分子结构原理 406

15.4.2 元素组成的确定 407

15.4.1 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407

15.5.1 烃类 408

15.5 几类化合物质谱的裂解特征 408

15.4.3 推测官能团和化合物类型 408

15.5.2 羟基化合物 410

15.5.3 醛、酮类 412

15.5.4 酸与酯 413

15.6.2 解析示例 414

15.6.1 解析顺序 414

15.6 应用与示例 414

本章小结 416

习题 418

思考题 418

参考文献 420

16.2.3 分子结构的推测 421

16.2.2 分子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确定 421

第16章 综合光谱解析法 421

16.1 概述 421

16.2 综合光谱解析的一般步骤 421

16.2.1 样品的来源与性质 421

16.3 解析示例 422

16.2.4 结构的验证 422

本章小结 428

习题 429

参考文献 432

17.1.1 色谱法的起源和发展 433

17.1 概述 433

第17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433

17.1.2 色谱法的分类 434

17.2.1 色谱过程 435

17.2 色谱过程与术语 435

17.2.2 基本术语 436

17.3.2 等温线 442

17.3.1 分配系数和保留行为的关系 442

17.3 色谱分离的基本理论 442

17.3.3 塔板理论 443

17.3.4 速率理论 445

17.3.5 影响分离度的因素 448

17.4.1 吸附色谱法 449

17.4 基本类型色谱法的分离机理 449

17.4.3 离子交换色谱法 450

17.4.2 分配色谱法 450

17.4.4 分子排阻色谱法 451

17.5.1 新型固定相和检测器的研究 452

17.5 色谱法的发展趋势 452

17.5.2 色谱新技术的研究 453

本章小结 454

习题 456

思考题 456

参考文献 457

18.2.2 吸附剂 458

18.2.1 分离原理 458

第18章 经典液相色谱法 458

18.1 概述 458

18.2 液-固吸附柱色谱法 458

18.2.3 色谱条件的选择 460

18.3.1 离子交换树脂 461

18.3 离子交换柱色谱法 461

18.3.2 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能 462

18.4.1 定性参数 463

18.4 平面色谱参数 463

18.3.3 离子交换色谱法的分离原理 463

18.4.2 相平衡参数 464

18.4.3 分离参数 466

18.5.2 固定相的选择 467

18.5.1 分离原理 467

18.5 薄层色谱法 467

18.5.4 操作方法 468

18.5.3 展开剂的选择 468

18.5.5 定性和定量分析 470

18.5.6 高效薄层色谱法 471

18.5.7 薄层扫描法简介 472

18.6.2 实验方法 475

18.6.1 基本原理 475

18.6 纸色谱法 475

18.7.1 薄层色谱法应用示例 477

18.7 应用与示例 477

18.7.2 经典柱色谱法应用示例 478

本章小结 479

参考文献 481

习题 481

思考题 481

19.1.2 气相色谱仪的一般流程 482

19.1.1 气相色谱法的分类 482

第19章 气相色谱法 482

19.1 概述 482

19.2 色谱柱 483

19.1.4 气相色谱法的应用 483

19.1.3 气相色谱法的特点 483

19.2.1 固定液 484

19.2.2 载体 488

19.2.3 固体固定相 489

19.3.2 进样器 490

19.3.1 气路 490

19.3 仪器原理 490

19.3.4 检测器 491

19.3.3 柱温箱 491

19.3.5 数据处理 496

19.3.6 实验条件的选择 497

19.4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简介 498

19.4.2 毛细管柱速率方程 499

19.4.1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的特点 499

19.4.3 毛细管气相色谱仪简介 500

19.5 衍生化气相色谱法 501

19.5.2 酰化反应法 502

19.5.1 硅烷化反应法 502

19.6.2 定量分析法 503

19.6.1 定性分析法 503

19.6 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 503

19.7.2 中药成分研究 508

19.7.1 合成药物分析 508

19.7 应用与示例 508

本章小结 509

19.7.3 体内药物分析 509

习题 511

思考题 511

参考文献 512

第20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513

20.1 概述 513

20.2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类与基本原理 514

20.2.1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类 514

20.2.2 基本原理 515

20.3 各类高效液相色谱法 518

20.3.1 液-固吸附色谱法 518

20.3.2 液-液分配色谱法 519

20.3.3 化学键合相色谱法 520

20.3.4 其他色谱法 524

20.4 固定相 525

20.4.1 液-固色谱固定相 525

20.4.2 化学键合相 526

20.4.3 其他固定相 528

20.5 流动相(溶剂系统) 530

20.5.1 分离方程式 530

20.5.2 Snyder溶剂分类 531

20.5.3 正相洗脱与反相洗脱 533

20.5.4 洗脱方式 534

20.6 高效液相色谱仪 535

20.6.1 输液泵 535

20.5.5 溶剂系统选择的一般原则 535

20.6.2 色谱柱与进样器 537

20.6.3 检测器 539

20.6.4 超高效液相色谱仪 543

20.7 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545

20.7.1 定性分析方法 545

20.7.2 定量分析方法 546

20.8 应用与示例 550

本章小结 553

思考题 555

习题 555

参考文献 556

21.1.2 毛细管电泳仪的流路 558

21.1.1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概念 558

21.1.3 毛细管电泳法的分类 558

21.1 概述 558

第21章 毛细管电泳法 558

21.1.4 毛细管电泳法的特点 559

21.1.5 毛细管电泳法的应用与发展 559

21.2.1 电泳和电泳淌度 560

21.2.2 电渗和电渗淌度 560

21.2 基本原理 560

21.2.3 表观淌度 561

21.2.4 毛细管电泳的柱效和分离度 561

21.3 毛细管电泳实验条件与方法 563

21.3.1 毛细管电泳仪 563

21.3.2 实验条件 564

21.3.3 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 564

21.4 分离类型与应用实例 565

21.4.1 毛细管区带电泳 565

21.4.2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 566

21.4.3 环糊精电动毛细管色谱 567

21.4.4 其他毛细管电泳法 568

本章小结 569

习题 570

参考文献 570

思考题 570

第22章 色谱联用技术 571

22.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572

22.1.1 GC-MS联用仪的组成 572

22.1.2 GC-MS联用仪的工作原理 574

22.2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575

22.2.1 仪器组成和工作原理 575

22.1.3 GC-MS联用技术的优点 575

22.2.2 仪器的基本功能 580

22.2.3 LC-MS联用技术的优点 581

22.2.4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应用 582

22.3 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技术 585

22.3.1 毛细管电色谱-质谱联用仪简介 585

22.3.2 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法的应用 586

本章小结 586

思考题 587

参考文献 587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589

附录 595

附录Ⅰ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595

附录Ⅱ 常用物理、化学常数表 597

附录Ⅲ 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 597

附录Ⅳ 常用相对分子质量表 598

附录Ⅴ 酸、碱在水中的电离常数 600

附录Ⅵ 常用标准缓冲溶液的pH(0~95℃) 604

附录Ⅶ 络合滴定有关常数 604

附录Ⅷ 标准电极电位及氧化还原电对条件电位表 607

附录Ⅸ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Ksp) 610

附录Ⅹ 主要基团的红外特征吸收频率 611

附录Ⅺ 各种质子的化学位移 617

附录Ⅻ 质谱中常见的中性碎片与碎片离子 620

附录ⅩⅢ 气相色谱相对质量校正因子(f) 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