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序言 1
第一章 导论:研究方法问题——哲学上的先验方法 23
第一节 非对象性或纯粹对象 25
第二节 形式性或纯粹形式 29
第三节 观念性或纯粹观念 31
第四节 现象性或纯粹现象 34
第五节 规定性(非生成性)或纯粹规定性 37
第六节 主体性,亦即先验主体性或纯粹主体性 39
第七节 纯粹性或绝对性,亦即非相对性 41
第二章 佛家唯识学的“识”与自我 48
第一节 原始及部派佛教的“六识”说 48
第二节 佛家唯识学的“八识”说 61
一、第八识及其种子 62
二、第七识及自我或无我 79
三、第六识与前五识及其心所法 88
第三节 “三界唯心”与“万法唯识” 111
第三章 转识成智的证修:部派佛教之“智”与中观之“智” 129
第一节 部派佛教有关“智”的各种分类及其意义 130
第二节 中观之“智”与菩萨道 141
第四章 唯识学“转识成智”的证修 157
第一节 修行以明道:论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 161
一、资粮位(顺解脱分):十住、十行、十回向——于所证修勇猛不退 161
二、加行位(顺抉择分):暖、顶、忍、世第一法——达“无二我”而“有二无我”之境 164
三、通达位(见道位):真见道与相见道——生如来家,住极喜地,善达法界,得诸平等 167
四、修习位(修道位):住十地,修十胜行,断十重障,证十真如——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 171
第二节 论修习位 171
第三节 论究竟位 201
五、究竟位(佛果之位):成就如来三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具足无量功德 201
第五章 结论 217
附录《成唯识论》与《新唯识论》 249
主要参考文献 288
后记 305
补记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