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序一 章开沅 1
关于抗日战争研究几个问题的思考 张宪文 1
序二 刘善璧 8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新文化的新发展 虞和平 11
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文化主张及其实践 朱汉国 李小尉 34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政策的演化 范小方 47
党在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主张与实践 谭晓曙 58
抗战时期毛泽东对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张艳国 67
论中国抗战文学与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的交往 章绍嗣 80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道德救国思潮管窥 赵炎才 91
抗日战争中的现代新儒家 何晓明 徐胜 江涛 105
抗战时期冯友兰的哲学转型 张克兰 116
抗日战争时期京剧发展述略 李仲明 125
抗战小说:叙述立场的三次变化 吕幼安 143
评爱国诗人王冷斋的抗战旧体诗 张虎昇 152
《财主底儿女们》:救亡背景下的国民性展示图 索晓海 161
抗战时期大后方科技社团的活动及其影响 潘洵 李桂芳 168
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一瞥 杨宏雨 178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西北的教育事业 李建国 189
中英庚款“退款”与抗战时期的西北教育 刘继华 200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概述 郑刚 张燕 211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湖北高等学校的内迁 唐燕 黄可丽 225
车向忱与东北竞存学校的抗日救亡 彭南生 裴庚辛 237
抗战时期企业文化略论 薛毅 246
抗战时期内迁企业员工的爱国精神 徐凯希 258
论华侨抗战文化的特点 揭光虹 268
抗战时期《东南日报》的南迁及其出版活动 张根福 275
全面抗战时期的山东报业 梁家贵 283
罗家伦与中央大学的战前精神动员 许小青 295
学术与抗战:《独立评论》对于抵抗日本侵略的理性主张 罗福惠 汤黎 308
史沫特莱与中国抗日战争 文道贵 孙怀安 330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文化重心的变动 张笃勤 338
抗战时期的贵州民族文化调查研究 欧阳恩良 344
抗战期间日本对中国文化侵略述论 严昌洪 黎霞 359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文化基础 刘贵华 370
关于“抗战时期中国文化损失”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孟国祥 378
“皇民化”运动及台湾人民的反抗斗争 张春英 389
抗战时期香港教育简述 孔强生 张慧真 398
论抗战时期日伪在湖北沦陷区的文化控制模式 张泰山 徐旭阳 402
统制与附庸:沦陷时期武汉殖民文化教育的形成及其形态 涂文学 李卫东 414
论武汉沦陷时期殖民文化的本质与特征 李卫东 439
沦陷时期日伪控制下的武汉教育 刘芳 陈丽芳 覃斌 蒋功英 449
试析沦陷时期武汉(汉口)市教育局的演变 兰军 462
武汉沦陷时期张之洞的历史际遇 方秋梅 469
试论沦陷时期日伪在武汉的基础教育 罗飞霞 482
民族文化认同困境:周作人附逆行为的后殖民启示 彭松乔 490
沦陷时期亲日派文人沈启无的文学活动 陈言 500
抗战时期鄂东日伪司法组织述论 付海晏 509
抗战时期汪伪的重要喉舌——《中华日报》 谢晓鹏 519
毛泽东与武汉抗战 田子渝 527
论中共在抗战时期对农村的整合 程洪 胡惠军 539
论妇女运动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 袁北星 549
商人团体与抗战后方的经济统制 魏文享 558
抗战时期火柴专卖的枢纽 江满情 570
战时日本对中国钨砂的劫掠与国民政府的应对 肖自力 583
简论抗战时期西北开发思潮形成的表现 杨红伟 593
留美中国学生战时学术计划委员会及其活动 周雷鸣 604
抗战时期晋系地方实力派对蒙古族的研究及其宣传工作:以蒙汉同源说为中心 岛田美和 610
抗战胜利前后国民政府对新疆的筹划 杨华山 621
浅析1941年国民政府为遏制美日妥协谈判所采取的对策 李文娟 630
抗日战争学术研究与基础教育的文化断裂 孙丽娟 639
近十年来抗战文化研究述评 邓正兵 649
后记 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