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演进中的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理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罗雪中著
  • 出 版 社: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11052946
  • 页数:347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理论的思想渊源、发展和实践。

导言 1

一、困惑与挑战 2

二、当前有关按劳分配理论的研究现状 10

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 14

四、本书的结构、主要内容和创新 22

第一章 空想社会主义者按劳分配思想的萌芽 26

第一节 圣西门对未来社会分配制度的设想与探讨 28

一、圣西门的“按才能分配”的思想的主要内容 28

二、对圣西门分配思想的评价 32

第二节 傅立叶对未来社会分配制度的设想与探讨 36

一、傅立叶分配思想的主要内容 36

二、对傅立叶分配思想的评价 39

第三节 欧文对未来社会分配制度的设想与探讨 43

一、欧文分配思想的主要内容 43

二、对欧文、布雷分配思想的评价 46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按劳分配理论的形成 54

第二章 马克思科学的按劳分配理论的确立 54

一、马克思、恩格斯按劳分配理论形成发展的三个阶段 55

二、马克思、恩格斯按劳分配理论形成过程特点 60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按劳分配理论的主要内容 63

一、关于按劳分配的含义 63

二、按劳分配理论的依据 65

三、按劳分配理论的前提 67

四、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基本内容 69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按劳分配理论的历史评析 76

一、马克思、恩格斯按劳分配理论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按劳分配是一种原则和规律 76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按劳分配理论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 77

第三章 列宁、斯大林对按劳分配理论的发展与实践 83

第一节 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发展 83

一、列宁对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发展 83

二、斯大林对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发展 87

第二节 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 89

一、列宁把按劳分配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发展了按劳分配理论 90

二、在反思中前进: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的分配思想 99

三、斯大林的按劳分配的实践 103

四、前苏联集体农民劳动报酬形式的变化 110

五、对列宁、斯大林按劳分配理论与实践的评析 112

第四章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按劳分配的发展与实践 114

第一节 毛泽东对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114

一、继承和坚持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原则 114

二、正确理解和贯彻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原则 118

三、反对绝对平均主义和分配上的高低悬殊 120

四、主张把国家、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把按劳分配和政治思想工作相结合,反对个人主义 122

第二节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实行按劳分配的实践过程 123

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按劳分配”的实践 124

二、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按劳分配”形式的特点 130

第三节 对我国传统的按劳分配制度的评析 132

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按劳分配”的形成原因 133

二、经典按劳分配理论前提和我国现实分配基础的矛盾 136

三、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按劳分配”的基本特征 137

四、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按劳分配”是扭曲的按劳分配 139

第五章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按劳分配理论的发展与实践 146

第一节 邓小平收入分配理论的创立历程 146

一、邓小平收入分配理论基本形成阶段(1961年1月~1978年12月) 147

二、邓小平收入分配理论基本完善阶段(1978年12月~1985年3月) 150

三、邓小平收入分配理论走向成熟阶段(1985年3月~1992年2月) 153

第二节 邓小平对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157

一、坚持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157

二、提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为补充的分配原则 158

三、坚持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实行考核制度,反对平均主义 160

四、指出按劳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 161

五、提出按劳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164

六、注重物质激励,把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关系 166

七、邓小平收入分配理论的科学性 167

第三节 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实践中对马克思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理论的运用与发展 168

一、农村分配制度改革的突破 169

二、以城市为重点的分配制度的全面改革 171

第六章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按劳分配理论的历史突破 177

第一节 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理论的历史突破 177

一、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突破了传统的按劳分配模式 178

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丰富了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内涵 179

三、第一次提出了“调高、扩中、提低”战略,以实现共同富裕 183

四、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185

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理论的新突破 186

六、首次明确提出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把过去的“保护合法收入”具体化和明确化了,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创新 188

第二节 江泽民分配理论创新的特点和意义 189

一、江泽民分配理论创新的特点 190

二、江泽民分配理论创新的意义 191

第三节 江泽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的新探索 198

一、江泽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的探索历程 198

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改革按劳分配制度的实践 200

第七章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收入分配理论之比较 213

第一节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在分配理论方面的相同点 213

一、坚持在分配问题上的生产力标准 215

二、在分配问题上的民本和民富的思想 216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理论,反对平均主义 217

四、在分配改革进程中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219

五、在分配问题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221

第二节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在分配理论方面的发展和创新 222

一、党的三代领导人在分配理论的发展和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不同 223

二、党的三代领导人在按劳分配的主体、原则、标准、内容上的区别 227

三、党的三代领导人在按劳分配理论的内在联系上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233

一、按劳分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容性 236

第八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 236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实行按劳分配 236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依据 239

三、市场经济是实现按劳分配的最佳形式 240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新特点 242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劳动的变化 242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245

一、按劳分配的两种历史形态 25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251

二、我国传统的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历史缺陷 252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现实优势及我国的分配政策把握 259

四、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265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268

第一节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269

一、生产要素及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涵义 269

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271

第二节 按生产要素分配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在统一性 274

一、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的理论依据 275

二、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按生产要素分配和劳动价值论的关系 279

第三节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理论依据和原则 284

一、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理论的形成过程 284

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理论依据 288

三、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 291

一、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295

第四节 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95

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客观必然性 300

第十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角下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306

第一节 利益关系的调整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307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关键时期的重要任务 307

二、利益关系的调整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311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重点是分配制度的完善 316

一、收入差距拉大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 316

二、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负效应 320

三、缩小贫富差距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325

第三节 逐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 328

一、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是缩小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 329

二、政府应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分配领域有所作为 331

三、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是缩小贫富差距的关键所在 335

四、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教育是关键 338

主要参考文献 340

后记 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