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持续交通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PDF下载

  • 购买积分: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锁祥,江玉林,吴洪洋主编;董焰等编写;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可持续交通课题组,交通部科学研究院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114058276
  • 页数:61 页
图书介绍:本书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篇为中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研究,第二篇为中国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第三篇为中国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筹措政策研究。本书对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引言 1

目录 1

1 中国交通发展的现状 4

1.1 中国交通发展历程 4

1.2 中国交通发展现状 5

1.2.1 交通基础设施规模 5

图1-1 中国交通运输网络的规模变化 6

1.2.2 运输装备水平 6

1.2.3 综合运输能力 7

图1-3 中国货运市场份额的发展变化 7

图1-2 中国客运市场份额的发展变化 7

2 中国可持续交通发展的新要求 8

2.1.1 客货运量仍将快速增长 8

2.1 扩大运输供给能力,加强需求管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8

图2-1 旅客周转量增长与GDP增长关系 9

图2-2 货运周转量增长与GDP增偿关系 9

图表目录 9

表2-1 典型国家家庭消费支出结构 9

图2-3 中国客货运周转量预测 10

表2-2 中国交通基础设施与国外比较 11

2.1.2 扩大运输能力仍然是中国交通发展的主题 11

2.2 提高运输服务品质,满足旅客、货主的需求 11

2.3.2 使不同交通工具的拥有者具有平等的交通权利 12

2.2.1 要求客运服务人性化 12

2.2.2 要求货运服务物流化 12

2.3 体现交通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2

2.3.1 要为弱势群体创造基本的交通条件 12

2.3.3 要改善广大农村和贫困地区的交通状况 13

2.4 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支撑城镇化快速发展 13

2.3.4 要公平合理地解决交通建设中的耕地补偿和移民问题 13

图2-5 中国1950~2001年间民用汽车保有量的变化曲线 14

图2-4 中国1950~2001年按城市人口计算的城市化水平 14

图2-7 1991~2002年中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 15

2.5 保障交通安全,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5

图2-6 中国1985~2001年间私人汽车拥有量的变化曲线 15

图2-8 中国原油、成品油及石油的进口量变化图 16

2.6.2 交通部门是石油消耗大户,机动车能耗占有主要地位 16

2.6.1 中国能源短缺,石油进口依存度升高 16

2.6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 16

图2-9 石油消耗增长量部门分配(2002年相对于1991年) 17

图2-10 交通石油消耗量预测 17

2.6.3 交通能源的消耗强度过高 17

2.7.1 中国土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后备资源不足 18

2.7.2 交通建设占用土地的情况 18

2.7 有效利用和保护国土资源,缓解资源压力 18

图2-11 2020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占用土地比较 18

图2-12 2020年各种运输方式占用土地比较图 18

2.8.2 空气污染 19

2.8.1 温室气体排放 19

2.8 减少交通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与环境和谐发展 19

2.7.4 优良岸线资源的制约 19

2.7.3 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与交通土地需求不匹配 19

图2-13 2020年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占用耕地比较 19

2.9 提高认识,营造可持续交通发展的良好氛围 20

2.8.5 水域油污染 20

2.8.3 交通噪声污染 20

2.8.4 生态破坏 20

3 中国交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22

3.1.1 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22

3.1 现行交通管理体制不适应 22

图3-1 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结构 23

3.2.2 交通枢纽建设滞后,运输方式之间缺乏有效衔接 24

3.2.1 各种运输方式各自发展,缺乏统筹规划,运网布局不尽合理 24

3.2 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滞后 24

3.1.2 推动交通管理体制改革是可持续交通发展的必然要求 24

3.3.3 缺乏推进运价市场化改革的政策 25

3.3 缺乏促进可持续交通发展的政策与法规 25

3.3.1 缺乏鼓励可持续交通发展的财税政策 25

3.3.2 缺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运输方式鼓励政策 25

3.3.4 缺乏外部成本内部化的机制 25

3.4 建设和养护资金不足,运输成本较高 25

3.4.1 建设和养护资金不足 25

3.4.2 交通建设资金使用不尽合理 26

3.4.3 运输成本较高 26

图3-2 中国物流成本构成 26

3.5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交通科技产业尚未形成 27

4.1.1 美国交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调整 28

4 国外可持续交通发展的经验及对中国交通发展的启示 28

4.1 按照可持续交通发展的要求,调整交通运输发展战略 28

4.1.2 日本交通发展战略的调整 29

4.1.3 欧洲交通发展战略的调整 29

4.1.4 加拿大可持续运输战略 29

4.1.5 英国运输政策的改变 29

4.2 “以人为本”成为交通运输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29

4.3 “大交通”的管理格局成为交通行业管理的普遍模式 30

4.3.1 美国的综合运输体系与管理体制 30

4.3.2 加拿大的综合运输体系与管理体制 31

4.4.1 一体化的交通规划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31

4.4 采取多种手段,协调城市发展与交通发展的关系 31

4.3.5 日本的综合运输体系与管理体制 31

4.3.4 德国的综合运输体系与管理体制 31

4.3.3 英国综合运输体系与管理体制 31

4.4.2 切实推进公交优先 32

4.4.3 实施拥挤收费制度,缓解交通拥堵 33

4.5.1 加速推动燃料经济性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34

4.5 制定相关政策与法规,提高燃油经济性,鼓励替代能源发展 34

表4-1 各城市拥堵收费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34

表4-2 2001年部分国家的燃油税 35

4.5.2 利用财税政策推动高能效车辆的生产和销售 35

4.5.3 基于能效的收费和退费制度 36

4.5.4 国家立法和专项替代燃料发展政策 36

4.6 严格排放标准,加强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参与 36

4.6.1 不断加严机动车排放标准,推动车辆环保技术发展 36

4.6.2 加强政策实施和环境保护执法力度 36

4.6.3 地方政府和企业应该在交通环境政策中的作用 37

4.6.4 公众参与的作用 37

4.7 充分体现运输使用成本的外部影响内部化 37

5 中国可持续交通发展战略 38

5.2.1 构建与可持续交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管理体制 38

5.2 战略思路 38

5.1 战略目标 38

5.2.3 建设高品质、高效率的交通运输服务系统 39

5.2.2 建设高通达、高覆盖率的交通运输网络 39

5.2.4 发展“五低”的交通运输方式及装备 39

5.3.1 加快运输通道建设,优化运输网络结构 40

5.3 战略重点 40

5.3.2 加强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实现一体化运输 41

5.3.3 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TOD)的城市与城市交通发展模式 42

5.3.4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重点,实现节约型交通 43

5.3.5 控制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44

5.3.6 建立完善的交通安全保障体系,形成整体有效的交通安全管理机制 44

5.3.7 重点扶持绿色交通工具和智能交通技术,打造中国交通科技产业 45

6 中国可持续交通发展的政策建议 46

6.1 分阶段完善综合交通管理体制 46

图6-1 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结构 47

6.2.2 设立“国家交通基金” 48

6.2.1 尽快征收燃油税 48

6.2 利用经济手段,促进可持续交通的发展 48

图6-2 各国汽油柴油燃油成本与燃油税价格比较 49

6.2.3 运输使用成本应该体现外部影响内部化 49

6.3 统筹规划,优化结构,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 50

6.3.1 加强交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的协调 51

6.3.2 编制综合运输发展规划 51

6.3.3 制定新的交通运输产业技术政策 51

6.3.4 以实施铁路分类建设为突破口,加快铁路运输发展 51

6.3.5 扶植内河航运发展 52

6.4 重视交通公平的实现 52

6.4.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可持续交通发展意识,增强公众监督和对交通规划决策过程的参与 52

6.4.3 为弱势群体出行提供便利 53

6.4.2 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实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53

6.5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实施交通需求管理,促进城市交通健康发展 53

6.5.1 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 54

6.5.2 切实落实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政策 54

6.5.3 通过平衡交通供给与需求,有效管理出行方式,避免交通拥堵 55

6.5.4 将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和需求管理政策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 56

6.5.5 建立城市公共交通专项基金 56

6.6 提倡节约环保型交通,推进交通与自然和谐 56

6.6.1 完善交通环境保护体系,提高监督管理能力 56

6.6.3 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57

6.6.2 减缓能源,尤其是石油资源消耗的增长速度 57

6.6.4 减少交通大气污染,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58

参考文献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