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育督导 1471
一、教育督导的概念 1471
第五编 成功素质教育的督导评价体系 1471
第一章 教育督导与教育评价 1471
(一)依据教育督导对象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宏观督导与微观督导 1472
二、教育督导工作的主要类型 1472
(三)依据教育督导的阶段目的不同,可分为形成性督导和终结性督导 1473
(二)依据任务和手段不同,可分为调查研究性督导、检查性督导和评价性督导 1473
(五)依据教育督导的组织形式,可分为单独督导与联合督导、单人督导与组织督导 1474
(四)依据督导的内容可分为专项督导与综合督导 1474
三、教育督导的程序 1475
(六)依据督导工作的计划性,可将教育督导分为定期督导与不定期督导 1475
四、教育督导报告 1476
(三)以价值判断为实质内涵的教育评价定义 1477
(二)以决策为核心内涵的教育评价定义 1477
第二节 教育评价 1477
一、教育评价的涵义 1477
(一)以目标为中心内涵的教育评价定义 1477
(二)确定评价的指标和标准,建立评价的指标体系 1478
(一)明确评价目的 1478
(四)综合上述三种观点的教育评价定义 1478
二、教育评价的程序 1478
(四)收集评价资料 1479
(三)选择评价方法 1479
三、教育评价的模式 1480
(七)提出改进决策 1480
(五)评价资料的处理和解释 1480
(六)作出评价 1480
(二)CIPP模式 1481
(一)行为目标模式 1481
第三节 教育督导与教育评价的关系 1483
(四)对手模式(对称反对者模式) 1483
(三)目标游离模式 1483
(二)督导与评价的一致性 1484
(一)教育评价是教育督导的基本环节和重要手段 1484
一、教育督导与教育评价的界定 1484
二、教育督导与教育评价的联系 1484
(一)产生背景不同 1485
三、教育督导与教育评价的区别 1485
(六)实施途径和基本手段不同 1486
(五)具体任务不同 1486
(二)本质属性与工作中心不同 1486
(三)适应范围不同 1486
(四)功能作用不同 1486
(三)进行考核评价 1487
(二)实施督导检查 1487
第二章 教育督导的实施程序 1487
第一节 确定程序并编制计划 1487
一、程序的确立 1487
(一)做好计划准备工作 1487
(二)督导计划的分类 1488
(一)督导计划的作用 1488
(四)进行指导帮助 1488
(五)撰写督导报告 1488
(六)后续复评工作 1488
二、计划的编制 1488
(三)督导计划的内容 1489
(四)编制督导计划的步骤 1491
(一)视察 1492
一、视察与调查 1492
第二节 视察调查与评价指导 1492
(二)调查 1493
二、评价与指导 1494
(二)指导 1495
(一)评价 1495
(四)督导报告的形式 1496
(三)督导报告的内容 1496
第三节 督导报告与督导后续工作的编制 1496
一、编制督导报告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1496
(一)督导报告的作用 1496
(二)督导报告的种类 1496
(五)追踪复评 1497
(四)督导材料归档 1497
(五)督导报告的编制步骤及注意事项 1497
二、督导后续工作 1497
(一)督导工作汇报 1497
(二)督导工作总结 1497
(三)撰写专题材料 1497
(一)按测验的性质分类 1498
二、测验法的类型 1498
第三章 教育督导与评价常用方法 1498
第一节 测验法 1498
一、测验法的涵义 1498
(二)按测验的功能分类 1499
(四)按试卷的编制方式分类 1500
(三)按试题类型及评分方式分类 1500
(六)按照解释分数的方法分类 1501
(五)按测验的形式分类 1501
(五)实施测验 1502
(四)印制试卷 1502
三、测验法的实施程序 1502
(一)明确测验的目的 1502
(二)编制试题 1502
(三)编辑试卷 1502
(二)研究各学科的考试目标,制定考试大纲 1503
(一)组织好命题队伍 1503
四、命题的程序 1503
(三)研究试卷的结构和题型比例,制订命题双向细目表 1504
一、轶事记录法 1506
第二节 观察法 1506
三、检核表法 1507
(二)图示等级量表 1507
二、等级量表法 1507
(一)数字等级量表 1507
二、兴趣测量 1508
一、态度测量 1508
第三节 问卷法 1508
(一)优点 1509
四、问卷法的优缺点 1509
三、个性测量 1509
(一)问题检核表 1509
(二)个性记录表 1509
一、平均数 1510
第四节 统计分析法 1510
(二)缺点 1510
五、使用问卷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510
三、推断统计 1511
二、离均值 1511
(二)矩阵的数乘运算 1512
(一)矩阵的加减运算 1512
第五节 综合评判法 1512
一、什么是矩阵 1512
二、矩阵的运算 1512
(二)评定法的种类 1513
(一)评定法的意义 1513
(三)矩阵的乘法运算 1513
第六节 评定法 1513
一、评定法的概述 1513
二、评定法应注意的事项 1514
二、方案准备 1515
一、组织准备 1515
第四章 教育评价的实施程序 1515
第一节 教育评价的准备阶段 1515
(一)观察法 1516
一、采集评价信息 1516
三、舆论准备 1516
第二节 教育评价的实施阶段 1516
(二)听汇报 1517
(五)收集文字资料 1518
(四)座谈会 1518
(三)调查访问 1518
二、教育评价信息的整理 1519
(七)测试 1519
(六)发问卷 1519
(一)教育评价结果的计分 1520
三、教育评价结果的计量 1520
(一)评价信息资料的汇总 1520
(二)评价信息资料的审核 1520
(三)评价信息资料的立卷 1520
(二)教育评价误差的调整 1522
(三)撰写评价报告 1523
(二)教育评价结果解释的方法 1524
(一)教育评价结果解释的基本要求 1524
第三节 教育评价结果的处理阶段 1524
一、教育评价结果的解释 1524
(一)经验型分析法 1525
二、教育评价的质量分析 1525
(六)建立评价档案 1526
(五)诊断问题,改进工作 1526
(二)科学型分析法 1526
(三)反馈评价信息 1526
(四)总结经验、表彰先进 1526
一、方向性 1527
第一节 学校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 1527
第五章 学校评估的指标体系 1527
(四)学校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的第四个表现是各项指标的相互独立性 1528
(三)学校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的第三个表现是各项指标的相容性 1528
二、科学性 1528
(一)学校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首先表现在反映教育规律性的要求 1528
(二)学校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的第二个表现是与目标的一致性 1528
(一)要有足够的信息资源可利用 1529
三、可行性 1529
(五)学校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的第五个表现是完备性 1529
(一)分类法 1530
四、可比性 1530
(二)指标要高低适度 1530
(三)指标的项目要精简 1530
(二)当量法 1531
六、激励性 1532
五、可操作性 1532
第二节 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 1533
二、对评估目标进行分解、归类合并、划分层次 1536
(一)分解评估目标,提出初拟指标 1536
第三节 实施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程序 1536
一、确定学校评估的对象和目标 1536
(三)划分层次,科学地表述指标 1537
(二)归类合并,进行筛选 1537
(三)评估和修订 1538
(二)征询群众意见 1538
三、对指标体系进行论证、征询意见和试评 1538
(一)举行论证会进行论证 1538
(二)标号 1539
(一)标准内容 1539
第六章 学校评估的标准体系 1539
第一节 评估标准体系的含义 1539
一、构成评估标准的三个因素 1539
(三)标度 1540
二、标准体系的含义 1542
三、独立性原则 1544
二、完整性原则 1544
第二节 学校评估标准设计的原则 1544
一、导向性原则 1544
五、可测性原则 1545
四、协调性原则 1545
(二)职责标准 1546
(一)绩效标准 1546
六、简明性原则 1546
第三节 学校评估的标准 1546
一、内容结构标准 1546
(二)标度 1547
(一)标目 1547
(三)素质标准 1547
二、形式结构标准 1547
(二)相对标准 1548
(一)绝对标准 1548
(三)标号 1548
三、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 1548
(一)定量标准 1549
四、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 1549
(二)客观标准 1551
(一)主观标准 1551
(二)定性标准 1551
五、主观标准和客观标准 1551
(三)编制标准的一般技巧 1552
(二)动态标准 1552
六、静态标准和动态标准 1552
(一)静态标准 1552
(二)加重权数 1553
(一)自重权数 1553
第七章 学校评估标准的加权方法 1553
第一节 加权法概述 1553
一、权重与权数的含义 1553
二、权数的类型 1553
一、加权的目的和作用 1554
第二节 加权计分法 1554
三、加权的意义 1554
二、加权的分类 1555
二、特定评估的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1556
一、影响评估对象质量之因素的重要程度 1556
三、加权的方法 1556
第三节 加权的依据 1556
三、比较平均法 1557
二、专家评定法 1557
三、评估对象所处整体的实际状况 1557
第四节 加权的方法 1557
一、经验法 1557
四、咨询法 1558
五、对偶比较法 1559
三、同行评价 1560
二、学生和家长评价 1560
第八章 教师的评价 1560
第一节 教师评价的方法 1560
一、自我评价 1560
(一)评价的方法 1561
一、结果模式 1561
四、领导评价 1561
第二节 对教师评价的几种模式 1561
(一)教学环节评价的涵义 1562
二、过程模式 1562
(二)存在的问题 1562
(二)教学环节评价的内容 1563
(三)教学环节评价的方法 1564
三、过程-结果模式 1565
(二)教学技能的分类 1567
(一)教学技能的涵义 1567
四、技能模式 1567
(三)教学技能评价的方法 1569
五、形成评价模式 1570
(四)课堂教学答辩 1570
(一)组织准备 1571
一、评估的准备 1571
第三节 教师评估的程序 1571
(二)资料准备 1572
(一)要尽可能地消除考评误差 1573
三、评估的审定 1573
(三)思想准备 1573
二、评估实施 1573
(四)评估后的处理 1574
(三)要正确处理好学历与水平,资历与能力,成就与态度的关系 1574
(二)要审慎地处理评估中分歧、争议的意见和问题 1574
第一节 学生评估的标准 1576
第九章 学生评价 1576
二、各种评估方法的适应性 1579
一、学生评估方法的分类 1579
第二节 学生评估的方法 1579
(一)知识目标的评估 1580
三、认知水平的评估方法 1580
(六)评估目标的评估 1581
(五)综合目标的评估 1581
(二)领会(理解)目标的评估 1581
(三)应用目标评估 1581
(四)分析目标的评估 1581
六、个性发展水平的评估方法 1582
五、审美意识水平的评估方法 1582
四、体质发展水平的评估方法 1582
一、理解能力的测验评价 1583
第三节 学习水平的测验评价 1583
二、解决问题能力的测验评价 1584
(一)听的技能测验评价 1585
四、技能的测验评价 1585
三、知识保持的测验评价 1585
(一)评价方法 1586
三、生物评估 1586
(二)记笔记的技能 1586
第四节 智力、特殊能力的测验评价 1586
一、智力测量评价 1586
(一)智力、智力测验 1586
(二)智力量表种类、智力测理的实施与计分 1586
(二)生物学课堂教学的评价 1586
(四)智力测验与教学评价 1587
(三)智力测验量表的编制原则 1587
一、历史科的教师素质要求 1589
(二)特殊能力测验评价方法 1589
二、特殊能力的测验评价 1589
(一)什么是特殊能力 1589
(三)生物学技能的评价 1589
第四节 历史、地理科评估 1589
(三)特殊能力测验评价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590
第五节 学生质量综合评价 1590
一、教师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 1590
(二)树立了“教育个性化”的观点 1590
(一)树立了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观 1590
(三)树立了“创造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观” 1591
二、家庭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发生了变化 1591
三、把学生从过重的学习负担下解放出来 1591
(一)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1591
(二)培养了自我完善与参与意识 1591
第六节 中小学生素质评价实验研究报告 1592
(二)实验过程 1592
一、课题的提出 1592
二、实验目标 1592
三、实验研究的对象、过程 1592
(一)实验对象 1592
四、小学学生素质评价的操作方法 1594
(一)制定评价实施计划 1595
(二)学生素质评价的操作程序 1595
(三)建立学生素质评价档案 1595
(一)理论成果 1596
(二)实践成果 1596
五、实验取得的成果 1596
第十章 学校教学评估 1597
第一节 教学评估的内容 1597
第二节 教学评估的方法 1598
一、绝对评价法 1598
三、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1599
二、相对评价法 1599
(一)等级法 1600
(二)五级分 1600
(二)评定法 1600
五、数量化评价法 1600
四、非数量化评价法 1600
(一)百分法 1600
(三)指数法 1601
八、自我评价法 1601
九、他人评价法 1601
(四)积累分数法 1601
(五)标准分数 1601
六、分析评价法 1601
七、综合评价法 1601
第三节 教学评估的关键环节 1602
一、教学评估方案的设计 1602
(一)教学评估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1602
(二)教学评估方案设计的一般过程 1602
(一)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方法是建立估评在指标系统的基本方法 1604
(二)内涵分析法是改善指标系统质量的基本方法 1604
二、教学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方法 1604
(一)拟定 1605
(三)从实际出发考察特定指标的取舍和替代,是完善指标系统,提高指标系统可行性的基本方法 1605
三、设计教学评估标准的程序 1605
四、教学评估标准的类别和设计方法 1606
(二)修订 1606
(三)试行 1606
(一)评语式标准的设计 1607
(二)期望行为式教学评估标准的设计 1610
(三)隶属度式教学评估标准的设计 1612
(四)分段式教学评估标准的设计 1614
一、基本素质评估指标及评估标准界定 1615
(一)思想政治素质评估指标和评估标准的界定 1615
第四节 案例:北京市中小学教师评估指标和评估标准的界定 1615
(二)文化业务理论素质 1618
二、工作表现评估指标和评估标准的界定 1620
(一)备课 1620
(二)上课 1621
(四)辅导 1623
(三)作业 1623
(五)评课 1624
(六)教科研 1624
(八)教师工作量 1625
(七)出勤 1625
(一)教育效果 1626
三、工作效绩评估指标和评估标准的界定 1626
(三)教研科研成果 1627
(二)教学成绩 1627
二、学习标准进行试评 1628
四、评议记分 1628
第一节 课堂教学评估的步骤 1628
三、听课评议 1628
第十一章 课堂教学评估 1628
一、建立评估小组 1628
第二节 课堂教学评估学科举例 1631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估 1631
(一)语文科的教学特点 1631
(二)语文科课堂教学评估要点 1631
(一)初中一年级为入门阶段 1633
(二)初二为基础阶段 1633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估 1633
(一)做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一个基础学科,数学有其独特的属性 1634
(三)初三为提高阶段 1634
三、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估 1634
一、教学目标 1637
(二)数学课堂教学评估,是教学学科评估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教学目标是数学教学评估的出发点和依据,是评估的决定因素 1637
二、内容组织 1637
第三节 课堂教学评估细则 1637
四、教学过程 1638
五、教师主导作用 1638
三、教学方法 1638
八、教学基本功 1639
六、学生主体作用 1639
七、教学效果 1639
第四节 教学检查案例 1641
第一节 课程评价的模式 1646
(二)泰勒课程评价模式的剖析 1646
一、泰勒的课程评价理论与评价模式 1646
第十二章 课程评价 1646
(一)泰勒课程评价理论的形成 1646
二、斯塔弗尔比姆的CIPP模式 1650
三、斯特克的形貌模式 1651
(一)前提或先行条件——教学的前提领域 1651
(一)背景评价 1651
(二)输入评价 1651
(三)过程评价 1651
(四)产品评价 1651
(二)实施——教学的实施领域 1652
(三)结果——教学的效果领域 1652
四、普罗沃斯的落差模式 1652
五、课程评价的应答模式 1653
六、阐明性评价模式 1654
七、课程产品评价模式 1656
八、课程计划评价模式 1656
(一)测验结果倾向评价 1656
(四)决策和使用者倾向评价 1657
(一)资料搜集阶段 1657
第二节 课程评价的程序 1657
一、课程评价过程的主要阶段 1657
(二)研究和方法学倾向评价 1657
(三)价值倾向评价 1657
(二)资料分析阶段 1658
(三)价值判断阶段 1658
(四)参与评价的力量不同 1658
二、课程评价过程的矛盾运动 1658
第一节 语文学科的评估 1659
一、语文课堂教学评估的过程 1659
(一)组织准备阶段 1659
第十三章 学科评估 1659
(二)实施评估阶段 1660
(三)总结决策阶段 1661
二、语文课堂教学的定性评估法 1662
三、语文课堂教学的定量评估法 1664
(一)教学目标 1665
(四)教学方法 1665
(五)教师素质 1665
(六)教学效果 1665
(二)教学环节 1665
(三)教学内容 1665
一、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 1665
第二节 数学课堂教学评估 1665
二、评估课堂教学方案和操作 1666
(一)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功能 1667
三、评估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667
(一)评估人要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1667
(二)被评估人要虚心听取评估人对自己的教学意见 1667
四、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1667
(二)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原则 1668
(三)建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1668
(三)百分制法 1671
六、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实施 1671
五、中学数学课堂质量评价结果的统计方法 1671
(一)两次加权评判法 1671
(二)一次加权评判法 1671
(一)建立评价组织 1672
(二)掌握评价标准 1672
(三)按标准准确评价 1672
(四)分布评价结果 1672
七、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三要素”评课法 1672
(一)“三要素”评课法的内容 1673
(二)评课的基本程序 1673
(三)“三要素”评课法探讨 1673
(一)评价方案的选择 1674
(四)“三要素”评课法评课实录 1674
八、数学课堂综合评价 1674
(二)评价量表的设计 1675
(三)评课实施与分值转换 1676
第三节 物理、化学、生物评估 1677
一、物理教学质量的评估 1677
(一)物理教学质量评估指标系统及权重的确定 1677
(二)中学物理教学质量评估系统计算机软件设计 1681
(一)化学实验课的考核和成绩评定 1683
二、化学课堂教学评估 1683
(二)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 1685
(三)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 1686
(二)教学方法 1692
(一)教学内容 1692
二、地理科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1692
(四)教学效果 1693
(三)教学基本功 1693
(一)评估小组的组成和条件 1694
一、外语科课堂评估的程序 1694
第五节 外语科评估 1694
(六)指标赋值 1695
(五)自我分析 1695
(二)理论学习 1695
(三)课前准备 1695
(四)听课记录 1695
(七)赋值汇总 1696
二、几点说明 1697
(九)等极划分 1697
(八)数据运算 1697
(一)确定目标 1699
一、学校德育评价的实施步骤 1699
第十四章 德育、体育、美育的评估 1699
第一节 德育的评估 1699
(二)分析目标 1700
(三)操作目标 1701
(四)判断目标 1702
(一)如果从品德测评结果获得的结论来分类,则有定性型,定量型、定性定量结合型三种品德测评模式 1705
三、品德测评的主要模式 1705
二、品德评定的常用方法 1705
(一)等级评语鉴定法 1705
(二)累积评分法 1705
(三)加减评分法 1705
(四)彩方图像综合评定法 1705
(五)综合标准分评定法 1705
(二)教育型品德测评模式 1707
(三)管理型品德测评模式 1708
(四)研究实验型品德测评模式 1710
(五)诊断型品德测评模式 1711
(六)评价型品德测评模式 1712
(七)区分型品德测评模式 1713
一、体育教学工作评价 1714
第二节 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价 1714
(二)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教学的评价 1715
(一)体育课教学常规的评价 1715
(三)身体练习质量的评价 1716
(四)体育课的密度与运动负荷的评价 1717
(五)运用体育教学方法的评价 1722
(一)早操、课间操、课间体育活动以及班级体育锻炼的评价 1723
二、课外体育活动评价 1723
(二)运动竞赛工作评价 1724
(二)体质的综合评价 1725
(一)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的评价 1725
三、学生的体质评价 1725
(一)美育工作评价的意义 1727
一、美育工作评价概述 1727
第三节 美育工作评价 1727
(一)美育管理 1728
二、美育工作状态评价 1728
(二)美育工作评价的任务 1728
(三)课外美育 1729
(二)美育教学 1729
(二)鉴赏能力 1730
(一)美育基础知识与技能 1730
(四)校园美化 1730
三、美育工作效果评价 1730
(二)美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1731
(一)制定美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1731
(三)审美表现 1731
四、美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731
(一)素质评价 1732
一、校长评价 1732
第十五章 学校行政工作的评价 1732
第一节 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的评价 1732
(二)工作评价 1735
(三)绩效评价 1736
(一)素质评价 1737
二、教导主任评价 1737
(二)工作评价 1738
(一)素质评价 1739
三、总务主任评价 1739
(三)绩效评价 1739
(三)绩效评价 1740
(二)工作评价 1740
(三)管理过程评价 1741
(二)管理组织评价 1741
第二节 学校管理工作评价 1741
一、学校管理工作状态评价 1741
(一)管理目标评价 1741
(五)“五育”管理评价 1742
(四)制度建设评价 1742
(一)办学条件评价 1743
二、学校管理工作效果评价 1743
(三)利用效率评价 1744
(二)学生质量评价 1744
三、学校管理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745
一、目标分解法 1748
第一节 评价方法 1748
第十六章 学校后勤工作的评价 1748
二、指标赋值法 1749
三、综合评定法 1751
四、行为评定法 1752
五、问题诊断法 1753
六、当量转化法 1754
七、文字描述法 1755
八、个人能绩评定法 1757
一、确定学校后勤工作评估对象 1758
第二节 学校后勤工作评估的一般过程 1758
二、制定学校后勤工作评估标准 1759
(二)确定指标 1760
(一)编定序号 1760
三、制定学校后勤工作评估量表 1760
四、搜集学校后勤工作评估资料 1761
(六)评估方法 1761
(三)确定权重 1761
(四)确定每个评估指标的标准 1761
(五)评分、评等级 1761
(二)调查法 1762
(一)观察法 1762
(三)简便而科学准确地进行评估 1763
(二)摄取、核实后勤工作后评估信息 1763
(三)管理坐标图法 1763
五、实施学校后勤工作评估 1763
(一)宣传教育、全面部署 1763
(一)撰写后勤工作评估报告的过程 1764
六、撰写学校后勤工作评估报告 1764
(四)汇集整理后勤工作评估资料 1764
七、学校后勤工作评估信息的反馈 1765
(三)后勤工作评估报告的内容要求 1765
(二)后勤工作评估报告的格式 1765
(三)信息反馈具有影响工作动机的作用 1766
(二)对学校后勤工作的导向性 1766
(一)对学校后勤工作的控制 1766
一、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 1771
第一节 教育科学研究及其特点 1771
第六编 成功素质教育的教育科研新法 1771
第一章 教育科研与素质教育 1771
(二)教育科学研究自身的特点 1772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特点 1772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1772
一、促进教育改革的动力 1773
第二节 素质教育下教育科研的必要性 1773
二、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 1774
(二)通过教育科学研究,探索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改革的途径手段,并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提供决策依据 1774
(一)通过教育科学研究,转变教育观念 1774
三、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的重要战略措施 1775
一、课题提出 1776
第三节 案例: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及途径的实验研究 1776
(二)培养途径 1777
(一)目标体系 1777
二、课题结构 1777
三、实验过程 1779
(三)评价体系 1779
六、问题与讨论 1780
五、几点认识 1780
四、初步成果 1780
(一)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1782
一、正确选定研究课题 1782
第二章 教育科研的程序 1782
第一节 研究课题的选定 1782
(四)教育研究选题的基本类型 1783
(三)正确选题是教育研究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功 1783
(二)选题决定教育研究的方向和水平 1783
(五)教育研究选题的主要来源 1784
(一)问题必须有价值 1785
二、教育科研选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785
(四)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 1786
(三)问题必须具体明确 1786
(二)问题必须有科学的现实性 1786
(一)考试基础理论的研究 1787
三、案例: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八·五”教育考试科研规划课题指南 1787
(五)问题要有可行性 1787
(三)课题论证例举 1788
(二)教育考试应用研究 1788
(二)文献检索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1789
(一)教育科学文献的基本概念 1789
第二节 文献检索 1789
一、文献检索概述 1789
(二)教育文献的主要分布 1791
(一)文献的三种等级 1791
二、教育文献的种类及主要分布 1791
(一)什么是研究假设 1794
(二)假设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794
第三节 理论构思形成研究假设 1794
一、研究假设概述 1794
(一)两种不同的分类法 1795
二、教育研究假设的基本类型及假设的检验 1795
(二)按性质和复杂程度分 1796
(三)研究假设的形成与检验 1797
(一)根据研究课题的目的要求选择方法 1798
一、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 1798
第四节 教育研究的设计 1798
(一)总体、样本、取样的基本概念 1799
二、选择研究对象 1799
(二)注意各种方法的独立性及相互联系 1799
(二)选择样本的基本要求 1800
(一)初步判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状态 1802
三、分析研究变量 1802
(二)选择自变量 1803
(三)确定因变量 1804
(一)研究计划的基本内容 1805
四、形成研究计划 1805
(四)辨别无关变量 1805
(二)研究计划的基本格式 1806
第五节 展开研究活动、搜集具体材料 1807
二、分析研究所积累的材料 1808
一、分类加工整理材料 1808
第六节 整理分析材料 1808
(四)可行性 1809
(三)创见性 1809
第七节 撰写论文 1809
一、教育科研论文的要求 1809
(一)科学性 1809
(二)客观性 1809
(一)对研究课题的说明 1810
三、论文的基本结构 1810
二、撰写论文的过程 1810
(一)选题 1810
(二)搜集材料 1810
(三)确定论点 1810
(四)拟定提纲 1810
(五)写作 1810
(六)修改 1810
(四)结论 1811
(三)论文的主体 1811
(二)对采用的方法和运用的材料的简述 1811
(二)实验观察研究法 1813
(一)自然观察研究法 1813
第三章 教育科研的主要方法 1813
第一节 教育观察法 1813
一、教育观察法的类型 1813
(六)非结构式观察研究法 1814
(五)结构式观察研究法 1814
(三)直接观察研究法 1814
(四)间接观察研究法 1814
(一)获准进入 1815
三、教育现场观察法 1815
二、教育观察法的实施步骤 1815
(二)取得友善关系 1816
(三)观察和记录 1817
(五)资料分析 1818
(四)对付危机 1818
(二)全结构式观察的著名范例 1819
(一)全结构式的观察 1819
四、全结构式教育观察法 1819
五、教育观察法的信度效度分析 1821
(一)教育观察法的可信度 1822
(二)教育观察法的有效度 1823
(一)什么是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 1825
一、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基本概念 1825
第二节 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 1825
(二)历史研究法的基本特点 1827
(三)历史研究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适用范围 1828
(一)搜集、鉴别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 1829
三、历史研究法的结构体系分析 1829
二、历史研究法的一般程序 1829
(二)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发展规律的揭示是历史研究的核心 1830
(一)调查法的特点 1832
一、调查法的特点及类型 1832
第三节 调查法 1832
(三)调查法的基本类型 1833
(二)教育调查的意义 1833
三、调查法的要求 1836
二、调查法的步骤 1836
(一)书面材料的分析 1837
四、调查法的手段 1837
(二)开调查会(座谈会) 1839
(三)谈话法(访问法) 1840
(四)问卷法(填表法) 1842
(一)开放式问卷 1843
一、问卷的型式 1843
第四节 问卷设计法 1843
(二)封闭式问卷 1844
二、问卷设计的原则 1847
(三)图画式问卷 1847
(一)确定所要收集的资料 1848
三、问卷设计的程序 1848
(三)撰拟问卷的标题和指导语 1849
(二)确定问卷的型式 1849
(四)撰拟问卷的题目 1850
四、问题撰写的技巧 1851
(六)编辑和考验 1851
(五)修改和预试 1851
(二)问卷统计分析提纲的制定 1852
(一)效度与信度的分析 1852
五、问卷资料的统计分析 1852
(三)问卷资料统计分析的方法 1853
(一)实验假设的形成 1856
一、教育实验的过程 1856
第五节 实验研究方法 1856
(二)变量的确定 1857
(三)无关变量的控制 1858
(四)变量的测量 1860
(一)影响内在效度的因素 1861
二、影响实验效度的因素 1861
(二)影响外在效度的因素 1864
(一)实验控制的原则 1865
三、实验控制的方法 1865
(二)实验控制的方法 1866
附录 实验研究方法应用实例 1867
(一)测量 1873
一、测验的定义 1873
第六节 测验法 1873
(二)标准化 1874
(一)教育测验的分类 1875
二、教育测验的分类及分数 1875
(三)行为样组 1875
(二)教育测验的分数 1876
(一)拟定编题计划 1877
三、命题的步骤 1877
(四)预试 1879
(三)出题目 1879
(二)选题型 1879
一、个案法的定义、特点和适用范围 1880
第七节 个案法 1880
(五)编试卷 1880
(六)制定评分标准 1880
三、个案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1882
二、个案法研究计划的拟定 1882
四、个案资料的分析综合 1883
五、个案的追踪调查 1885
六、个案研究报告的撰写 1886
(一)经验总结法的界定 1887
一、经验总结法的概述 1887
第八节 经验总结法 1887
(二)经验总结法的特点 1888
(一)确定研究课题与对象 1889
二、经验总结法的步骤 1889
(三)采集和积累材料 1890
(二)制定经验总结计划 1890
(四)整理和研究材料,进行分析综合 1891
(六)总结研究成果 1892
(五)组织论证 1892
附 经验总结论文示例 1893
(一)什么是比较法 1901
一、比较法概述 1901
第九节 比较法 1901
(二)比较法的功能 1902
三、比较法的应用 1903
(四)比较 1903
二、比较法的研究步骤 1903
(一)描述 1903
(二)解释 1903
(三)并列 1903
(二)问题比较 1904
(一)区域比较 1904
(一)从宏观上预测教育发展的趋势 1905
一、教育预测概述 1905
第十节 预测研究法 1905
(二)从微观上预测教育发展的前景 1906
(一)德尔菲预测法 1907
二、教育预测的方法 1907
(三)趋势外推法 1909
(二)情景评估法 1909
一、行动研究法的起源与特点 1910
第十一节 行动研究法 1910
(四)回归分析法 1910
(一)完善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1912
(三)实际情境与自然条件下的研究 1913
(二)行动者与研究者协同工作 1913
(一)勒温的行动研究模式 1914
二、行动研究的操作模式 1914
三、行动研究的成功实例 1915
(三)埃伯特的行动研究模式 1915
(二)埃里奥特的行动研究模式 1915
一、“三论”概述 1917
第十二节 “三论”研究法 1917
(一)运用控制论的方法来控制教育系统和教育过程,提高教育质量 1918
二、教育研究的控制论方法 1918
(二)运用控制论的方法研究教育现象 1920
(一)信息论与教育研究 1921
三、教育研究的信息论方法 1921
(二)信息论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1922
(一)系统论方法的基本原则 1923
四、教育研究的系统论方法 1923
(二)系统论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1926
第十三节 追踪研究法与溯因研究法 1928
(三)探索早期经验对以后行为发展的影响,或早期某一教育现象对以后其他教育现象的影响 1929
(二)探索发展的稳定性研究 1929
一、追踪研究法 1929
(一)探索发展的连续性研究 1929
(一)溯因研究的概念和特点 1930
二、溯因研究法 1930
(三)溯因研究设计类型 1931
(二)溯因研究法的程序 1931
(一)教学情境中的系统方法 1933
一、系统分析与教学情境模式 1933
第四章 课堂教学的整体研究 1933
(二)教学策略及其选择 1935
(三)教学改革中应用系统方法的实例 1941
(一)邓金彼德尔研究模式 1944
二、课堂教学变量的研究模式 1944
(二)课堂教学变量分析 1947
(二)研究有效教学的两大策略 1954
(一)研究有效教学的基本框架 1954
第二节 学校的有效教学 1954
一、研究有效教学的方法 1954
二、研究有效教学的三大模式 1956
(一)西方个别化教学思想渊源 1957
一、个别化教学模式研究 1957
(一)外观层次的分析 1957
(二)心理层次的分析 1957
(三)教学技巧层次的分析 1957
第三节 现代教学模式的研究 1957
(二)个别化教学及其模式分析 1958
二、个别化教学模式分类的变量组合 1960
(一)技术辅助教学模式 1962
三、当代个别化教学模式的主要形态 1962
(二)适应性教学模式 1964
(三)自主学习模式 1967
(四)掌握教学模式 1969
(五)个别化指导教学模式 1971
(六)策略教学模式 1973
(一)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 1975
四、国外教学模式举例 1975
(二)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模式 1977
(一)“范例教学”的启示 1978
五、国外教学模式对我国教改的启示 1978
(二)“暗示教学”模式对我国的影响 1980
一、国内外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 1982
第四节 教学方法的研究 1982
(二)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提倡以学生自学的教学方法,着重教会学生“会学” 1983
(一)坚持启发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积极性 1983
(三)注重教学方法在发展学生智能中的作用,使学生善于进行创造性学习活动 1984
(四)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提倡“乐学”的、陶冶的教学方法 1985
(五)教学方法注重了对差生和一般学生的研究,使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达到教学要求 1986
(一)讲演法 1987
二、两种教学方法:讲演法与讨论法比较研究 1987
(二)小组讨论法 1990
(二)听课 1992
(一)预习 1992
第五节 学习方法研究 1992
一、课内学习的方法 1992
(一)课外阅读 1993
二、课外学习的方法 1993
(三)复习 1993
(四)作业 1993
(三)学科活动 1994
(二)社会调查 1994
(一)特殊高效的学习方法 1995
三、特殊学习方法及其选用 1995
(四)知识竞赛(包括智力竞赛) 1995
(二)四环学习法 1996
(四)LOVE学习法 1997
(三)SQ3R学习法 1997
(六)剪贴学习法 1998
(五)外向学习法 1998
(七)随翻学习法 1999
第一节 科学教学论的意义 2000
第五章 学科教学及分科研究 2000
二、研究的片面性 2001
一、研究的表层法 2001
第二节 学科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2001
(二)教读步骤(2-4课时) 2002
(一)起领步骤(1-2课时) 2002
三、研究的单一性 2002
四、研究的间接性 2002
第三节 语文教学研究 2002
一、语文单元教学的基本模式 2002
二、写作课的教与学 2003
(四)总结步骤(3-4课时) 2003
(三)自读步骤(2-3课时) 2003
(一)评改内容和要求具有层次性 2004
三、浅谈“循环”式作文评改法 2004
(一)把讲读语文课与写作紧密联系起来,这是教好写作的方法之一 2004
(二)把平时材料的积累和不断地练习结合起来,是指导学生搞好写作的第二步骤 2004
(一)设计的指导思想 2005
四、中学语文作文课教学模式 2005
(二)评改方式做到多样性 2005
(三)评改次数具有递增性 2005
(二)操作程序 2006
(三)坚持主导与主体相结合 2007
(二)坚持教法与学法相结合 2007
五、实现条件 2007
(一)坚持知识与能力相结合 2007
(一)阅读 2008
一、数学教学课的改革 2008
附:教案示例 2008
第四节 数学教学科研 2008
(一)数学教育论文的概念 2009
二、教学科研论文的撰写 2009
(二)启发 2009
(三)精讲 2009
(四)深化 2009
(五)讨论 2009
(二)数学教学论文的选题方法 2011
附录:一个成功的案例 2012
(一)基础理论研究领域 2013
一、中学物理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选择与确定 2013
第五节 中学物理教育科学研究 2013
(三)开发性研究领域 2014
(二)应用研究领域 2014
(一)科学考察方法 2016
二、中学物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2016
(二)科学调查方法 2017
(一)单组实验程序 2018
三、科学实验方法 2018
(二)查阅文献 2019
(一)选择课题 2019
(二)等组实验程序 2019
第六节 化学科研 2019
一、化学教学研究的过程 2019
(一)观察法 2020
二、中学化学教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2020
(三)确定方法 2020
(四)数据处理 2020
(五)撰写报告 2020
(五)统计法 2021
(四)教育实验法 2021
(二)调查法 2021
(三)测验法 2021
三、教学资料卡的编制和贮存 2023
附Ⅰ:中学化学新授课 2024
附Ⅱ:教案示例 2026
(二)查阅文献和收集文献资料 2027
(一)确定与论证研究课题 2027
第七节 生物科研 2027
一、生物研究的方法、步骤 2027
(四)选择研究对象 2028
(三)文献的阅读方法 2028
(六)研究方法的确定及实施 2029
(五)制订研究计划 2029
(一)格式 2031
二、研究论文的撰写 2031
(二)质量标准 2033
三、例文 2034
(三)经验性论文的撰写 2034
(二)等组形式 2037
(一)单组形式 2037
第八节 历史教学研究方法 2037
一、实验法 2037
三、图表法 2038
(三)座谈家访调查 2038
(三)循环形式 2038
二、调查法 2038
(一)问卷调查 2038
(二)测验调查 2038
四、比较法 2039
六、分析综合法 2040
五、演绎法 2040
附案例:两篇优秀论文 2042
一、外语学习理论和模式 2044
第九节 外语科研 2044
(一)菜特博恩的四种理论观 2045
(二)布朗的三种理论观 2049
二、案例 2052
第十节 中学音乐教学研究 2054
一、音乐教学研究方法 2054
(一)教学研究的原则 2054
(二)教学研究的方法 2055
二、音乐学科教学法研究 2055
(一)教学法的基本分类 2056
(二)音乐学科教学法研究的动向及改革的趋势 2056
(三)音乐教学原则是音乐教学艺术的基本要求 2057
(四)音乐专题教学法是音乐教学艺术规律的反映 2057
三、音乐教学艺术规律的研究方法 2057
(二)整体与和谐 2058
(三)简单与深刻 2058
(四)节奏 2058
(一)驾驭 2058
(五)情感 2059
(六)风格 2059
(三)观察法 2060
(四)作品分析法 2060
(二)实验法 2060
(五)个案研究法 2060
(六)经验总结法 2060
三、美术教育科研的基本程序 2060
(一)调查法 2060
二、美术教育科研的主要方法 2060
一、美术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2060
第十一节 美术教育的科学研究 2060
(二)选择研究课题应遵循的原则 2062
(三)研究步骤 2062
(一)选择研究课题 2062
一、德育研究方法论基础 2064
第一节 德育科研 2064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德育研究方法论基础 2064
第六章 德育、体育、美育科研 2064
(二)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基本原理在德育研究中的应用 2066
(三)“三论”的基本原理在德育研究方法中的运用 2067
二、德育研究的主要方法 2070
(一)历史性 2072
(二)观察法 2073
(三)个案研究 2073
(四)调查法 2074
(五)经验总结法 2075
(六)实验法 2075
三、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 2076
(一)思想品德课的几种教学模式 2077
(二)思想课教学模式的完善与重建 2078
(二)开放的社会环境冲击着学校筑起的道德信念大堤 2080
(一)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和部分人心目中的德育定位落后于社会变革对学生的教育要求 2080
(三)现代社会的负面影响抵消了学校的正面教育 2080
四、德育科研案例 2080
第二节 体育科研 2082
一、体育科研选题的基本程序 2082
(二)查阅文献 2083
(三)确定题目 2083
(一)提出问题 2083
(三)掌握研究的工具和方法 2084
(二)确定研究工作的组织形式 2084
(四)制订科研计划 2084
(一)限定课题的研究范围 2084
二、研究前的准备工作 2084
(二)要深入了解科研方法的多样性 2085
(一)要深刻认识科研方法的重要性 2085
(三)选择的科研方法必须合理 2085
三、如何正确选择与运用科研方法 2085
(四)运用科研方法必须科学 2086
一、美育教育的方法 2087
(一)美育的内容 2087
第三节 美育科研 2087
(二)美育教育的主要方法 2088
(三)通过课外活动进行美育 2091
(四)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 2091
二、实施美育的基本要求 2092
(一)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2092
(五)通过日常生活进行美育 2092
(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093
(四)一般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 2093
(二)认识和情感相联系 2093
三、案例:美乐教育实验报告 2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