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们身处的世界 1
1 绪论 2
1.1 从虚幻到现实 2
1.2 气候变化总体趋势 5
2 人类社会的积极应对 6
2.1 博弈与共识 6
2.2 一个地球生活下的低碳发展 10
3 国家转型与重构中的低碳视野 13
3.1 中国能源使用和碳排放基本特征 13
3.2 资源与能源瓶颈下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 20
第二章 低碳城市理念的透视与解析 23
1 多样的低碳城市实践与发展模式 24
1.1 全球掠影 24
1.2 城市尺度案例 28
1.3 社区尺度案例 39
2 中国的城市经营与低碳城市发展 45
2.1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趋向 45
2.2 典型案例分析 47
第三章 低碳城市理论的框架性建构 61
1 低碳城市的理念分异与发展评价 62
1.1 中国“低碳生态城”发展指标评价 62
1.2 面向低碳的欧洲绿色城市指数评价 67
2 一个新的议题:气候变化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79
2.1 气候变化下城市的应对 79
2.2 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中规划的作用 85
3 三大路径:空间性、技术性与社会性 90
3.1 从生态、低碳到Eco2 90
3.2 理论框架 95
第四章 低碳城市的空间性路径 98
1 交通系统优化实现低碳城市 99
1.1 减少交通系统碳排放的必要与可能 99
1.2 影响交通系统排放特征的主要因素 100
1.3 已有研究成果中的相关结论 101
2 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耦合 103
2.1 交通与城市互不可分 103
2.2 以适当的密度促进低碳城市 104
2.3 对密度决定论的反思 107
3 空间结构优化促进低碳城市 111
3.1 过度聚集的城市中心 111
3.2 居住与产业发展的空间不均衡 114
3.3 安亭新镇个案分析 119
3.4 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124
4 空间形态优化促进低碳城市 127
4.1 对近郊环状绿带的反思 127
4.2 以适宜的街区特征促进低碳城市 132
4.3 促进街区功能的混合 137
第五章 低碳城市的技术性路径 148
1 技术影响能源使用特征 149
1.1 技术因素的两大影响 149
1.2 城市两大过程碳排放:生产与运行 150
2 能源结构调整与工业节能技术发展 153
2.1 能源结构调整 153
2.2 典型行业节能技术发展 158
3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发展 159
3.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159
3.2 绿色建筑技术发展趋势 163
4 交通技术进展 166
4.1 道路交通工具的节能技术 166
4.2 铁路部门的节能技术 167
4.3 水运部门的节能技术 168
4.4 航空部门的节能技术 168
第六章 低碳城市的社会性路径 170
1 低碳领导力:政策和制度因素 171
1.1 国际碳减排政策 171
1.2 中国碳减排政策演化 172
2 低碳社会模式:生活方式与住房消费 175
2.1 低碳社会的价值 175
2.2 低碳社会行动的公众参与 176
2.3 绿色地产与住房消费 179
第七章 伯克利——一个典范的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统合方案 181
1 时空的承继:从生态走向气候变化应对 182
2 路径的整合:空间性、技术性与社会性 186
2.1 描述温室气体排放源现状 186
2.2 设立减排目标 187
2.3 具体政策和行动 188
3 尺度的跨越:城市-区域 202
第八章 上海低碳城市发展的愿景 207
1 城市发展与气候变化 208
2 上海低碳城市发展的愿景描述 209
2.1 愿景一 调整能源结构与降低能源强度 209
2.2 愿景二 城市功能重组与空间重构 217
2.3 愿景三 城市生态安全保障与碳汇保护 225
3 上海低碳城市试点先行区域 232
3.1 崇明低碳发展示范 233
3.2 虹桥商务区低碳发展示范 236
3.3 临港新城低碳发展示范 238
参考文献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