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理论体系 1
绪论 1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2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7
四、《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主要内容 17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9
第一节 精气学说 20
一、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20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1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3
第二节 阴阳学说 25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25
二、阴阳属性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27
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8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6
第三节 五行学说 39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39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40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6
第二章 藏象 52
第一节 五脏 54
一、心(附:心包络) 54
二、肺 57
三、脾 61
四、肝 64
五、肾(附:命门) 68
第二节 六腑 72
一、胆 73
二、胃 74
三、小肠 75
四、大肠 76
五、膀胱 76
六、三焦 77
第三节 奇恒之腑 79
一、脑 79
二、髓 80
三、骨 80
四、脉 81
五、女子胞 81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82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82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87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89
一、精神活动与脏腑调控 90
第五节 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脏腑调控 90
二、饮食物的消化与脏腑调控 92
三、呼吸功能与脏腑调控 93
四、生殖机能与脏腑调控 93
五、人体津液代谢与脏腑调控 93
六、血液运行与脏腑调控 94
第三章 气血津液 95
第一节 气 95
一、气的概念 95
二、气的生成 95
三、气的生理功能 96
四、气的运动 99
五、气的分布与分类 99
二、血液的生成 102
一、血液的概念 102
第二节 血 102
三、血液的循行 103
四、血液的功能 103
第三节 津液 104
一、津液的概念 104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104
三、津液的功能 105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106
一、气与血的关系 106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107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 107
第四章 经络 108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108
一、经络的概念 108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109
第二节 十二经脉 110
一、名称 110
二、走向、交接、分布及流注次序 111
三、循行部位 114
第三节 奇经八脉 119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 119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特点 120
三、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120
四、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及功能特点 121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125
一、十二经别 125
二、十五别络 127
三、十二经筋 128
四、十二皮部 130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131
二、运输气血作用 132
一、沟通联络作用 132
三、感应传导作用 133
四、调节平衡作用 133
第六节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33
一、阐释病理变化 133
二、指导临床诊断 134
三、指导疾病治疗 134
第五章 病因与发病 135
第一节 病因 135
一、外感性致病因素 135
二、内伤性致病因素 141
三、病理代谢产物形成的致病因素 144
四、其他致病因素 147
二、疾病发生的原理 149
第二节 发病 149
一、发病的基本概念 149
三、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152
四、发病的类型 153
第六章 病机 157
第一节 基本病机 157
一、邪正盛衰 158
二、阴阳失调 161
三、气血失常 166
四、津液代谢失常 171
第二节 内生“五邪”病机 173
一、风气内动 174
二、寒从中生 175
三、湿浊内生 176
四、津伤化燥 177
五、火热内生 178
一、五脏病机 180
第三节 脏腑病机 180
二、六腑病机 190
三、奇恒之腑病机 193
四、脏腑病机的相互影响 195
第四节 外感热病病机 197
一、六经病机 197
二、卫气营血病机 200
三、三焦病机 202
第七章 预防与治则 204
第一节 养生 204
一、天年与衰老 204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206
一、未病先防 207
第二节 预防 207
二、既病防变 208
第三节 治则 209
一、治则的概念 209
二、治则的基本内容 210
下篇 理论研究 219
一、绪论 219
(一)理论要点 219
(二)古代文献选录 219
(三)现代研究 220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研究方法 220
2.藏象学说构建的方法论研究 225
3.中医学多学科研究的发展趋势 226
2.阴阳学说 227
1.精气学说 227
二、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227
(一)理论要点 227
3.五行学说 228
(二)古代文献选录 228
1.精气学说 228
2.阴阳学说 229
3.五行学说 230
(三)现代研究 231
1.精气学说 231
2.阴阳学说 234
3.五行学说 239
三、藏象 245
(一)理论要点 245
(二)古代文献选录 247
1.关于藏象的概念和理论构成 252
(三)现代研究 252
2.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 253
3.关于心、脑与神志关系的研究 256
4.命门及命门学说的研究 259
5.三焦与三焦学说的研究 261
6.关于胆为奇恒之腑的研究 263
7.关于奇恒之腑胞宫的研究 264
8.关于心的现代实验研究 265
9.关于肺的现代实验研究 266
10.关于脾的现代实验研究 266
11.关于肝的现代实验研究 266
12.关于肾的现代实验研究 267
四、气血津液 269
(一)理论要点 269
(二)古代文献选录 270
1.关于气的哲学概念和医学概念 273
(三)现代研究 273
2.关于气的分类 275
3.关于营气和卫气的循行 275
4.肺脾合气生成论 276
5.关于津液代谢的认识 277
6.津液充郭其魄独居篇 278
7.关于气实质的探索 279
五、经络 280
(一)理论要点 280
(二)古代文献选录 281
(三)现代研究 283
1.关于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的研究 283
2.关于经络与血脉源流异同的研究 285
3.关于经络学说现代实验的研究 288
4.关于经络实质的研究 290
(二)古代文献选录 294
六、病因与发病 294
(一)理论要点 294
(三)现代研究 298
1.六淫实质的现代研究 298
2.七情内伤的现代研究 299
3.痰饮的现代研究 301
4.瘀血的现代研究 303
5.体质的现代研究 310
七、病机 314
(一)理论要点 314
1.中医病机学的内涵 314
2.病机学说的整体观和辩证观 314
3.邪正盛衰与虚实转归 314
7.内生“五邪”与脏腑的气血阴阳失调相关 315
6.津液代谢失常与脏腑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315
5.气血失调要分清虚实 315
4.阴阳失调为病变的根本和总体概括 315
8.脏腑病机与其自身阴阳气血变化相关 316
(二)古代文献选录 316
1.邪正盛衰 316
2.阴阳失调 317
3.气血失常 318
4.津液代谢失调 319
5.内生五邪 320
6.脏腑病机 321
7.外感热病病机 324
8.三焦病机 324
(三)现代研究 324
1.关于病机学说层次结构的研究 324
2.关于阴阳失调病机的理论研究 326
3.关于病机与证候的研究 330
4.关于病机转化中的“从化” 331
5.脏腑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形成 332
6.关于阴阳寒热病机的现代实验研究 333
7.关于虚、实病机的实验研究 335
八、预防与治则 339
(一)理论要点 339
(二)古代文献选录 339
(三)现代研究 340
1.关于清法的现代研究 340
2.关于调理气血活血化瘀法的现代研究 344
附录: 348
附一:主要参考书目 348
附二:主要参考学术刊物目录 349
附三: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