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尝试时期(1905—1923) 8
第一节 概述 8
第二节 任庆泰戏曲短片与其他 11
第三节 短故事片的实验与其他 13
第四节 最初的长故事片 17
第二章 探索时期(1923—1927) 23
第一节 概述 23
第二节 “明星”公司的影片创作 25
第三节 长城派、神州派、“民新”及田汉的试验 31
第四节 欧化、尚古与唯美 37
第三章 商业竞争时期(1928—1932) 42
第一节 概述 42
第二节 古装片、武侠片——中国电影的两大类型 45
第三节 初步的整合——联华新派与国片复兴 48
第四章 变革时期(1932—1937) 54
第一节 概述 54
第二节 转变作风的“明星”公司与倾向鲜明的“电通”公司的创作 62
第三节 进步与保守共存的“联华”公司 73
第四节 “艺华”、“新华”、“天一”及其他公司的创作 83
第五节 电影理论与批评的建立和发展 89
第五章 非常时期(1937—1945) 98
第一节 概述 98
第二节 国民党统治区的电影 104
第三节 延安地区的电影 112
第四节 租界区的电影 115
第五节 沦陷区的电影 124
第六章 丰收时期(1945—1949) 129
第一节 概述 129
第二节 官方电影机构里的两种创作 134
第三节 “昆仑”群体与社会批判影片 139
第四节 “文华”群体与都市人情片 145
第五节 商业电影的新发展 151
第七章 新中国电影创建时期(1949—1966) 155
第一节 概述 155
第二节 “长影”集体 163
第三节 “北影”集体 170
第四节 “上影”集体 180
第五节 “八一”集体及其他电影厂的创作 189
第八章 禁锢时期(1966—1976) 197
第一节 概述 197
第二节 从样板戏到样板戏电影 202
第三节 故事片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208
第九章 再探索时期(1977—1992) 216
第一节 概述 216
第二节 第三代导演的人道主义追求 220
第三节 第四代导演的诗化意识 225
第四节 第五代导演的历史贡献 235
第十章 市场化时期(1992年至今) 245
第一节 概述 245
第二节 市场化时期的主旋律电影 248
第三节 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的市场化追求 254
第四节 冯小刚及中国的贺岁电影创作 258
第五节 新生代导演的个体写作与生存困境 264
第十一章 香港电影 271
第一节 概述 271
第二节 从粤语片到香港电影新浪潮 274
第三节 李翰祥的古装历史片 277
第四节 张彻、楚原和李小龙的武打片 281
第五节 成龙的喜剧功夫片和警匪片 285
第六节 吴宇森的英雄片与徐克的武侠片 288
第十二章 台湾电影 294
第一节 概述 294
第二节 从台语片到台湾新新电影 296
第三节 李行、胡金铨的电影创作 301
第四节 侯孝贤、杨德昌、王童的电影创作 304
第五节 李安的电影创作 311
主要参考文献 316
后记 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