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气象学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昭民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1970
  • ISBN:
  • 页数:334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殷商时代(成汤十八年——纣王三十二年,西元前1766年~西元前1122年)——气象学思想开始萌芽,并已有气象纪录和风信的观测 1

第一节 殷商时代的气象知识 1

第二节 殷商时代的气象学思想 10

第三节 殷商时代的气象纪录 11

第四节 殷商时代风信的观测 13

第二章 周朝时代(周武王十三年~周平王四十九年,西元前1122年~西元前722年)——开始把天文与气象结合起来以及对各种天气现象加以解释。并观测自然界现象,以预测天气 14

第一节 易经暗示我们气候变化有周期性 14

第二节 山海经再度记述四方之风名 15

第三节 尚书开始把天文学和气象预测结合在一起,并说明四方之风 15

第四节 尔雅对一些天气现象加以解释 16

第五节 周朝初年的一次激烈风暴纪录 18

第六节 诗经对一些天气现象加以合理的解释,并根据自然界现象之观察来预测天气 20

第七节 周朝的气候纪录 24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周平王四十九年~秦始皇二十六年,西元前722年~西元前221年)——开始有八种风向的区分以及云状的分类。节气和物候的内容也更加丰富 25

第一节 春秋中的气候和物候纪录 25

第二节 左传记载有关云的定期观测以及大气光象,和国语论述八风 26

第三节 管子论述气候对於人体健康之影响,并论述云型与降雨之关系 27

第四节 禽经和师旷占中之占候法 29

第五节 范子计然对气象水文循环观念首先有所启示 31

第六节 道德经之占候经验 32

第七节 庄子论云雨之关系及风之成因 32

第九节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红雨纪录 33

第八节 夏小正记述物候与节气,并述及东风之名称 33

第十节 吕氏春秋首先就八风向分别加以命名,并首创云状的分类 34

第四章 秦汉时代(秦始皇帝二十六年~东汉灵帝中平二十四年,西元前221年——西元220年)——完成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开始有湿度的观测,并发明铜凤凰和相风铜乌 37

第一部分 汉代之气象知识和气象学术思想 37

第一节 淮南子完成二十四节气,首先描述风和湿度的观测方法 38

第二节 礼记月令和对旱潦之预测 43

第三节 西京杂记论雨雪之成因 46

第四节 周礼分析日晕之结构 47

第五节 京房创占候的方法,并解释?的意羲 48

第六节 东方朔别传解释观测风向的原理 49

第七节 海内十洲叙述奇异光象 50

第九节 春秋纬元命苞解释各种天气现象 51

第八节 河图纬括地象论水汽之蒸发作用 51

第十节 易纬通卦验以节气为标准,讨论物候 52

第十一节 逸周书集节气物候之大成 54

第十二节 释名解释各种天气现象 56

第十三节 史记记载奇异光象和测定空气湿度的方法 57

第十四节 西汉末年之红雨纪录 58

第十五节 论衡论水文循环原理、云和降水之关系、雷电之起因以及预测天雨的方法 58

第十六节 说文论云与水汽之关系、樫木兆雨、雪霰的成因 61

第十七节 诗笺论降雪之成因 62

第十八节 班固之汉书记述云形的分类以及湿度的观测方法,答宾戏述及风飑电激 63

第二十节 四民月令中的占候歌谣 67

第十九节 伤寒论论水文循环原理 67

第二部分 由汉代以後之图书文献考证汉代在气象观测上之成就 69

第一节 测风术——使用铜凤凰和相风铜乌 70

第二节 对雨泽之重视 72

第五章 三国及晋朝时代(魏文帝黄初元年——东晋恭帝元熙二年,西元220年——西元420年)——悬土炭,测验空气的湿度,以预测晴雨。继续使用相风铜乌 74

第一节 蜀志记载积雨云 74

第二节 占候家吴范的事迹 75

第三节 占局部区域风雨的方法 75

第四节 利用现成器物以预测风雨——积灰以预测风之将起,悬土炭以预测晴雨 76

第五节 继续使用相风乌 76

第六节 物理论论水文循环原理 77

第七节 荆楚岁时记第一次记载二十四番花信风 78

第八节 姜岌观察日出日没景象,发现大气折射阳光的现象,并给予正确的解释 78

第九节 南越志首次称台风为飓风和惧风 79

第六章 南北朝至隋代(宋武帝永初元年—隋恭帝义宁元年,西元420年—西元617年)——论霜的预报法以及雪霰的成因 80

第一节 世界最早的观象台—南京观象台 80

第二节 藉动物之行为以辅助占候之术 82

第三节 後汉书解释「虹」及「风角」 82

第四节 千字文解释降雨及霜之成因 82

第五节 齐民要术论霜的预报法 83

第六节 魏书记载悬炭之举 83

第八节 籁记再论降霰和降雪之原理 84

第七节 梁书及一些诗赋记载相风乌 84

第七章 唐至五代(唐高祖武德元年—後周世宗显德七年,西元618年~西元960年)——详细分析日晕之结构,将风力分成十个等级,将风向区分成二十四个方位,使用相风旌观测风向 86

第一节 周书论述节气和物候 86

第二节 晋书天文志论述厚云与暴雨之关系,并详细分析日晕之结构 87

第三节 观象玩占论述候风术,并将风向区分为二十四个方位,把风力分成十个等级 90

第四节 诗疏论暴雪,礼记注疏首先合理地解释虹的成因 93

第五节 朝野佥载记载候风占雨之方法 94

第六节 开元天宝遗事论述「相风旌」、「占风铎」和「占雨石」 94

第七节 旧唐书记占候家刘孝恭之著作,太白阴经解释「风角」之意义 96

第八节 岭表录异及投荒杂录对台风之记载 96

第九节 气象预报在军事上之应用 97

第十节 唐国史补论犁头风之预报法 98

第十一节 新唐书记载奇异之光象 98

第十二节 唐诗中所记载之关中气象情况 99

第十三节 相雨书 99

第八章 宋代(自北宋太祖建隆元年至南宋端宗景灾二年,西元960年~西元1277年)——气象学术蓬勃发展的时代 111

第一节 太平御览首次收编前人之气象学术和见解 111

第二节 辨奸论中的占风卜雨方法 112

第三节 苏轼释咏天气现象之诗 112

第四节 师友谈纪记述占风旗和风之观测纪录工作 114

第五节 宋史记载奇异光象和霭雾 115

第六节 蠡海录论雨雪之成因和花信风的意义,并记述占候之谚语 116

第七节 事物纪原集类论述相风术 117

第八节 梦溪笔谈和景表议中的气象学术和气象思想 118

第九节 侯鲭录记占候家刘师颜之成就 123

第十节 谈苑中的占候歌谣 123

第十一节 毛诗名物解论雾与云同类 124

第十二节 唐语林记载风信和蜃景现象 124

第十三节 步里客谈首次解释梅雨及其多雨之原因。观物篇说明雨水之来源 125

第十四节 避暑录话描述舶趠风、雷阵雨和龙卷风 127

第十五节 通志列出当时之气象预报书籍 128

第十六节 演繁露论花信风和炼风,并区别梅雨和连绵春雨 129

第十七节 吴船录记载气象歌谚,并首次描述峨嵋光 131

第十八节 纬略收编前人候云占风雨之文献 133

第十九节 数书九章中的天池测雨、竹器验雪和圆罂测雨、峻积验雪 134

第二十节 朱子语类中的气象学术思想 145

第二十一节 梦粱录中之航海气象学识及舟子歌咏之天气谚语 148

第二十二节 性理会通论述长安西风则雨之原因,并论降雨之原理 148

第九章 元代(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西元1277年~西元1367年)——开始将占候歌谚加以韵语化 150

第一节 两次激烈风暴挫折了忽必烈征日之举 150

第二节 广舆图之占验篇——供渔夫舟子使用的占候术,并已加以韵语化 154

第三节 平江纪事解释梅雨、入梅、出梅和舶趠风之意义 162

第四节 月令七十二候详细解释节气和物候 163

第五节 元顺帝勒司天监在南京鸡笼山再度设置观象台 164

第六节 山居新话描述水龙卷 164

第一节 明太祖在鸡鸣山上再度建观象台 166

第十章 明代(明太祖洪武元年~明思宗崇祯十七年,西元1368年~西元1644年)——占候谚语更加丰富,明末以後中国之气象学术开始落在西人之後 166

第二节 明代继续有雨量之观测 167

第三节 大全论降水现象之原理 168

第四节 易经大全引录朱熹之论降水之原因 169

第五节 明仁宗天元玉历祥异赋中的详异图说 169

第六节 田家五行之农家占候谣谚及占候术 172

第七节 明宪宗以来的台风调查报告 182

第八节 明代中叶以後的特殊降雨现象 182

第九节 七修类稿详论水文循环原理,记载红雨、黑雨之特殊现象,论述夏季雷阵雨的性质和预卜旱潦的方法,并解释蜃景现象 183

第十节 两山墨谈合理的解释上现蜃景现象 187

第十一节 古今谚中的占候歌谣 188

第十三节 升中记论黎风雅雨之原因 189

第十二节 荆川裨篇论露、雾和霜之成因 189

第十四节 滇行纪略论云南省之风雨情况 190

第十五节 书肆说铃论述春季花信风 190

第十六节 本草纲目论露霜与海市蜃楼 191

第十七节 农政全书占候篇合理地整理田家五行中的占候歌谚 193

第十八节 风角书是一本专论风的书 195

第十九节 表异录中的气象学术和气象学知识 197

第二十节 正字通论梅雨与霉之关系 198

第十一章 清代(清世祖顺治元年~清宣统三年,西元1644年~西元1911年)——气象学术最落後的时期 199

第一节 农家占候书 200

第一部分 清代中国人的气象学术 200

第二节 管窥辑要叙述预测风雨的方法 201

第三节 南怀仁首次将西方之湿度计和温度计传入中国,并建立北京观象台 202

第四节 黄履庄自制验冷热器和验燥湿器 204

第五节 明诗综叙述海水温度对大陆上气候之影响 205

第六节 清初风台说对台风之描述 205

第七节 广阳杂记论述月令和物候有古今时地之不同 206

第八节 清初的气象观测和气象观测纪录 207

第九节 康熙年间,甘肃之喇嘛曾以炮火轰击雨云 208

第十节 图书集成和东华录中之气象灾害纪录 209

第十一节 玉函山房辑佚书收编汉朝以来之请雨止雨书以及请雨止雨的措施 209

第十二节 合信首先将西方的气压观念以及新式的气压表、温度表介绍到中国来 210

第十三节 福建通志描述台风的性质 216

第十四节 测候丛谈首次将西方完整的近代气象学术引入中国 218

第十五节 地势略解继续介绍当时西方的气象学术 223

第十六节 台湾在割日前的气象谚语 226

第十七节 清末中国人所绘见於山西省境内之日晕图 229

第十八节 清末时代所出版的气象书籍 230

第二部分 清代外人在中国建立气象事业的经周 231

第一节 中国境内最早使用近代气象仪器观测的气象纪录 231

第二节 外国人在中国最早建立的气象台——北平地磁气象台 232

第三节 外人在中国最早从事现代气象预报工作之机构——上海徐家汇气象台 234

第四节 香港皇家气象台 235

第五节 外人在台湾和中国各地建立气象观测网的经过 236

第六节 俄人及日人先後侵入东北建立测候网之经过 237

第七节 青岛观象台 238

第十二章 民国成立以後(西元1912年~)——国人开始自办气象事业,气象学术有长足的进步 239

第一部分 民国成立以後,外人在中国所建气象台的建树以及国人收回的经过 239

第一节 上海徐家汇气象台 240

第二节 青岛观象台 241

第三节 香港皇家天文台 241

第四节 日人在台从事气象建设的经过以及国人收回的经过 242

第五节 日人在东北经营气象事业的经过以及胜利後我国派员接收的经过 243

第一节 民国成立以後至北伐前的气象学术活动和气象事业建设 247

第二部分 民国成立以後,国人自办气象事业和发展气象学术的经过 247

第二节 北伐後至抗战前的气象学术活动和气象事业建设 252

第三节 抗战期间到胜利後的气象学术活动和气象事业建设 269

第四节 政府播迁台湾後的气象学术活动和气象事业建设 277

第十三章 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 291

第一节 近世中外科学家对中国历史上气候变迁之研究 291

第二节 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 293

第十四章 余论 301

第十五章 论中国之气象学术後来停滞不前的原因 303

附录 中华气象学史大事年表 310

参考图书及文献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