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河南汉文化寻根 1
第一节 三代国家政权建立促使中州文化迅速发展 1
一、“芒芒禹迹,画为九州” 2
二、商代都邑文化及其传播 5
三、洛邑——文治教化之都 8
第二节 中原腹心地带与华夏文化的形成 10
一、中州与“中国”、“华夏” 10
二、“文化”与礼乐 12
第三节 中州——中华思想文化的重要策源地 14
一、河图洛书的传说 14
二、法家、道家、纵横家、名家的故乡 15
三、兵家、儒家、墨家的活跃 17
第二章 河南汉代文化中心的形成 18
第一节 文化中心形成的原因 18
一、优越的地理环境 18
二、发达的社会经济 25
三、良好的政治环境 43
四、优秀的文化传统 49
第二节 文化中心地位的表现 56
一、士人众多 著述丰厚 57
二、思想活跃 学术发达 60
三、教育发达 传播文化 68
四、文学繁荣 艺术灿烂 71
五、科技创新 世界领先 75
第三章 河南汉代思想文化 80
第一节 汉代儒学在河南的发展 80
一、河南汉代儒学发展的概况 81
二、河南汉代儒学的传承及其特点 84
三、白虎观会议——封建社会第一个法典的确立 88
四、经今古文之争的统一趋势及其成果 91
第二节 河南汉代的礼学思想 97
一、贾谊的礼治思想体系 98
二、《礼记》以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体系 129
三、《白虎通》对礼的神学解释 157
第三节 河南汉代史学思想 164
一、贾谊史学思想 165
二、班固《汉书》的史学思想 182
三、荀悦史学思想 193
第四章 河南汉代士人与政治文化建设 207
第一节 中州士人与西汉中央集权制的巩固 207
一、“布衣将相之局”中的书生 207
二、贾谊、晁错、桑弘羊与西汉制度文化建设 214
第二节 刘秀的儒家风范与文化建树 220
一、刘秀的文化素养 220
二、倡导经学 推广谶纬 223
三、奖励名节 228
四、礼仪的规范化 232
五、“以柔道理天下” 233
第三节 党人的形成及其意义 235
一、清流、浊流之分与清议的兴起 236
二、士大夫的壮大与士人群体意识的形成 242
三、中州士人与党议始末 251
四、党人在东汉政治中的作用及其文化意蕴 256
第五章 河南汉代民风 264
第一节 各具特色的民风 265
一、洛阳的市井风情 265
二、河内、颍川一带的刚武之气 270
三、梁地的习文之风 276
四、旧楚之地的剽轻之俗 277
第二节 “移风易俗”与文化进程 281
一、“移风易俗”的倡导 282
二、“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287
三、士风与民风的激荡 294
第六章 河南汉代科技文化 302
第一节 冶铁及其他手工业技术 302
一、冶炼技术 304
二、铸铁技术 312
三、铸铁柔化技术 322
四、铸铁脱碳成钢技术 326
五、生铁炒钢技术 329
第二节 农业科学技术 334
一、牛耕法和铁制农具的改进与发明 334
二、农耕技术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338
三、畜牧业和园圃业的技术 340
第三节 张衡天文学思想与机械制作 341
一、天文学思想 341
二、天文仪器的制作 346
三、地动仪和候风仪的制作 351
第四节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352
第七章 灿烂的河南汉代文学 358
第一节 赋 358
一、骚体赋的代表作家——贾谊 359
二、枚乘、司马相如与散体大赋的滥觞 363
三、继散体大赋之余绪,开抒情小赋之先河——班固、张衡的赋 369
四、息夫躬的《绝命辞》、边让的《章华台赋》、蔡邕的《述行赋》 376
第二节 散文 379
一、“西汉鸿文”两大家——贾谊、晁错的政论散文 379
二、史传散文的双璧之一——班固的《汉书》 387
三、邹阳、秦嘉的书信文及蔡邕的碑文 390
第三节 诗歌 392
一、无名氏的创作 392
二、张衡等人的创作 401
第八章 辉煌的河南汉代艺术 409
第一节 深沉雄大的汉画像石 409
一、商丘汉画像石 411
二、密县汉画像石 415
三、南阳汉画像石 415
第二节 五彩缤纷的绘画 455
一、宫廷绘画 455
二、中州壁画墓的演变 456
三、彩陶装饰画 465
第三节 勃勃生机的书法 467
一、汉隶刻石 467
二、书体竞萃与书法理论 472
第四节 恢弘精美的雕塑与工艺 476
一、石雕 476
二、铜镜 479
三、陶塑 483
第五节 发达的城市与建筑 486
一、城市建设 486
二、宫苑与寺庙建筑 488
三、陵园建筑与规划 492
四、园林 494
五、建筑陶明器 495
六、汉墓建筑 496
七、汉画像表现的汉代建筑 499
第六节 活泼生动的乐舞与杂技 502
一、乐舞 502
二、杂技 507
后记 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