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市场化转型与冯小刚的历史意义 1
一、势所必然的主流转移 1
二、冯小刚和他的贺岁片 6
三、历史的要求及其言说 20
四、限制与突破 32
第二章 十年一觉大片梦 40
张艺谋:未完成的交响曲 40
一、借重小说,成就电影 42
二、另类的商业操练 52
三、电影的“平常心” 56
四、中国大片,舍我其谁 63
陈凯歌:智者的踯躅 75
一、意念写作 78
二、《霸王别姬》——“为大众拍摄的作家电影” 82
三、刻意募求,旨趣径庭 86
何平:再从“双旗镇”出发 95
一、《双旗镇刀客》——荒原中升起的星辰 95
二、《炮打双灯》——自相抵牾的文化命题 98
三、《天地英雄》——反复厮杀,一地狼藉 104
第三章 城市电影:历史的性格决定命运 109
一、“北伐”起南粤 109
二、上海的缺席 113
三、“王朔电影”的铺垫 115
四、定义在北京 120
五、类型与风格 124
六、局限与落寞 135
七、在守恒与变异之间 140
第四章 90年代主旋律:国家意志 国家行动 146
一、“主旋律”的提出和几个发展阶段 146
二、90年代主旋律电影的主要类型 152
三、90年代主旋律影片的市场化策略 154
四、主旋律影片今后可能的发展 159
第五章 已知和未知的“第六代” 164
一、存在决定的经验主义写作 164
二、出走与回归 178
三、新主流:愿望与现实 187
第六章 女性创作及其女性意识 198
一、第一阶段:集体亮相与女性书写(80—90年代初) 198
二、第二阶段:女性写作的退潮(90年代中后期) 204
三、第三阶段:新世纪女性意识的多元呈现(2000—) 214
第七章 90年代谢晋电影创作论 229
一、前论:政治的意含与方式 229
二、战略性转移及其超越性主题 233
三、在历史的愤怒之后,应是沉思 238
第八章 明星制(一):电影的定点销售 249
葛优:本色的可能性 249
一、第一本色:谐趣小人物 251
二、第二本色:悲情小人物 253
三、第三本色:性格类型及其限制 257
四、第四本色:谋求突破 260
姜文:进行时态 263
一、性格即角色 264
二、莎士比亚的启示 265
三、思想者“马大三” 272
四、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276
陈道明:角色演绎的全能冠军 281
一、间离站位和理性审视 281
二、以“势”取胜 286
三、电影表演这道坎 288
第九章 明星制(二):众里寻她千百度 295
巩俐:结构塑造性格 295
一、被发掘的性格魅力 295
二、难以承受角色之轻 301
三、转型的台阶 305
徐帆:在小女人角色中自得其乐 309
一、有平凡中的生动,却没有轰动 310
二、不同的“生活化”要求 314
章子怡:一个神话的诞生 318
一、幸运实证者 319
二、“通用性”的天资 321
三、明星多持重 324
赵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326
一、一个明星的怪圈 327
二、另辟蹊径 328
三、期待强势出位 331
第十章 新世纪之“处女作”现象 338
一、“处女作”现象透视 338
二、“处女作”现象忧思 348
三、“处女作”现象的成因及其意义 351
后记 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