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震活动第一章概况 43
第一节地震活动基本特征 43
第二节新疆及边邻四级以上地震目录 45
第二章地震纪实 116
第一节民国前地震纪实 116
第二节1911~1970年地震纪实 127
第三节1971~2000年地震纪实 153
第二篇地震地质第一章深部构造 231
第一节大地构造背景 231
第二节深部构造 234
第三节深断裂 241
第四节地震与深部构造 250
第二章新构造 254
第一节新构造运动 254
第二节新构造分区 258
第三节地震与新构造运动 265
第三章活动断裂 267
第一节全新世活动断裂 268
第二节晚更新世晚期活动断裂 290
第三节活动断裂与地震 301
第三篇地震区划第一章地震带 307
第一节阿尔泰地震带 308
第二节北天山地震带 309
第三节南天山地震带 310
第四节西昆仑地震带 310
第五节阿尔金地震带 311
第二章地震区划 312
第一节新疆地震烈度区划图(1976) 312
第二节中国地震烈度图(1990)新疆部分 323
第三节天山地区地震区划 327
第四节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新疆部分 331
第五节10年尺度地震危险区划和重点监视防御区 334
第四篇地震监测第一章地震监测台网发展简况 339
第二章地震台站 347
第一节国家基准台 348
第二节国家基本台 352
第三节区域台 357
第四节地区台 367
第五节群测点 372
第三章测震台网 375
第一节常规台网 375
第二节乌鲁木齐数字化遥测地震台网 377
第三节强震台网 390
第四节监测能力 393
第四章前兆观测 399
第一节定点形变观测 399
第二节地下水观测网 404
第三节钻孔应力、应变观测 417
第四节地磁、地电观测 420
第五章流动监测 423
第一节流动地形变观测 423
第二节流动重力重复测量 430
第三节流动地磁重复测量 434
第六章数据传输与汇集 436
第一节电话、电报和信函传输 436
第二节无线通讯网 436
第三节网络传输与数据汇集 441
第五篇地震预报第一章预报述略 451
第一节历程 451
第二节方法 452
第三节程序 456
第四节会商 456
第二章预报探索 478
第一节科学思路 478
第二节地震预报实验场 479
第三节方法研究 482
第一节5级地震预报实例 486
第三章预报实例 486
第二节6级地震预报实例 487
第三节一次虚报 490
附:关于乌鲁木齐地区的地震预报意见 492
第六篇地震减灾第一章组织机构 497
第一节自治区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 498
第二节自治区地震灾害损失评定委员会 504
第三节自治区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 507
第四节自治区地震减灾工作会议 511
第二章工程地震 513
第一节裂度鉴定与复核 513
第二节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与安全性评价 520
第三节地震小区划 528
第四节震害预测 530
第一节减灾宣传 532
第三章社会防灾 532
第二节平息地震谣传 536
第三节防震减灾演习 537
第四节抗震防灾 545
第五节应急方案 548
第四章抗震救灾 550
第一节考察与监测 555
第二节抗震救灾 556
第七篇地震科研第一章管理 571
第一节项目管理 571
第二节科技信息管理 573
第二章地震基础研究 574
第一节古地震研究 574
第二节大震考察 576
第三节深部构造 581
第四节震源机制解与区域应力场 582
第五节区域性地震区划 583
第六节地壳形变 586
第七节实验室 587
第三章成果 589
第一节专著与版图 589
第二节获奖成果 593
第三节论文 613
第四章学会、刊物、学术会议 652
第一节学会 652
第二节学术刊物 658
第三节学术会议 659
第五章国际交流与合作 661
第一节双边、多边交流与合作 661
第二节国际会议 666
第八篇机构与管理第一章机构沿革 671
第一节自治区地震局 671
第二节地、州、市地震局 690
第三节国家地震局新疆地震预报研究队 697
第二章职工队伍 698
第一节专业队伍 698
第二节地方地震队伍 706
第三章事业管理 710
第一节计划财务 710
第二节基本建设管理 712
第三节物资供应与技术装备管理 714
第四节台网资料 716
第四章精神文明建设 749
第一节组织机构 749
第二节工作与成绩 749
附录一、重要文件辑录 755
二、自治区人民政府令、规定 769
三、2001年大事记 781
后记 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