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部分 论文全文 1
地震预报综述 1
地震的综合观测与综合分析预报 张肇诚 1
华北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前兆的基本特征 张肇诚 高旭等 7
地震构造分析 19
北纬20°-50°的大陆地震构造系 马宗晋 傅征祥 薛峰 19
中国大陆的地震层和地震线 马宗晋 29
断块构造与地震的网络现象 张德成 马宗晋 高维明 37
京津冀地区隐伏构造与地震活动 林伟凡 严蔼芬 蒋铭等 45
地震断层面上的不均匀体研究进展概述 张智 吴开统 54
地震活动性研究 59
地震蕴育与发生过程中场与源的关系 张郢珍 59
华北强震的时间分布及物理解释 张国民 傅征祥 68
华北地区的晚期强余震特征 吴开统 焦远碧 王志东 78
华北强震平均重复周期的探讨 张立人 87
华北第三、四地震活跃期的对比 蒋铭 马宗晋 94
唐山大震前的地震空区和围空地震的机理 刘蒲雄 101
地震空区与大震关系的不唯一性 陈章立 薛峰 108
地震预报前兆方法探讨 115
华北几次大震余震应变释放特征及“应力窗口”的机制讨论 张国民 孙士鋐 115
关于区域应力场变化“窗口”的研究进展 张国民 马宗晋 张郢珍 121
华北地区“应力窗口” 姜秀娥 单锦芬 邱竞男 128
b值时空扫描方法预报地震效能的分析 测震指标研究组 139
不同类型地震序列波形特征的讨论 卓钰如 刘连柱 张立明 144
利用区域地震台网?、?振幅比资料测定北京地区小震震源参数 吴荣辉 张立明 李幼铭等 149
水氡预报地震效能的评价 张炜 王长岑 157
地震水文地球化学观测点环境条件研究与观测点的选择 鄂秀满 174
井水固体潮分析结果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刘澜波 郑香媛 186
黄壁庄水库水位及地下水位变化对重力观测的影响 李贵 程曦 192
华北地区中强地震与地电阻率异常的关系 汪志亮 王国庆 赵成达 197
唐山地震地应力短临异常及震后应力变化特征 申裕 204
地震前兆特征分析 210
中国大陆地震的短临前兆 梅世蓉 210
地震前兆的地区性 梅世蓉 236
我国地震前兆特征的统计分析与研究 高旭 邱竞男 姜秀娥等 242
南黄海6.2级地震华东地区的震兆异常 华祥文 255
南黄海勿南沙6.2级地震前的地磁异常 丁鉴海 黄雪香 张淑兰 262
金县水准近年来的异常情况及讨论 储文宜 宋志超 264
近两年来云南及其邻近地区中强地震的水氡异常震例分析 尹秀如 268
唐山地震前短周期变化的研究 杜安娜 周胜奎 印璐 273
辽宁地区地磁异常调查分析报告 樊秀英 邓顺兴 281
利用零漂观测值和潮汐因子变化研究地震预报的可能性和条件 吴雪芳 唐伯雄 吴兵 290
预报方法的实验研究 290
菏泽5.9级地震后震中区二氧化碳的观测结果 阎立璋 张平 魏家珍等 297
鲜水河断裂带及其邻近地区表层土中测汞试验结果初析 朱宏任 汪成民 梁鸿光等 301
其它 308
岛弧-海沟地区浅源强震分布和地球自转 傅征祥 308
P波初动分布图案对震源机制解可靠性的影响 杨懋源 吕培苓 华祥文 319
模糊聚类分析及其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 陈荣华 冯德益 325
浅析地震敏感区问题 梁鸿光 汪成民 333
两次爆破近场氡射气观测结果及其变化机理的初步研究 罗光伟 石锡钟 张平等 339
微机在地震前兆数据处理上的应用 邢如英 梁曙东 陈棋福等 342
第二部分 论文摘要 351
华北地区现代地壳构造的基本特征及构造应力场演化与板块构造 张立人 强祖基 351
1976年唐山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和震区莫霍面的变形 朱岳清 吴兵 邢如英 351
地球上层的对流 朱岳清 352
晚期强余震 吴开统 焦远碧 郑大林 353
山西地震带现今活动的危险性 吴开统 354
全球地震活动的周期性分析 张郢珍 粟生平 李革平 354
中强以上地震与区域应力场效应 姜秀娥 王惠敏 单锦芬等 355
不同类型地震发生区域的Q值特征 卓钰如 刘连柱 张立明 355
燕山带地震频度的月相效应 丁鉴海 黄雪香 358
利用远场P波波形确定1974年新疆乌恰地震的震源参数 杨懋源 束沛镒 周文虎 358
P波初动节面解的可靠性判定 杨懋源 吕培苓 华祥文 359
音频振动下花岗岩氡钍射气测定结果 罗光伟 穆松林 董方楚等 359
地球物理频谱的信息论分析方法及地震历史序列的最大熵谱分析 朱岳清 邢如英 360
华北近期地震危险区的确定要素和综合图象识别 张郢珍 粟生平 李革平 360
程序的全局优化 朱岳清 361
椭圆型方程边值问题及其差分解法 朱岳清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