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金融》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龙卫洋主编
  •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302093547
  • 页数:334 页
图书介绍:《财政与金融》的内容主要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财政学基本理论,共9章,主要阐述西方公共财政理论,财政的基本职能和派生职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国企业改革,财政支出的分类、结构及原则,国债的发行、管理及作用,国家预算及其管理体制等;第二部分为金融基本理论,共8章,主要阐述融资分类、信用形式及职能,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信托与保险的基本知识,货币需求与供给的影响因素,通货膨胀的成因理论,国际收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第三部分为财政金融的宏观调控理论,即第18章,阐述财政收支平衡、信贷收支平衡对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影响与贡献,如何利用财政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工具对国民经济运行实行适度调控等。《财政与金融》可作为高职高专基础课教材,亦可作为各类职业资格考试的备考教材。

1.1 财政的一般概念 1

1.1.1 从财政现象谈起 1

第1章 财政导论 1

1.1.2 财政的一般特征 2

1.1.3 财政概念的一般表述 5

1.2 公共产品与公共财政 5

1.2.1 公共产品及其特征 5

1.2.2 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 7

1.2.3 借鉴意义 8

1.3.1 资源配置职能 9

1.3 财政的职能 9

1.3.2 收入分配职能 11

1.3.3 经济稳定职能 12

1.4 思考与练习 13

第2章 财政收入概述 15

2.1 财政收入的分类与结构 15

2.1.1 财政收入形式分类 15

2.1.2 按经济成分分类 16

2.1.3 按经济部门分类 17

2.1.4 按价值构成分类 18

2.2 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20

2.2.1 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作用 21

2.2.2 政府职能范围的制约作用 21

2.2.3 经济体制和分配政策、制度的制约作用 22

2.2.4 价格的制约作用 23

2.3 思考与练习 24

第3章 税收 26

3.1 税收的性质和特征 26

3.1.1 税收是分配范畴 26

3.1.2 税收的形式特征 26

3.2 税制要素 27

3.3 税收分类 30

3.4 我国税收制度的演变 32

3.4.1 1950—1978年间的税制建立与发展 32

3.4.2 1979—1993年间的税制改革 33

3.4.3 1994年的税制改革 34

3.5 流转课税 35

3.5.1 流转课税的对象和特点 35

3.5.2 流转课税的主要税收 36

3.6所 得课税 40

3.6.1 所得课税的性质和特点 40

3.6.2 所得课税的主要税种 41

3.7.1 资源课税 46

3.7 其他课税 46

3.7.2 财产课税 47

3.7.3 行为课税 47

3.8 思考与练习 48

第4章 国际税收 49

4.1 国际税收的含义 49

4.1.1 什么是国际税收 49

4.1.2 国际税收的本质 50

4.1.3 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的关系 50

4.2.1 税收管辖权 51

4.2 国际重复征税及其减除方法 51

4.2.2 国际重复征税 52

4.2.3 国际重复征税的减除方法 53

4.2.4 税收饶让 54

4.3 跨国关联企业间转让定价的调整 55

4.3.1 跨国关联企业间的转让定价 55

4.3.2 跨国关联企业间转让定价的调整原则 56

4.3.3 转让定价的审核和调整标准 56

4.4 思考与练习 57

第5章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 59

5.1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59

5.1.1 国有资产的现状与分类 59

5.1.2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60

5.1.3 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及其职能 63

5.2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 64

5.2.1 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财政关系 64

5.2.2 国有企业利润的形成和分配过程 65

5.2.3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沿革 65

5.2.4 现行的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 68

5.3 思考与练习 70

第6章财政支出概述 71

6.1 财政支出的分类与结构 71

6.1.1 按支出的具体用途分类 71

6.1.3 按最终用途分类 73

6.1.2 按国家职能分类 73

6.1.4 按经济性质分类 74

6.2 财政支出的原则 74

6.2.1 量入为出的原则 75

6.2.2 优化支出结构原则 76

6.2.3 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 79

6.3 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81

6.3.1 财政支出效益的特殊性 81

6.3.2 评价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 82

6.4 思考与练习 86

7.1.2 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性质 88

7.1.1 文教科学卫生等事业单位的性质 88

7.1 文教科学卫生支出 88

第7章 文教行政、社会保障等支出 88

7.1.3 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内容 89

7.1.4 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管理 90

7.2 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 93

7.2.1 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的性质、意义 93

7.2.2 对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的控制 94

7.3 社会保障支出 94

7.3.1 社会保障的概念和内容 94

7.3.2 社会保险的筹资模式 96

7.3.3 我国主要的社会保险制度 97

7.4 财政补贴 100

7.4.1 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内容 100

7.4.2 财政补贴的必要性和作用 102

7.4.3 财政补贴制度的改革 103

7.5 思考与练习 105

第8章 国债 107

8.1 什么是国债 107

8.1.1 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有偿形式 107

8.1.2 国债的形式特征 108

8.1.3 国债的基本功能是弥补财政赤字 109

8.2.2 国债产生的历史条件 110

8.2 国债的历史发展 110

8.2.1 国债产生的历史过程 110

8.2.3 举借国债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 112

8.2.4 我国国债的历史发展 112

8.3 国债的管理 113

8.3.1 国债的种类 113

8.3.2 国债发行方式 113

8.3.3 国债的发行条件 116

8.3.4 国债的还本付息 118

8.4 思考与练习 121

9.1.1 国家预算的概念 123

9.1.2 国家预算的组成 123

9.1 国家预算 123

第9章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 123

9.1.3 国家预算的原则和方法 124

9.1.4 复式预算 125

9.1.5 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 127

9.2 预算外资金 128

9.2.1 预算外资金的性质、范围和特点 128

9.2.2 预算外资金的建立和发展 130

9.2.3 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130

9.3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131

9.3.1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类型 132

9.3.2 分税制体制及其完善 133

9.4 思考与练习 137

第10章 金融概述 138

10.1 金融的构成 138

10.1.1 什么是金融 138

10.1.2 货币 138

10.1.3 信用 139

10.1.4 金融机构和银行 139

10.1.5 我国经济中的金融 140

10.2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141

10.3.2 银行信用 142

10.3.1 商业信用 142

10.3 信用形式 142

10.3.3 国家信用 143

10.3.4 消费信用 143

10.3.5 民间信用 143

10.4 金融(信用)工具 143

10.4.1 什么是金融工具 143

10.4.2 商业票据 144

10.4.3 债券和股票 145

10.4.4 支票、银行券和大额存款单 146

10.4.5 我国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的多样化 147

10.5.1 资金再分配职能 148

10.5 信用的职能 148

10.6 利息和利息率 149

10.6.1 利息 149

10.5.2 提供和创造货币的职能 149

10.6.2 利息率 150

10.6.3 利率种类 150

10.6.4 利率是怎样决定的 151

10.6.5 利率的作用 152

10.7 思考与练习 153

11.1 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154

11.1.1 现代银行的产生和特征 154

第11章 金融机构体系 154

11.1.2 金融机构体系 155

11.1.3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 155

11.1.4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演变 156

11.2 商业银行 158

11.2.1 商业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158

11.2.2 西方商业银行的类型和组织 159

11.2.3 我国商业银行 161

11.3 中央银行 164

11.3.1 建立中央银行的必要性 164

11.3.2 中央银行的类型 164

11.3.3 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165

11.3.4 中国人民银行 166

11.3.5 中国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 167

11.4 政策性金融机构 167

11.4.1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概念和特征 167

11.4.2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种类 168

11.4.3 我国建立政策性银行的必要性 169

11.4.4 我国现有的政策性银行 171

11.5 我国银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 173

11.6 思考与练习 175

12.1.1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内容 177

12.1.2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177

第12章 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 177

12.1 商业银行业务的内容和经营管理原则 177

12.1.3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 178

12.1.4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179

12.2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180

12.2.1 资本金 180

12.2.2 吸收存款 180

12.2.3 借款 181

12.2.5 《巴塞尔协议》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标准 183

12.2.4 发行金融债券 183

12.3 储蓄存款 184

12.3.1 储蓄与储蓄存款 184

1 2.3.2 储蓄存款的作用 184

12.3.3 银行办理储蓄存款业务的原则 185

12.3.4 储蓄存款的种类 186

12.4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187

12.4.1 贷款 187

12.4.2 票据贴现 191

12.5.1 结算业务 192

12.5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和其他业务 192

12.4.3 银行投资 192

12.5.2 商业银行的其他业务 196

12.5.3 金融创新 199

12.6思考与练习 200

第13章 信托与保险 201

13.1 信托的概念、特点、职能和分类 201

13.1.1 信托的概念 201

13.1.2 信托的成立 202

13.1.3 信托的特点 203

13.1.4 信托的职能 204

13.1.5 信托分类 205

13.2.1 信托类业务 206

13.2 信托业务 206

13.2.2 委托类业务 209

13.2.3 其他信托业务 211

13.3 保险的概念、职能和种类 211

13.3.1 保险的概念 211

13.3.2 保险形成的要素 212

13.3.3 保险的功能 212

13.3.4 保险的种类 215

13.4 保险公司 216

13.4.1 保险公司的概念和组织形式 216

13.3.5 保险合同 216

13.4.2 保险公司的设立条件及业务范围 217

13.4.3 保险经营规则与保险业的监督管理 218

13.4.4 我国保险市场 219

13.5 思考与练习 221

第14章 金融市场 222

14.1 金融市场的含义、要素和分类 222

14.1.1 金融市场的一般概念 222

14.1.2 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222

14.1.3 金融市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223

14.2 金融市场的分类 224

14.2.2 同业拆借市场 225

14.2.1 保险资金市场的含义和特点 225

14.2.3 票据市场 226

14.2.4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款单市场 227

14.2.5 短期债券市场 228

14.3 长期资金市场 230

14.3.1 长期资金市场的含义与特点 230

14.3.2 证券市场的含义与构成 231

14.3.3 证券发行市场的内容 231

14.3.4 证券流通市场的内容 235

14.3.5 证券市场的管理 239

14.4.1 外汇市场 241

14.4 外汇市场与黄金市场 241

14.4.2 黄金市场 242

14.5 思考与练习 242

第15章 货币的供给与需求 244

15.1 货币流通的范围 244

15.1.1 货币流通范围的扩展 244

15.1.2 我国货币流通的两大领域 245

15.1.3 货币层次划分 246

15.2 货币的需求 247

15.2.1 马克思货币需要量公式 247

15.2.2 货币需要量的具体测定 248

15.3 货币供给 249

15.3.1 货币供给量的含义 249

15.2.3 货币容纳量弹性 249

15.3.2 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重要地位 250

15.3.3 制约货币供应量的因素 252

15.4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 253

15.4.1 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 253

15.4.2 社会总供给与货币需求 253

15.4.3 社会总需求与货币供给 254

15.4.4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 254

15.5衡量货币流通状况的标志 255

15.6思考与练习 256

16.1.1通货膨胀的含义 257

16.1.2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 257

第16章 通货膨胀 257

16.1什么是通货膨胀 257

16.1.3通货膨胀的测定 258

16.2通货膨胀的成因 259

16.2.1西方国家通货膨胀成因理论 259

16.2.2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260

16.3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262

16.3.1通货膨胀在生产方面的影响 262

16.3.2通货膨胀在流通方面的影响 263

16.3.3通货膨胀在分配方面的影响 264

16.3.4通货膨胀在消费方面的影响 265

16.4.1治理通货膨胀的一般措施 266

16.4通货膨胀的治理 266

16.4.2我国对通货膨胀的治理 267

16.4.3反通货膨胀的代价 268

16.5必须实行稳定货币的方针 269

16.5.1 稳定货币的意义 269

16.5.2西方国家通货膨胀政策的背景及评价 270

16.6思考与练习 271

17.1国际收支 273

17.1.1对外开放 273

第17章 对外金融关系 273

17.1.2国际收支 274

17.1.3国际收支平衡表 274

17.1.4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 275

17.1.5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 279

17.2外汇与汇率 279

17.2.1外汇 279

17.2.2汇率 280

17.2.3汇率制度 281

17.2.4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281

17.2.5汇率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283

17.3.1利用外资的形式 284

17.3利用外资 284

17.3.2对利用外资的宏观管理 287

17.4外汇管理 288

17.4.1外汇管理的主要内容 288

17.4.2外汇管理的方式 289

17.4.3我国现行外汇管理 290

17.5国际收支与国民经济循环 291

17.5.1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 292

17.5.2国际收支与人民币资金循环 292

17.5.3国际收支与社会总供求 292

17.6思考与练习 293

18.1.1宏观调控的目标 295

第18章 财政金融的宏观调控 295

18.1财政金融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与作用 295

18.1.2货币收支体系与供求平衡 298

18.1.3财政与信贷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 300

18.2财政收支平衡 301

18.2.1财政收支平衡的概念 301

18.2.2财政赤字的经济影响 302

18.3信贷收支平衡 304

18.3.1两类融资资金收支 304

18.3.2银行信贷收支平衡的特点 304

18.3.3信贷收支平衡的标志 305

18.3.4影响信贷收支平衡的因素 306

18.3.5积极组织信贷收支平衡 307

18.3.6社会信用总规模 308

18.4财政信贷综合平衡 308

18.4.1综合平衡的含义 308

18.4.2财政与银行的内在联系 309

18.4.3财政信贷综合平衡 310

18.4.4企业收支、居民(家庭)收支、外汇收支与综合平衡 311

18.5财政政策 314

18.5.1财政政策的内容和类别 314

18.5.2财政政策的目标和手段 315

18.5.3财政政策的传导 319

18.6货币政策 320

18.6.1货币政策目标 320

18.6.2货币政策手段 322

18.6.3货币政策的传导 324

18.7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327

18.7.1相互配合的必要性 327

18.7.2不同的配合方式 328

18.8总结 329

18.9思考与练习 331

参考文献 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