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955
现代战争论初步 955
一、这本小册子里讨论些什么? 955
二、现代战争的原因 956
三、现代战争的本质 960
四、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 964
五、现代战争的形态 970
六、现代战争的战略和战术 975
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点 980
八、战争的前途与争取永久和平的方法 984
自序 993
苏联外交史 993
第一章 苏联外交政策的基础和特征 997
第二章 苏联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1003
第一节 争取和平并努力巩固和别国的经济文化关系 1006
第二节 敦睦邻国邦交并与其保持平等互惠友谊 1011
第三节 努力援助为祖国独立而奋斗的被侵略民族 1019
第四节 坚决自卫并给予打击者以双倍的打击 1025
第三章 苏联外交政策的动力和依据 1031
第一节 苏联自己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的提高 1031
第二节 苏维埃社会之精神上政治上的统一 1043
第三节 苏联各民族人民的友爱和团结 1051
第四节 强大的军事国防力量 1060
第五节 和平政策的机敏运用 1066
第六节 国际的同情和援助 1073
第四章 革命和内战时期的苏俄外交 1081
第一节 从十月革命和平令到布列斯特和约 1081
第二节 列强的不承认政策和秘密外交 1089
第三节 从各国武装干涉到国内战争结束 1103
第五章 和平建设时期的苏联外交 1120
第一节 和平建设初期苏联与各国复交活动 1120
第二节 从参加军缩活动到加入国际联盟 1139
第三节 集体安全运动和多边互不侵犯协定 1154
第四节 慕尼赫协定前后苏联对德日英法的外交斗争 1171
第六章 反法西斯侵略战争时期的苏联外交 1185
第一节 从德苏战争爆发到斯大林格勒大捷时期的苏联外交 1185
第二节 从斯大林格勒苏军大捷到第二战场开辟以前的苏联外交 1206
第三节 西欧第二战场开辟以后的苏联外交 1227
第四节 从克里米亚会议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期的苏联外交 1239
第七章 第二次世纪大战以后的苏联外交 1261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新形势 1261
第二节 在管制德国问题上苏联对美英帝国主义的外交斗争 1273
第三节 在管制日本问题上苏联对美英帝国主义的外交斗争 1294
第四节 苏联对联合国的态度与为和平的外交斗争 1308
第五节 中苏两国人民不朽友谊的健全发展 1326
第六节 苏联对南斯拉夫叛徒铁托集团的外交斗争 1344
第八章 苏联外交的展望 1358
中国历史的翻案 1371
作者自序 1371
(一)历史可以捏造吗? 1373
一、论中国历史翻案问题 1373
(二)中国历史的真和假 1374
(三)中国历史失实的原因 1377
(四)建设信史的前提 1382
(五)考证学和历史 1384
(六)立场和方法 1388
(七)正史和野史 1394
(八)中国历史性质的新认识 1398
二、历史为什么是科学和怎样变成科学 1405
(一)什么叫做科学? 1405
(二)为什么历史是科学? 1416
(三)历史怎样变成科学? 1423
(一)中国历史之谜 1439
三、论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阻滞的基因 1439
(二)几种错误观点的批评 1442
(三)农民与农民战争在历史上的作用 1448
(四)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与阻滞因素 1453
(五)中国社会发展阻滞因素的历史演变 1460
五四运动史 1469
修订本题记 1469
引言 1471
第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对于中国的影响 1477
第二章 俄国十月革命及其对于中国的影响 1486
第三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对华的特殊侵略 1500
第四章 五四运动前夜的国内政治局面 1511
第五章 民族自觉运动和民主启蒙的发端 1527
第六章 五四示威运动的经过和发展 1545
第七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特征 1559
第八章 究竟是谁领导了五四运动 1581
第九章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1594
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史 1629
订正本题记 1629
第一章 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的国际形势 1633
第二章 太平天国革命前夜的国内环境 1640
第三章 太平天国革命发生的社会根源 1649
第四章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前奏与先驱 1658
第五章 金田村起义 1665
第六章 创立太平天国 1676
第七章 太平军向长沙武汉进军 1684
第八章 太平天国建都南京 1692
第九章 太平天国的北伐战争 1700
第十章 太平天国的西征战役 1710
第十一章 杨韦事变前后的太平军 1730
第十二章 安庆争夺战与东南战役 1754
第十三章 天京的陷落 1771
第十四章 石达开的分裂活动及其失败 1788
第十五章 天地会和捻军的起义及斗争 1794
第十六章 太平天国的理想和政策 1810
第十七章 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