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资源状况及其在古代的利用 1
一、我国蜜蜂资源状况 1
(一)我国蜜蜂蜂种资源 1
(二)东方蜜蜂与西方蜜蜂的区别 6
(三)东方蜜蜂的亚种及其分布 8
二、古代利用中华蜜蜂的成就 25
(一)早期文字记载 26
(二)古代饲养中华蜜蜂的主要成就 27
(三)中华蜜蜂与传统文化 32
三、中华蜜蜂的生态价值及其保护 36
(一)中华蜜蜂在自然生态体系中的作用 36
(二)西方蜜蜂不能代替中华蜜蜂 36
第二章 生物学特性 39
一、形态特征 39
(一)工蜂的形态特征 39
(二)蜂王与雄蜂的形态特征 46
(三)内部器官 47
二、个体特性 52
(一)工蜂的活动和行为 52
(二)蜂王和雄蜂的活动和行为 62
三、群体特性 64
(一)信息传递 64
(二)温湿度调节 68
(三)群内子脾间CO2浓度的变化 73
(四)分蜂行为 75
(五)迁栖活动和行为 86
(六)抗逆特性 87
(七)无蜂王群的活动和行为 90
第三章 饲养技术 93
一、蜂具 93
(一)蜂箱 93
(三)其他用具 103
(二)摇蜜机 103
(一)蜂箱的排列 106
二、基本操作技术 106
(二)蜂群的检查 107
(三)蜂群的合并 109
(四)人工分群 110
(五)蜂王的诱入 111
(六)人工育王技术 113
(七)自然分蜂及飞逃蜂团的收捕 119
(八)盗蜂及其控制技术 120
(九)工蜂产卵的识别和处理 122
(十)蜂群的喂饲 123
(十一)造脾技术与巢脾的保存 124
(十二)取蜜技术 127
(十三)蜂群的保温及遮荫 128
(十四)从自然蜂巢过渡到活框饲养的过箱技术 129
(一)四季管理 132
三、饲养管理 132
(二)流蜜期管理 140
(三)短途转地放养 141
(四)生产王浆技术 143
(五)生产花粉技术 144
(六)蜂蜡生产技术 145
(七)蜂毒生产技术 147
四、病虫害及其防治 149
(一)囊状幼虫病 149
(二)欧洲幼虫腐臭病 154
(三)蜡螟 155
(四)绒茧蜂 158
(五)胡蜂 159
(六)痢疾病 160
(七)孢子虫病 160
(九)其他病虫害 161
(八)蚂蚁 161
(十)农药中毒的预防和处理 162
第四章 选种育种 165
一、本地蜂种的选育 166
(一)确定选育目标 166
(二)经济性状的测定 166
(三)确定种王群 169
(四)配种雄蜂 169
(五)闭锁集团繁育 169
(六)“北一号”品系的选育及其主要经济性状 170
二、抗囊状幼虫病品系的选育 172
三、引入外地品系的选育 173
四、中蜂人工授精 174
(一)蜂王的生殖道结构调整 174
(三)人工授精仪 175
(二)雄蜂的阳茎外翻后结构 175
(四)双目解剖镜与CO2发生器 177
(五)人工授精操作程序 177
(六)人工授精的利弊 178
五、中蜂蜂王评级 179
(一)北方中华蜜蜂的种王评级 180
(二)南方中华蜜蜂的种王评级 180
(一)邮寄王笼 181
六、蜂王邮寄 181
(二)炼糖的配制 182
(三)邮寄操作 183
(四)邮寄王的诱入 183
七、采用基因转移技术实现中、西蜂种的杂交选育 183
第五章 蜜源植物和授粉价值 185
一、蜜源植物 185
(一)主要蜜源种类 185
(二)春山花 191
(三)秋山花 193
(四)有毒蜜源植物 194
(五)南方山区蜜源植物的保护及种植 196
二、授粉价值 197
(一)授粉行为及专一性 198
(二)荔枝、油茶的授粉效果试验 199
(三)温室授粉 200
第六章 产品及其加工 202
一、蜂蜜 202
(一)主要蜂蜜品种 202
(二)蜂蜜的保鲜加工 205
(三)加工巢蜜 206
(四)蜂蜜的主要理化指标的检测 208
(五)蜂蜜的发酵 212
(六)蜂蜜的应用 213
二、蜂花粉 216
(二)花粉质量指标 217
(一)干燥处理 217
(三)利用 219
三、幼虫和蛹制品 219
(一)营养成分及制作方法 219
(二)质量要求 221
(三)经济效益的估计 221
四、蜂毒 222
(一)主要组分 222
(二)蜂毒质量检测 223
(三)精制蜂毒质量鉴别 224
(四)蜂毒的加工 224
五、蜂蜡 229
(一)中蜂蜡与西方蜜蜂蜂蜡的鉴别 229
(二)蜂蜡质量标准 231
(三)30烷醇的提取及应用 23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23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