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新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炼成主编;李忠民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00451598
  • 页数:48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围绕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些经济发展方面的思想展开探讨。

目录 1

导论:“十六大”报告的经济学思考 1

一 “三个代表”思想的经济学内涵 1

二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2

三 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 3

四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4

五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5

六 关于“三农”问题 6

七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加强完善宏观调控 6

八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7

第一章 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9

第一节 中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定为经济发展方向的意义 9

一 理论意义 9

二 现实意义 13

一 经济目标 16

第二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 16

二 政治目标 18

三 社会目标 19

四 经济伦理目标 22

五 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标 24

第三节 测算体系的建立 26

一 全面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测算理论标准 26

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测算标准 28

三 测算表和账户 33

四 测算模型 34

第二章 中国经济发展新路径的设计:新型工业化道路 38

第一节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与特征 38

一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39

二 新型工业化的特征 40

第二节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经济发展路径的新设计 45

一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完成中国工业化任务的必要途径 45

二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6

三 我国已经具备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条件 47

四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新选择 49

第三节 以经济发展战略的创新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实现 50

一 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创新 50

二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创新 52

三 继续实施科教兴国和以自主创新为主的科技战略创新 53

四 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创新 55

第四节 以新型工业化推动中国21世纪的经济发展 56

一 加快工业技术进步,促进工业经济结构的升级 56

二 进行制度创新,创造新型工业化的制度条件 59

三 推进城市化进程,协调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62

第三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技发展战略 65

第一节 实施科技发展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65

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是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65

二 知识和技术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决定性生产要素 67

一 知识和技术快速积累的捷径:跨越式技术创新 70

第二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跨越式技术创新战略 70

二 后发国家实施跨越式技术创新战略可行性的理论与实践阐释 71

第三节 中国跨越式技术创新战略实施要点 75

一 以制度创新构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75

二 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形成引进技术的良性循环机制 76

三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78

四 加强技术创新人才管理 79

五 采取切实可行措施,促进“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 80

六 实施农业技术创新工程,提高转化率 82

七 实施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战略 84

八 加大政府对基础知识和产业共性技术的直接投资力度 86

九 构建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87

第四节 实施跨越式技术创新战略应妥善处理的主要关系 89

一 技术创新与就业的关系 89

二 创新系统和开放的关系 90

三 创新中企业与政府的关系 91

四 创新中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关系 92

五 科技、教育、经济协调发展关系 94

第四章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目标·道路 97

第一节 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97

一 中国农业发展水平的时序比较 97

二 中国农业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 99

三 中国农业发展水平的部门比较 103

第二节 中国农业发展的目标 104

一 农业现代化的技术含义 105

二 农业现代化的结构含义 107

三 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含义 108

四 农业现代化的推进阶段 110

第三节 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 111

一 农业自身的改造 111

二 城市化拉动 116

三 国际化推进 119

第五章 农业工业化是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 124

第一节 现行对策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124

一 减负增收 125

二 农业产业化 125

三 农村城镇化 128

第二节 农业工业化——农民增收之路 129

第三节 关键在于维护公平竞争,放弃对农民的歧视 134

一 “与国有企业争原料、争市场” 135

二 污染环境严重,劳动保护或安全条件差 137

三 技术落后,生产条件差 138

结束语 140

第六章 中国城镇化发展研究 141

第一节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意义 141

一 加快城镇化发展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142

二 加快城镇化发展,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143

三 加快城镇化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144

四 加快城镇化发展,可以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推动社会文明不断进步 145

五 加快城镇化发展,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146

第二节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47

一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147

二 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50

第三节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155

一 世界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155

二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模式与选择 157

三 加快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构想 160

第七章 中国区位发展与西部大开发战略 167

第一节 中国区位发展的实践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义 167

一 区位发展的基本理论 167

二 建国以来中国区位发展的战略演进及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169

第二节 西部开发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思路 176

一 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177

二 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是西部开发的必然选择 181

三 推进重点地带开发,带动西部经济快速发展 184

四 发展科技教育,培养和用好人才,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条件 185

第三节 西部开发的动力机制 187

一 国家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 187

二 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 189

三 加强东西部经济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191

第八章 基本经济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 194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所有制的一般理论 195

一 所有制的概念及其内容 195

二 生产资料所有制与财产所有权 197

三 所有制与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 200

第二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设想 202

一 单一的全社会公有制 202

二 直接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204

三 不存在商品货币的全社会公有制 206

四 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问题 207

一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209

第三节 列宁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和苏联的实践 209

二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与苏联的实践 213

第四节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15

一 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及其演进趋势 216

二 我国现阶段的国有制及其改革 218

三 我国现阶段非国有经济的性质、地位、作用及其发展趋势 225

第九章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234

第一节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 234

一 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评析 234

二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新一轮改革目标 237

第二节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结构及运营 239

一 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的分级管理结构与功能 240

二 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的分类管理结构与功能 241

第三节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有资产监管及绩效评估体制 246

二 建立资产运营机构 247

一 完善人大和政府监管 247

三 企业绩效评价 249

四 明确监管方式 250

第四节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法律建设 250

一 立法的依据 250

二 法制建设的内容 251

第十章 国有资产经营中的控制问题 254

第一节 我国国有企业亏损的原因 254

一 国有企业亏损的历史和逻辑阐释及其问题 254

二 内部理性不经济行为是国有资产经营亏损的主要原因 257

第二节 国有资产经营中内部理性不经济行为的基本形式 261

第三节 内部理性不经济行为的成本与发达国家的控制经验 264

一 建立有效控制的重大意义 264

二 如何建立有效的控制机制 266

第四节 转轨时期内部理性不经济行为过量存在的社会原因 268

一 社会原因何在 268

二 问题的关键何在 270

一 建立股份制经营方式 272

第五节 国有资产经营控制机制合理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 272

二 改变国有资产的投资方式和管理体制 274

三 关于国有资产经营企业的股权结构 275

四 激励控制的重要及若干实施建议 277

第十一章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改革与金融货币政策创新 283

第一节 环境变迁与制度演进中的政府职能改革 283

一 当代改革进程中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 283

二 全球背景下国家与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 284

三 对经济发展中政府管理职能与运行目标的探讨 288

第二节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公共经济政策 296

一 经济转型中财政宏观调控的职能特点 296

二 经济发展中的财税改革与财政转移支付 299

三 经济发展中的国家债务规模与结构 303

四 经济发展中的国家反贫困战略 306

一 全球金融一体化与中国金融改革发展新论 311

第三节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金融货币政策创新 311

二 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结构变化与金融制度安排 314

三 对经济发展中货币政策创新的探索 321

第十二章 中国社会主义劳动理论和收入分配原则 327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劳动理论的新进展 327

一 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劳动理论的研究和发展 328

二 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理论的新进展 332

三 创新社会主义劳动理论的重大意义 334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原则的新特点 335

一 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原则体系 335

二 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原则的新特点 337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创新的理论要点 339

一 传统利益分配理论的述评 339

二 利益分配理论创新的依据 344

三 利益分配制度创新的若干理论要点 347

第十三章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社会保障体制 356

一 中国社会保障体制的历史变革与社会保障工作的重心 357

第一节 中国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357

二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心 360

第二节 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与改革思路 364

一 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365

二 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 370

三 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思路与目标 374

第三节 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取向 377

一 推进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应坚持的原则 378

二 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完善的政策取向 379

第十四章 中国人力资本政策:就业是民生之本 385

第一节 中国人口与国际经济竞争力的评价 385

一 人口经济理论:中国的人口压力、结构特点与发展趋势 385

二 经济增长模型:从物质资本因素到人力资本因素的解释 389

三 世界经济一体化:人力资本、人均收入与国际竞争力 391

第二节 中国人力资本形成政策:教育与培训 394

一 我国教育投资管理机制的转变和效率变动 395

二 就业压力、市场指向与教育投资的效率 399

第三节 中国分配制度、机制与劳动力定价 402

一 劳动力定价理论 402

二 中国分配制度的演进轨迹:一元论到多元论 403

三 效率与公平:中国收入分配机制的现实和目标 405

第四节 中国就业政策:以需求管理为主的政策运用 409

一 人口压力、就业政策变迁 409

二 市场选择:多元化市场就业格局 412

三 就业理论与政府措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413

第五节 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绩效与行为分析 416

一 市场因素分析:劳动力流动、集聚效应与二元结构 416

二 “逆市场”因素分析:福利“黏性”、行业垄断与市场分割 417

三 综述 420

第十五章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中国政策:引进来——走出去 424

第一节 引进来——继续扩大利用外资 425

一 外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主要贡献 425

二 利用外资对我国技术效率进步的贡献 427

三 今后我国在利用外资中应重点注意的问题 431

第二节 走出去——不失时机地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433

一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 434

二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意义 437

三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438

四 我国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应重点注意的问题 439

第十六章 中国经济生活质量问题 444

第一节 小康社会与经济生活质量 444

一 经济生活质量的界定 445

二 衡量经济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 447

三 经济生活质量与实现小康水平 450

第二节 我国居民经济生活质量现状 451

一 我国城乡间居民生活质量的差异分析 453

二 我国区域间居民生活质量的比较 456

三 我国居民经济生活质量现状与中等发达国家生活质量的差距 459

一 经济发展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基本要素 462

第三节 达到小康水平的居民生活质量的战略举措 462

二 科学技术是改善生活质量的根本要素 463

三 可持续发展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464

四 增加居民收入是改善生活质量的基础,是向富裕小康生活迈进的关键因素 465

五 制定明确的消费战略是提高经济生活质量的有效保证 465

六 加快消费体制改革,转变消费机制,是提高经济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466

七 重视农业消费,加快消费品工业、住宅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是提高经济生活质量的具体有效措施 467

一 文化的基本涵义 470

第一节 坚持先进文化 470

第十七章 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文化产业 470

二 先进文化的功能 472

三 文化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473

四 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476

第二节 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 478

一 文化产业的内涵和文化经济规律 478

二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80

三 加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