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杭州湾 1
第一节 概况 1
一、自然地理概况 1
二、周围社会经济状况 2
三、开发利用历史沿革 3
第二节 气象 4
一、气象要素 4
二、灾害性天气 16
第三节 海洋水文 21
一、潮汐 21
二、潮流 28
四、波浪 31
三、余流 31
五、水温变化及分布特征 38
第四节 泥沙与沉积 40
一、泥沙 40
二、沉积 45
第五节 海湾及周边地质地貌 51
一、地质 51
二、地貌 60
第六节 海洋环境化学 67
一、污染源 67
二、海水化学 68
三、沉积化学 72
第七节 海洋生物资源 74
一、异养细菌 74
二、浮游植物 75
三、浮游动物 76
四、底栖生物 77
五、游泳生物 78
六、潮间带生物 79
七、海蛰、鳗苗资源 82
八、杭州湾渔业概况 82
第八节 自然环境及开发利用综合评价 83
一、杭州湾自然环境的优劣势分析 83
二、杭州湾北岸的港口资源优势及开发评述 84
三、杭州湾南岸的滩涂资源优势及开发评述 85
四、龙山至镇海岸段的开发评述 86
五、杭州湾的旅游资源评述 86
参考文献 87
一、地理位置、自然环境 88
第二章 宁波—舟山深水港 88
第一节 概况 88
二、社会经济状况 89
三、历史沿革 91
四、港域开发现状 93
第二节 气象 95
一、气象要素 96
二、灾害性天气 102
第三节 海洋水文 106
一、潮汐 106
二、潮流 115
三、余流 119
四、波浪 121
一、泥沙 126
第四节 泥沙与沉积 126
二、沉积 131
第五节 地质与地貌 139
一、地质 139
二、地貌 143
第六节 海洋环境化学 147
一、水化学要素 147
二、深水港污染状况及评价 149
第七节 海洋生物资源 151
一、浮游植物 151
二、浮游动物 152
三、底栖生物 153
四、附着生物 154
一、自然环境基本特征 159
五、钻孔生物 159
第八节 自然环境及开发利用综合评价 159
二、港口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60
三、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62
四、海洋水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63
五、海涂和盐业资源的开发利用 164
六、水资源 164
七、开发利用综合评价 164
参考文献 165
第三章 象山港 166
第一节 概况 166
一、地理位置 166
二、自然环境 166
三、社会经济状况 167
四、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历史 168
第二节 气象 169
一、气候特征 169
二、气象要素 170
三、灾害性天气 175
第三节 海洋水文 177
一、潮汐 177
二、潮流 180
三、余流 183
四、水体交换 184
五、波浪 184
第四节 泥沙与沉积 185
一、泥沙 185
二、沉积 188
第五节 周边地质地貌 193
一、地质 193
二、地貌 197
第六节 海洋环境化学 200
一、海水化学 200
二、环境质量评价以及水质状况对养殖影响 208
三、沉积物化学特征 213
第七节 海洋生物资源 215
一、异养细菌 215
二、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 215
三、浮游植物 217
四、浮游动物 218
五、底栖生物 220
六、游泳生物 222
七、潮间带生物 224
八、渔业生产资源 225
第八节 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评价 227
一、环境和资源特征 227
二、水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229
三、开发港口资源 231
四、潮汐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231
五、陆域林牧资源的开发利用 232
六、开发矿产、发展旅游业 232
参考文献 233
一、地理位置 234
二、自然环境 234
第一节 概况 234
第四章 三门湾 234
三、社会经济状况 235
四、开发利用及历史沿革 236
第二节 气象 237
一、气候特征 238
二、气象要素 238
三、灾害性天气 243
第三节 海洋水文 248
一、潮汐 248
二、潮流 252
三、余流 255
四、波浪 257
第四节 泥沙与沉积 259
一、泥沙 259
二、沉积 264
第五节 周边地质地貌 271
一、地质 271
二、地貌 274
第六节 海洋环境化学 279
一、海水化学 279
二、沉积物化学特征 287
三、水质污染状况及评价 289
第七节 海洋生物资源 291
一、异养细菌 291
二、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 292
三、浮游植物 293
四、浮游动物 294
五、底栖生物 295
六、附着生物 297
七、游泳生物 299
八、潮间带生物 300
九、水产资源 301
第八节 资源开发利用和评价 302
一、环境特点 302
二、水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303
三、围涂和堵港蓄淡 304
四、开发港口资源 305
五、潮汐能源的开发 306
六、岛屿资源的开发利用 306
七、沿岸陆域种植业、林业以及矿产业的发展 307
参考文献 308
三、社会经济状况 309
二、自然环境 309
第一节 概况 309
第五章 象山县东部沿海诸海湾 309
一、地理位置 309
第二节 气象 311
一、气象要素 311
二、灾害性天气 313
第三节 海洋水文 313
一、潮汐 313
二、潮流 315
三、余流 317
四、波浪 317
第四节 泥沙与沉积 318
一、泥沙 318
二、沉积 321
一、地质 326
第五节 周边地质地貌 326
二、地貌 328
第六节 海洋环境化学 332
一、海水化学 332
二、沉积物化学 332
三、环境污染状况评价 334
第七节 资源开发利用和评价 334
一、环境和资源特征 334
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评价 335
参考文献 335
第六章 浦坝港 336
第一节 概况 336
二、灾害性天气 337
第二节 气象 337
一、一般特征 337
第三节 海洋水文 338
一、潮汐 338
二、潮流 338
三、余流 339
四、盐度 340
第四节 泥沙与沉积 340
一、泥沙 340
二、沉积 341
第五节 周边地质地貌 342
一、地质 342
二、地貌 346
二、污染状况和评价 347
第七节 海洋生物资源 347
第六节 海洋环境化学 347
一、沉积物化学元素分布 347
第八节 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评价 348
一、资源利用状况 348
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评价 348
参考文献 349
附录 350
附录一、汉—拉海洋生物名称对照表 350
附录二、沉积物粒度分析等比制(φ标准)粒级分类表 354
附录三、沉积物分选程度等级表 355
附录四、海水水质标准 355
附录五、编写人员名单 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