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部分 诗意的栖居 关于人居的思考 1
城市的忧伤 贺承军 3
街区价值:一个不可忽视的词语 陈劲松 7
新经济与城市化及再城市化 郭钧 10
我们没有改变什么 尹昌龙 15
再论“建筑与乌托邦” 贺承军 19
社区不是一棵树 陈劲松 24
社区应是一棵树 杨向明 28
站在十字路口的城市更新 实建 31
第二部分 聆听市场的声音 对需求和供给的分析 37
商品房积压:不必过分惊讶 袁仁标 39
是什么拉动楼价下降? 王石 42
城市住宅预测与实证差距 王石 45
住宅市场的谜底何时揭开? 刘福泉 48
后泡沫时代:道德压力与开发商不可能的任务 实然 53
历史不会再现,变革就在眼前 刘龙、梁洁 58
在城市和经济的背景前 缪川、朱宁 64
第三部分 万科地产在中国 线条勾勒的行动 69
从被动到主动 莫军 71
万科地产:形势和我们的选择 单小海 74
试探万科城市花园初步成功的因由 林汉彬 78
根植上海,面向华东 郑少玲 85
万科十年东北路 小曾 92
后四季花城对话 韦业宁 98
第四部分 技术的力量 关于规划设计、标准化及产业化的思考 105
规划设计与市场意识 林少洲 107
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发展途径 聂梅生 114
我们站在十字路口 苏志刚 119
住宅产业化:可能与不可能 苏志刚 阮斌 123
万科视角的住宅标准化 若兰 129
第五部分 全心全意全为您 物业管理的实践真知 133
美好家园,与谁共建? 钟原 135
游泳池的水能喝吗? 哲西 139
服务“过剩”时代的终结 单小海 142
浅谈住宅物业管理行业的市场定位 小林 146
万科物业:迈向“无人化”管理 乐曼 155
第六部分 分享无限生活 客户关系的价值 159
万客会:地产商又一营销新招 刘江 161
我看“投诉” 林少洲 165
四季花城“巴士事件”的反思 彭涛 169
客户会与企业的心态 谢一武 174
风雨同路万客会 朱雪芬 177
四两拨千斤的功夫 朱雪芬 182
第七部分 合作与联盟 业有专攻,合作共赢 185
新住宅运动:我们共同的主张 王永飚 187
走近“新住宅运动” 贺承军 191
聆听来自市场的声音 单小海 199
与万科并肩前行 小曾 206
后泡沫时代的竞争和合作 任志刚 211
多元化融资何时上演 陈勇 217
第八部分 思想贴着地面行走 政府的角色与作用 223
危旧房改造:怎么改,如何造 袁仁标 225
安居工程:能否做得更好? 袁仁标 229
1998年政策对住宅产业的影响 王石 233
裁判使命与弱势关怀 大诗 236
集体土地流转的合理模式 贺承军 242
理性回归,任重道远 张红喜 246
一壶风凉话,四个热馍馍——检讨“卫星城” 贺承军 252
游戏新规则 朱雪芬 257
第九部分 一个行业与她的“共同知识” 市场规则的辩证 263
富人之间的民主和利益交换 贺承军 265
规则困境与群众运动 陈劲松 269
一个行业与它的“共同知识” 陈劲松 274
如果信任可以没有 魏君贤 278
将维权进行到底 冯仑 283
“圈地运动”VS“零土地储备” 陈方勇 288
用信息构筑理性市场 小龙 293
应对宏观调控,直面行业信用 缪川 清水 299
附录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发项目素描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