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新中国外债研究的几个问题 1
一、新中国外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
二、新中国外债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6
三、新中国举借外债的曲折历程 9
四、新中国外债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15
五、新中国外债与近代中国外债的联系和区别 20
新中国的建国方略 25
一、抗战时期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25
二、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对新中国的思考 32
三、毛泽东的建国方略 36
新中国的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由来 39
一、建立新中国的经济基础 39
二、统战工作与新政协的召开 45
三、“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形成 49
统一财政经济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56
一、新中国面临的财政经济困难 57
二、打击投机资本,统一全国财经工作 65
三、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81
四、财政金融管理体制的确立与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 85
“三边”方针与基本建设投资结构的变化 95
一、“三边”方针出台的背景 95
二、国防第一位 98
三、稳定物价的积极举措 100
四、基本建设投资结构的变化 109
50年代的内外债与工业化建设 111
一、20世纪50年代举借的内外债 112
二、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项” 115
三、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初步成就 127
1953年修正税制的经验与教训 133
一、1953年修正税制的背景 134
二、1953年修正税制的内容 136
三、1953年修正税制的经验与教训 139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43
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44
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57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59
“一五”时期动用财政结余的经验与教训 178
一、第一次动用财政结余 178
二、第二次动用财政结余 181
三、动用财政结余的经验与教训 183
两霸冷战与“大跃进” 190
一、两霸冷战 191
二、急于求成与“五风不正” 194
三、纠正“左”的错误的努力 200
中国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与苏联逼债 205
一、“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国民经济 206
面临的严重困难 206
二、中苏关系的恶化与苏联逼债 214
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实施 232
一、调整国民经济的客观背景 232
二、八字调整方针的提出 236
三、调整方针的具体施行 238
四、调整后期的“三线”建设 247
“三个世界”理论与中外关系的新变化 253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254
二、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与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的恢复 258
三、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 269
“两弹一星”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74
一、“两弹一星”的研制 274
二、科技上的成功经验 289
基本路线的确立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294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与基本路线的确立 294
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及其成效 299
改革开放初期的艰辛探索 307
一、价格双轨制 307
二、第二步利改税 308
三、税前还贷 310
四、“拨改贷” 311
一、从最初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到最终确立对外开放基本政策 313
新时期的外债举借与外资引进 313
二、新时期举借外债的起步阶段 319
三、新时期举借外债的稳步发展 322
四、举借外债的快速增长 324
五、21世纪初外债的新发展 326
六、引进外资的起步 328
七、引进外资的扩大 331
新时期的国内公债 334
一、新时期国内公债的发行概况 336
二、新时期国内公债的发行方式与流通情况 338
三、新时期国内公债的作用 345
新时期外债管理制度的演变 348
一、健全的外债管理制度是外债有效运行的保障 348
二、外债管理的起始阶段(1979~1986年) 350
三、外债管理制度的基本形成阶段(1986~1989年) 351
四、外债管理制度的初步调整与发展(1989~1998年) 355
五、外债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1998年至今) 358
举借外债、引进外资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360
一、举借外债、引进外资是中国进行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 360
二、引用外债、外资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 363
三、引用外债、外资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消极影响 369
四、外债、外资将继续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373
南巡谈话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动 376
一、南巡谈话的时代背景 376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历程 380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深化和经济领域取得的成就 388
一、关于资本的两重性问题 394
资本的两重性与资本纽带作用的发挥 394
二、以资本为纽带,发挥公有制经济与民营经济的积极作用 401
三、泡沫资本的泛滥与东南亚金融危机 40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科学发展观 408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408
二、改造小生产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411
三、科学发展观与“五个统筹” 417
科学的实践 历史的启迪——《从百年屈辱到民族复兴》丛书结束语 426
附录1 1979~2003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概况 464
附录2 1951~1984年我国国外公债和对外借款规模 465
附录3 1985~2003年我国外债规模及各项风险指标 466
附录4 建国以来国内公债发行概况 467
附录5 1952~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概况 469
附录6 1950~2003年国家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速度 471
后记 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