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乡土地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丁霞,徐春堂主编
  • 出 版 社:济南:齐鲁书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533305310
  • 页数:370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篇 历史地理 3

第一章 历史沿革 3

第二章 环境变迁 13

第一节 泉流的枯竭 13

第二节 山林的缩减 16

一、修筑水利工程 19

二、农业开垦 20

三、陶瓷烧制 20

四、作为民用燃料和采煤矿柱 20

第三节 野生动物的灭绝 21

第四节 结语 23

第二篇 自然地理 27

第三章 地质和矿产 27

第一节 地质发展概况 27

一、太古界 28

第二节 地层 28

二、元古界 29

三、古生界 29

四、中生界 30

五、新生界 31

第三节 岩浆岩 31

一、泰山期侵入岩 32

第四节 构造 33

二、燕山期侵入岩 33

一、褶皱构造 34

二、断裂构造 34

三、地质构造单元概述 37

第五节 矿产 38

一、可燃有机岩矿产——煤 39

二、金属矿产 41

三、非金属矿产 42

一、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46

第一节 地貌的基本特征 46

第四章 枣庄地貌 46

二、山体破碎切割强烈 47

三、地貌类型多样 47

第二节 地貌发育过程 49

第三节 地貌区划 53

第四节 地貌区分述 55

一、山亭低山丘陵区 55

二、枣庄丘陵盆地区 60

三、韩台洼地区 63

四、滕州山前平原区 64

第五节 枣庄的崮山地形 65

一、崮山地形的分布 65

二、崮山地形的形成 67

三、崮山地形与农业生产 69

一、四季起止与长短 71

第一节 气候的基本特征与成因 71

第五章 气候与气候资源 71

二、各季气候特征 72

三、气候成因 74

第二节 各气象要素的特征与分布 76

一、太阳辐射与日照 76

二、气温 78

三、降水 83

四、湿度、蒸发、云和雾 85

五、风 87

第三节 农业气候灾害 88

一、干旱 89

二、暴雨与洪涝 91

三、冰雹 92

四、干热风 94

五、大风和龙卷风 95

一、枣庄气候资源特点与评价 97

第四节 农业气候资源 97

二、充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措施和途径 101

第六章 水文与水资源 103

第一节 河流水系 103

一、概述 103

二、主要河流 104

三、主要水库 108

第二节 地下水 109

一、地下水的类型 109

二、泉 110

三、地下水分区 111

第三节 水资源 115

一、水资源总量 115

二、水资源特点 116

三、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18

四、今后开发利用的方向和措施 121

第七章 土壤 123

第一节 土壤的分类与分布 123

一、土壤分类 123

二、土壤分布规律 124

第二节 主要土壤类型 126

一、褐土 127

二、棕壤 132

三、砂姜黑土 137

四、潮土 140

五、水稻土 143

第八章 生物资源 145

第一节 植物资源 145

一、植被类型 145

二、植被分布特点 147

三、植物资源 149

一、哺乳类 152

第二节 动物资源 152

二、鸟类 154

三、爬行类和两栖类 155

第三节 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56

第三篇 产业地理 161

第九章 第一产业 161

第一节 概述 161

一、农业的经济地位 161

二、农业发展与布局的主要交化 162

第二节 土地利用及评价 164

一、耕地 165

二、林地 166

三、水域 166

四、其它用地 167

五、未被利用的土地 167

一、粮食作物 168

第三节 种植业 168

二、经济作物 171

第四节 林业 175

一、生产概况 175

二、内部结构 176

三、林地分布 176

第五节 畜牧业 177

一、生产概述 177

二、畜牧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178

三、内部结构 178

四、畜牧业分布 178

第六节 渔业 179

一、渔业生产概述 179

二、水产养殖 180

三、水产捕捞加工 181

一、农业分区研究的重要性 182

四、渔业分布 182

第七节 农业分区简介 182

二、农业区划的基本依据 183

三、三大农业区简介 184

第十章 第二产业 191

第一节 概述 191

一、工业生产发展的条件 191

二、工业经济的发展与特点 193

第二节 能源工业 197

一、能源工业概述 197

二、煤炭工业 198

三、电力工业 203

第三节 建材工业 205

一、建材工业概述 205

二、水泥工业 206

三、玻璃工业 208

五、建筑饰材工业 209

四、建筑卫生陶瓷工业 209

第四节 化学工业 210

一、化学工业概述 210

二、化肥工业 211

三、有机化学工业 213

第五节 冶金工业 214

一、钢铁工业的资源评价 215

二、钢铁工业的发展与布局 216

第六节 轻纺工业 218

一、纺织工业 218

二、食品工业 221

三、造纸工业 223

第七节 高新技术工业 224

一、主要高新技术工业部门 225

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27

一、乡镇工业新上项目迅速增加 228

第八节 乡镇工业 228

二、乡镇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29

三、乡镇工业结构得到调整 229

四、乡镇工业经济效益突出 229

五、乡镇工业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 230

第九节 建筑业 230

一、建筑业的发展 230

二、建筑业的现状特点 231

第十一章 第三产业 234

第一节 交通邮电业 234

一、交通运输业的基本特征 234

二、便捷的交通运输网 237

三、邮电通讯业概况 240

第二节 商业贸易 240

一、商业贸易的发展特点 241

二、商贸网点的布局特点 242

三、商贸经济主要部门 244

四、对外经济贸易 246

第三节 科技、教育、文化与卫生事业 247

一、科技事业欣欣向荣 247

二、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249

三、文化事业日益繁荣 250

四、卫生事业成绩斐然 251

第四篇 社会地理 255

第十二章 人口地理 255

第一节 人口的增长 255

一、历代人口概述 255

二、建国后人口的发展 256

三、现阶段人口自然变动的基本特征 257

第二节 人口的分布 259

一、人口密度 260

二、地域分布 261

三、城镇化是人口分布的发展趋势 264

第三节 人口的移动 265

一、人口移动的类型与成因 265

二、现阶段人口移动的基本规律 267

第四节 人口的构成 268

一、性别构成 269

二、年龄构成 270

三、民族构成 275

四、文化构成 276

五、劳动构成 279

第五节 人口与城镇化 283

一、城镇化的途径与方式 283

二、农业人口转化的空间特征 286

三、非农化人口的结构特征 289

第十三章 聚落地理 294

一、枣庄地区聚落的起源、形成与演变 295

第一节 枣庄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295

二、现行建置 296

第二节 乡村聚落 297

一、乡村聚落的含义及其分类 297

二、枣庄乡村聚落地理概况 298

第三节 城镇聚落 306

一、城、镇、村的划分 306

二、枣庄城镇聚落地理概况 307

第四节 城镇建设前景展望 316

一、乡村建设步伐加快 316

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317

第十四章 文化地理 319

第一节 古滕烟云 319

第二节 墨子故里 321

第三节 薛国遗踪 324

第四节 氶水风流 327

第五节 运河春秋 333

第六节 民风余韵 336

第七节 民俗新风 342

第十五章 旅游地理 345

第一节 滕州古文化旅游区 345

一、滕国故城 346

二、薛国故城 346

三、龙泉塔 347

四、墨子纪念馆 348

五、王学仲艺术馆 349

六、滕州市博物馆 350

第二节 峄城万亩榴园旅游区 351

一、青檀寺及藏王宫 352

二、一望亭 353

三、园中园 353

四、石屋山泉 354

五、权妃墓 355

六、匡衡墓 355

第三节 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 356

一、甘泉寺 357

二、抱犊崮 358

三、观沟景区 358

四、崮顶景区 360

五、凤凰崖景区 361

第四节 台儿庄大战遗址及运河旅游区 361

一、台儿庄大战纪念馆 363

二、中正门 364

三、北站遗址 365

四、新关帝庙 365

五、清真寺 366

六、运河旅游 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