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919—1945年间的国际形势和日本国内形势 1
第一节 国际形势 2
第二节 日本国内形势 7
第二章 中日关系和中日文化交流 11
第一节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的抗日战争 11
第二节 中日之间的人员交流 13
第三节 中日学术文化界的交流 17
第三章 国际汉学和日本汉学 28
第一节 1919—1945年间的国际汉学 28
第二节 代表性的汉学研究著作 59
第三节 西方的中国观 69
第四节 日本汉学的国际联系 73
第四章 日本汉学概况 80
第一节 学制 80
第二节 团体和研究机关 86
第三节 杂志和图书馆 95
第四节 思想和宗教研究成果概况 99
第五节 史学研究成果概况之一 115
第六节 史学研究成果概况之二 136
第七节 文学和其他研究成果概况 147
第八节 特点综述 160
第五章 思想和宗教研究的代表性人物 168
第一节 根本通明、宇野哲人和高田真治 168
第二节 津田左右吉 182
第三节 高濑武次郎和小岛祐马、本田成之 208
第四节 武内义雄 218
第五节 中江丑吉和橘朴 228
第六节 其他的思想史研究者(山口察常、内野台岭、山田准、秋月胤继、后藤俊瑞等) 245
第七节 佛教的研究者(高楠顺次郎、河口慧海、长井真琴、宇井伯寿、羽溪了缔、宫本正尊) 254
第八节 铃木大拙 269
第九节 中国佛教史的研究者(常盘大定、境野黄洋、佐佐木月樵、高雄义坚、岩井大慧、水野梅晓等) 279
第十节 道教和其他宗教研究者(小柳司气太、久保田量远) 298
第六章 历史研究的代表性人物 309
第一节 桑原骘藏和羽田亨 309
第二节 小川琢治和新城新藏 324
第三节 藤田丰八、箭内亘、池内宏和有高岩 333
第四节 加藤繁、和田清和清水泰次 345
第五节 田中萃一郎、桥本增吉和饭岛忠夫 361
第六节 石田幹之助和后藤末雄 370
第七节 冈崎文夫 382
第八节 滨田耕作、原田淑人和梅原末治 386
第九节 鸟居龙藏 398
第十节 石滨纯太郎、鸟山喜一和那波利贞 404
第十一节 矢野仁一 414
第十二节 其他的史学研究者(志田不动唐、玉井是博、中山八郎等) 419
第七章 文学研究的代表性人物 433
第一节 久保天随 435
第二节 盐谷温 439
第三节 铃木虎雄 448
第四节 青木正儿 457
第五节 今关天彭和桥川时雄 468
第六节 出石诚彦 478
第七节 其他的中国文学研究者(竹田复、内田泉之助、桥本循等) 485
第八章 文化、语言和艺术的研究者 498
第一节 藤冢邻和后藤朝太郎 498
第二节 神田喜一郎 507
第三节 诸桥辙次 516
第四节 冈井慎吾 526
第五节 大矢透、满田新造和大岛正健 533
第六节 宫岛大八、田中庆太郎和其他语言学研究者 543
第七节 美术史的研究者(中村不折、泷精一、关野贞、金原省吾、矢代幸雄等) 548
第九章 争论的问题 560
第一节 中国观的论争 560
第二节 汉字政策的论争 565
第三节 天文学和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论争 569
第四编 结束语 582
第四编 汉学的成熟和“大东亚共荣圈”的泥潭(1919— 1945
目录 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