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发掘报告 1980-1996》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琮主编;福建博物院,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编
  • 出 版 社: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211045485
  • 页数:421 页
图书介绍:武夷山汉城遗址是西汉闽越王城遗址,它是我省迄今发现面积最大的一处古代遗址,在全国来说也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古代城邑遗址。该城邑布局保存完整,并出土大量文物,于199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为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发掘报告记录的是福建省博物馆1960年以来的考古发掘情况及考古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报告附了大量考古发掘现场和城址及出土文物的图片,为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图版A 1

1.武夷山城村及汉城遗址全景 1

目录 1

第一章 概述 1

第一节 城村汉城的地理位置 1

第二节 城村汉城的发现和考古工作概况 1

2.清代城村门楼及其“古粤”匾额 1

图版目录 1

4.东城门阙楼基址及瓦砾堆积(南→北) 2

3.武夷山(崇安)城村汉城遗址的东城墙发掘现场(东→西) 2

图版B 2

插图目录 2

图一 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航测图……………………………………………………(插)图二 武夷山城村汉城在福建省的位置 2

图版A 2

图三 城村汉城在武夷山市的位置 3

5.东城门楼基址及门外散水、走道遗迹(北→南) 3

6.东城门内门道及门房遗址(南部) 3

图四 汉城遗址及城村的地理位置 4

7.东城门内北门卫房的大型础石及壁槽内的木炭柱 4

8.东城门内南门卫房的大型础石及立柱柱洞、炭柱遗迹 4

9.汉城东城门北门卫房地面的炭化竹编遗迹一 5

10.汉城东城门北门卫房地面的炭化竹编遗迹二 5

11.东城门北门卫房旁出土成捆箭镞的堆积 6

12.高胡坪甲组宫殿建筑群发掘现场全景 6

第二章 城墙、城壕和城门的勘探与发掘 7

第一节 城址钻探的范围和分区 7

13.高胡坪甲组宫殿建筑群的中部及主大殿的遗迹(西→东) 7

14.甲组宫殿建筑遗址中的倒墙等遗迹 7

图五 武夷山城村汉城城内遗迹分布图 8

15.高胡坪甲组宫殿建筑群中的东部遗迹 8

16.高胡坪甲组宫殿建筑群西部遗迹 8

18.甲组宫殿建筑群中的西天井遗迹(西→东) 9

图六 城址探区位置图 9

17.甲组宫殿建筑群中主殿西北角的铺地砖走道遗迹 9

19.宫殿建筑中的柱洞遗迹 10

20.水井及遗迹 10

第二节 城墙与城壕 11

一 城墙与城壕的勘探 11

21.下寺岗遗址的考古发掘现场 11

22.下寺岗遗址的柱础及倒墙遗迹 11

23.下寺岗遗址柱位(Z23)的柱础及立柱痕迹 12

24.下寺岗遗址中东北角的地下排水管道遗迹 12

25.下寺岗遗址西部廊庑的瓦砾堆积 13

26.下寺岗廊庑倒塌的瓦砾堆积 13

28.武夷山(崇安)城村汉城北岗遗址发掘时的情景 14

27.下寺岗遗址西廊庑的瓦砾和木炭堆积 14

29.北岗一号建筑遗址远眺(西→东) 15

30.北岗一号建筑遗址(南→北) 15

32.北岗一号建筑中散水遗迹 16

31.北岗建筑遗址的瓦砾堆积 16

二 东城墙的局部发掘 16

33.北岗二号(祭坛)建筑遗址东廊遗迹 17

34.北岗二号(祭坛)遗址水沟中的双列水管道 17

图七 东城墙发掘探沟位置图 17

36.3式板瓦(XT5③∶9) 18

37.2式筒瓦(BT44③∶39) 18

35.“万岁”瓦当(T187③∶6) 18

图八 东城墙发掘探沟南壁剖面图 19

39.弯形管道(T195④∶12) 19

40.陶瓮(BT40③∶6) 19

38.排水管道(T194④∶18) 19

42.陶方格纹双耳罐(T238③∶20) 20

43.弦纹陶罐(T312③∶4) 20

41.陶瓮(T194③∶17) 20

47.Ⅰ型圈足罐(T219③∶5) 21

图九 东城墙解剖图(探沟北壁) 21

48.陶提梁(T110j∶14) 21

44.陶提桶(T1133B∶187) 21

45.Ⅰ型2式陶钵(T266③∶3) 21

46.Ⅳ型陶瓿(BT9③∶18) 21

图一○ 东城墙两侧木炭遗迹平面图(探沟中) 22

49.陶香薰(59年T3∶12) 22

50.陶纺锤形器(59年T7∶2.T17③∶43) 22

51.陶器盖(T133③∶43T112③∶89) 22

52.Ⅰ型1式铁锸(T210④∶23) 23

53.2式铁锄(59年T19∶16) 23

54.铁犁形器(59年T19∶5) 23

第三节 城门(陆门和水门) 23

一 东城门 23

57.铁斧、铁镢(T267③∶11、T267③∶12、T287③∶36) 24

55.铁镰(DT29③∶66) 24

图一一 东城门西侧探方东壁剖面图 24

56.铁斧(T3152B∶5) 24

58.锻鎏铁斧(T171③∶13) 25

59.铁钺形器(异形锛)(T219③∶30) 25

60.铁凿形器(T287③∶35) 25

62.铁齿轮(1959年采集) 26

63.铁链(59年T17∶23) 26

61.各式铁錾 26

64.铁刀T193③∶16) 27

65.铁鱼叉(DT30③∶67) 27

66.蟠螭纹铜镜(残)(BT12③∶4) 27

图一二 东城门遗迹平面图 27

图一三 东城门遗址残存东西两侧立面图 28

67.青铜铎(BT16③∶4) 28

68.“河内工官”铭弩机望山和悬刀(T217③∶16、T217③∶14) 28

69.刻铭青铜弩机(BT17③∶45) 28

72.鎏金铜盖弓帽(残)(BT12③∶1) 29

图一四 东城门门道南北壁立面图 29

73.鎏金铜器柱头(T316③∶13) 29

图一五 东城门南阙楼墩台剖面图 29

70.“河内工官”铭铜弩机栓(59年T11∶2) 29

71.鎏金铜盖弓帽(残件) 29

74.兽面铜器足(T190③∶15) 30

75.残木梳(T110j1∶18) 30

76.钤印封泥(T210③∶15、BT17③∶23) 30

2.东城墙南段(T22)发掘现场 31

图版B 31

1.钻探工作现场 31

3.东城墙南段T22探方工作现场(东→西) 32

4.东城墙(T21—22)北部剖面 32

5.考古工作者吴秀华在清理东城墙遗迹 33

6.东城墙夯层平、剖面情况 33

7.东城墙(T22)基槽剖面 34

8.东城墙(T22)东侧墙面 34

二 西城门 34

9.探沟T21—22中城墙夯窝分布情况 35

10.东城墙探沟(T21—22)南部剖面 35

三 水门 35

12.汉城西城墙中段遗迹(南→北) 36

第四节 城墙上的附属建筑遗址 36

一 乌龟山遗址 36

二 城西北角夯土台基 36

11.汉城东城墙南段遗迹(南→北) 36

第三章 城内外遗址的勘探 37

13.东城门阙台东北部遗迹 37

14.黄瓜山H1遗迹 37

第一节 汉城遗址的分布 37

一 宫殿区建筑组群 37

15.黄瓜山H1出土遗物情况 38

16.高胡南坪建筑遗址地貌(西→东) 38

二 大型建筑基址 39

17.主殿西部(T210)中的倒墙堆积 39

18.主殿西部(T210)中墙砖倒塌情况(一) 39

19.主殿西部(T210)中墙砖倒塌情况(二) 40

20.主殿西墙南段倒塌情况 40

21.主殿西部桩木础石上的木炭遗迹 41

22.主殿西部桩木础石上的木炭遗迹 41

三 城墙内侧遗址 42

23.主殿西部桩木础石上的木炭遗迹 42

24.T210第号柱石结构主殿柱位(Z26)遗迹 42

26.主殿柱位(Z25)遗迹 43

第二节 城内的道路系统与排水系统 43

25.主殿柱位(Z17)遗迹 43

一 道路系统 43

27.主殿西部倒墙遗迹 44

28.主殿西部倒墙遗迹(局部) 44

二 排水系统 45

第三节 城外周围的遗址分布 45

29.主殿(F1)西部柱石排列遗迹 45

30.主殿(F1)中部台基(北沿) 45

一 大型建筑基址 46

二 居住遗址 46

31.主殿(F1)中部柱础及台基(北→南) 46

32.主殿(F1)中部小础石分布情况 46

33.主殿(F1)中部小础石分布情况 47

34.主殿柱位(Z19)遗迹 47

三 手工业作坊遗址 48

35.主殿(F1)中部柱础石排列(南→北) 48

四 墓地 48

36.主殿(F1)中部台基遗迹(局部) 48

37.主殿(F1)东部遗迹清理现场 49

38.主殿南侧铺地砖散水遗迹 49

40.主殿(F1)南部探方发掘情况 50

第一节 发掘经过 50

第四章 城中部高胡南坪甲组建筑遗址 50

第二节 地层堆积 50

39.主殿西南角的铺地砖等遗迹(局部) 50

41.主殿中整片红烧砖倒塌遗迹 51

42.主殿中红烧砖倒塌堆积遗迹 51

图一六 高胡南坪探方位置分布图 51

43.主殿柱位(Z10)遗迹 52

44.主殿柱位(Z2)遗迹 52

图一七 高胡南坪T112、T212、T232西壁剖面图 52

45.主殿南侧铺地砖遗迹(西→东) 53

46.主殿西南部红烧砖倒塌遗迹(北→南) 53

47.主殿南部柱位(Z12)遗迹 54

48.主殿(F1)东部墙体倒塌面(T232) 54

第三节 主体建筑(主殿) 54

图一八 武夷山城村汉城高胡坪甲组建筑基址总平面图 55

49.主殿柱位(Z36)遗迹 55

50.主殿西北部倒墙堆积 55

51.主殿北部柱位(Z52)遗迹 56

52.主殿西北部墙基倒塌堆积(南→北) 56

53.主殿北部柱位(Z59)遗迹 57

54.主殿北部柱位(Z35)遗迹 57

55.主殿北部柱位排列状况(西→东) 58

56.主殿西北部柱位排列状况(北→南) 58

图一九 高胡南坪甲组建筑群正殿(F1)遗迹平、剖面图 59

57.主殿西北角柱位(Z49)遗迹 59

58.主殿西北角的铺地砖走道及铜箭镞堆积 59

59.主殿西北角柱位(Z57)和炭柱遗迹 60

60.主殿西北部柱位(Z50)遗迹 60

二 回廊 61

第四节 庭院、侧殿、回廊及其他附属建筑遗址 61

61.主殿西北部柱位(Z42)遗迹 61

62.主殿西北部柱位(Z34)遗迹 61

一 庭院 61

三 侧殿 62

63.主殿西北部柱位、柱础排列(北→南) 62

64.主殿西北角的铺地砖走道遗迹(北→南) 62

66.主殿建筑西墙北段结构 63

图二○ 甲组建筑群庭院(前庭)遗迹平面图 63

65.主殿建筑西墙北段倒塌情况 63

67.主殿墙基遗迹(局部) 64

68.甲组建筑前庭北部铺地砖散水遗迹(西→东) 64

69.甲组建筑中、西部部分遗迹(西→东) 65

70.主殿(F1)全景(西→东) 65

图二一 甲组建筑侧殿平、剖面图 66

71.主殿(F1)、西侧殿(F2)和西天井的遗迹 66

72.西侧殿(F2)遗迹(东南角) 66

73.西侧殿北部柱位(Z76)遗迹 67

74.西侧殿柱位(Z86)遗迹 67

四 西天井及其回廊、西廊房 67

75.西侧殿中部柱位(Z81)遗迹 68

76.西侧殿柱位(Z87)遗迹 68

五 西厢房 68

77.西侧殿中部柱位排列(北→南) 69

78.西天井的西北角遗迹(西→东) 69

图二二 甲组建筑西天井及廊房平、剖面图 69

80.西天井及侧殿回廊遗迹 70

79.西天井北部及侧殿南廊遗迹 70

图二三 甲组建筑东部水池及廊房等平、剖面图 70

81.西天井与西侧殿连接的回廊遗迹 71

82.西天井遗迹(西→东) 71

图二四 甲组建筑西厢房遗迹平、剖面图 71

83.西天井散水沟(东北角)遗迹 72

84.西天井北回廊遗迹(西→东) 72

图二五 甲组建筑南部大门及门房遗迹平、剖面图 73

85.西天井散水沟排水口遗迹 73

86.西天井西北角的排水陶管道(东→西) 73

87.西天井的排水陶管道(西→东) 74

88.西天井与南侧回廊遗迹(西→东) 74

六 西门房 75

七 正殿后廊屋、廊道、踏道 75

89.T208中的西廊房(F3)及回廊遗迹 75

90.西廊房(F3)及回廊遗迹(西→东) 75

91.主殿后廊屋柱位(Z68)遗迹 76

八 水池及回廊、配房、东廊房 76

92.主殿后廊屋柱位(Z67)遗迹 76

94.西厢房(F4)遗迹(北→南) 77

93.主殿后廊屋边沿遗迹(西→东) 77

十 门道 78

95.西厢房(F4)墙皮痕迹 78

96.西厢房(F4)柱位遗迹 78

九 南大门散水 78

97.西厢房(F4)柱位遗迹 79

98.西厢房(F4)柱位遗迹 79

图二六 甲组建筑西门基址下排水管道剖立面图 79

一 水井 80

99.甲组建筑台基南沿及散水遗迹 80

第五节 水井与长廊 80

100.甲组建筑台基南沿散水及东大门走道遗迹(西→东) 80

101.甲组建筑庭院东部排水管南口(南→北) 81

102.甲组建筑庭院东部排水管道遗迹(北→南) 81

图二七 甲组建筑北部房、廊遗迹平、剖面图 81

103.东大门西侧的卵石散水及柱础遗迹 82

104.庭院东部排水管南口及石子散水 82

105.庭院东部排水管道南口遗迹(东→西) 83

106.东大门走道西南侧遗迹(南→北) 83

图二八 甲组建筑北部过院、长廊、水井等遗迹平、剖面图 83

108.甲组建筑门房南侧瓦砾堆积及散水遗迹 84

107.甲组建筑门房南侧瓦砾堆积 84

图二九 水井遗迹平、剖面图 85

109.T313铁片铁件出土情况 85

110.甲组建筑南台基下的卵石散水遗迹(东→西) 85

二 长廊 85

111.甲组建筑南台基下卵石散水(局部) 86

112.甲组建筑南台基西部及立瓦散水遗迹(东→西) 86

113.甲组建筑南台基立瓦散水结构 87

114.甲组建筑南台基中段石子散水 87

115.西大门下排水管南口遗迹(南→北) 88

116.甲组建筑西大门下排水管道北端遗迹(北→南) 88

117.西大门排水管道中部遗迹(南→北) 89

118.西大门排水管道局部(第八节) 89

第五章 城西部下寺岗一号建筑遗址 90

119.西大门门道屋顶竹编倒塌痕迹 90

120.西厢房连接门房处的柱位遗迹 90

第一节 地层堆积 90

图三○ 下寺岗遗址发掘探方分布位置图 91

122.西侧殿(F2)北部的台基遗迹(西→东) 91

121.主殿(F1)后侧西北角的台阶遗迹 91

一 主体建筑——大殿(F1) 92

123.甲组建筑北部过院的铺地砖遗迹 92

124.过院的铺地砖及排水道遗迹 92

第二节 建筑遗迹 92

图三一 下寺岗建筑遗址地层纵、横剖面图 93

125.甲组建筑台基北面瓦砾堆积 93

126.过院走道下的排水管遗迹 93

127.过院的陶水管道遗迹 94

128.甲组建筑台基北沿至二号过道的砖道、排水管遗迹 94

图三二 下寺岗一号建筑遗迹平、剖面图 95

129.二号过道南端排水管道遗迹(东→西) 95

130.甲组建筑台基北侧遗迹(西→东) 95

131.高胡南坪甲组建筑台基北沿及瓦片堆积 96

132.甲组建筑东部水池的东部排水管道口(西→东) 96

133.甲组建筑东北部配房(F7)地基下的四列陶管道遗迹(南→北) 97

134.配房(F7)地下的回形陶管道遗迹(东→西) 97

二 附属建筑 98

135.配房(F7)东部的回形陶管道(局部)(北→南) 98

136.回形陶管道局部(东→西) 98

137.回形陶管道西南角 99

138.回形陶管道东北角(北→南) 99

139.回形陶管道东南角 100

140.配房(F7)北部陶管倾塌现状 100

第一节 发掘经过 101

第二节 地层堆积 101

141.配房(F7)北部陶管倾塌现状 101

142.主殿外东侧(T194)出土陶钵现状 101

第六章 东城门外北岗建筑遗址 101

图三三 北岗遗址发掘探方分布位置图 102

144.甲组建筑台基东部(T217)出土弩机零件现状 102

143.主殿外东侧(T194)出土铁矛、环现状 102

一 围墙和门道 103

145.甲组建筑台基东边瓦砾堆积(东南→西北) 103

图三四 北岗T28东壁(上)、T29北壁(下)地层剖面图 103

146.甲组建筑台基东侧的水管及柱础分布(南→北) 103

第三节 北岗一号建筑遗迹 103

二 主体建筑 104

147.甲组建筑台基东北角(东北→西南) 104

148.高胡坪甲组建筑台基北侧柱础分布(东→西) 104

149.二号过道北部走道及排水管道(西→东) 105

图三五 北岗一、二号建筑遗迹总剖面图 105

150.过院排水水沟及排水管道(东→西) 105

151.过院北侧排水沟遗迹(东→西) 106

152.一号过道及一号门道下的排水管道(东→西) 106

图三六 北岗一号建筑Ⅰ单元遗迹平面图 107

153.一号过道及一号门道下的排水管道(西→东) 107

154.一号门道西侧排水管道遗迹 107

156.甲组建筑北侧(T112)中陶排水管道 108

155.甲组建筑北侧(T112)中陶水管道 108

157.1号水井及井台遗迹(北→南) 109

158.1号水井陶井圈遗迹 109

第四节 北岗二号建筑遗迹 110

159.甲组建筑主体遗迹(西→东) 110

160.门前园遗址瓦砾堆积 110

161.下寺岗建筑遗址北围墙基 111

162.下寺岗西廊庑铺地砖走道及出土陶器 111

第五节 北岗一、二号遗址建筑技术及特点 111

163.下寺岗西廊庑瓦砾堆积及铺地砖走道 112

164.北岗一号建筑西墙基遗迹(南→北) 112

166.北岗一号建筑Ⅱ单元天井散水遗迹 113

165.北岗一号建筑Ⅰ单元北墙遗迹(东→西) 113

167.门前园遗址(T5004)瓦砾堆积 114

168.门前园遗址(T5004)瓦砾堆积 114

第七章 城外其他遗址的发掘 115

第一节 门前园遗址 115

169.门前园遗址(T5004)水管 115

一 地层堆积 115

170.门前园遗址(T5006)瓦砾堆积 115

171.门前园遗址(T5006)瓦砾堆积 116

172.门前园遗址(T5006)瓦砾倒塌堆积 116

图三七 门前园遗址地形及探沟分布图 116

173.元宝山遗址(T1101)铁器出土现状 117

174.元宝山遗址(T1001)铁器出土现状 117

图三八 门前园遗址探沟遗迹平面图 117

二 遗迹 118

175.福林岗一号墓(M1) 118

176.福林岗一号墓(M1)局部 118

178.红烧条砖及上面的夯窝 119

177.带红彩壁画边框的墙皮 119

第二节 元宝山遗址 120

图三九 元宝山遗址探方遗迹图 120

179.花纹铺地方砖(T188④∶1) 120

180.花纹铺地方砖(T190④∶27) 120

第三节 福林岗一号墓的发掘及渡头墓地 121

图四○ 福林岗一号墓平、剖面图 121

一 福林岗一号墓 121

181.花纹铺地方砖(T230④∶15) 121

182.花纹铺地方砖(T231④∶7) 121

183.空心砖(XT15④∶1) 122

二 渡头墓地 122

184.空心砖(XT15④∶1) 122

第一节 砖类 123

185.空心砖(XT15④∶1) 123

186.素面青砖(T113③∶181) 123

第八章 出土陶建筑材料 123

第二节 瓦类 124

187.曲尺形砖(T175③3∶15) 124

188.曲尺形砖(城村汉城高胡南坪采∶27) 124

图四一 红烧条砖 125

189.“狼”字印纹瓦(T147③∶1) 125

190.Ⅰ式板瓦(T129③∶32) 125

191.Ⅰ式板瓦(T309③∶15) 125

图四二 花纹铺地砖 126

192.2式板瓦(T313③∶9) 126

193.3式板瓦背面(BT30③∶4北岗) 126

194.3式板瓦(BT12③∶1) 126

图四三 花纹铺地砖 127

196.3式板瓦(BT60③∶1) 127

197.板瓦内面(凸麻点纹)(BT30③∶4) 127

195.3式板瓦(XT5③∶9) 127

图四四 1式花纹铺地方砖纹样拓本 128

图四五 2式花纹铺地方砖纹样拓本 128

198.板瓦内面(凸麻点纹中见戳文字章)(BT12③∶1) 128

199.板瓦内面(凸麻点纹及菱格纹)(BT60③3∶1) 128

图四六 3式花纹铺地方砖纹样拓本 129

200.1式筒瓦(T107③∶4) 129

201.1式筒瓦(T266③∶6) 129

202.2式筒瓦(BT30③∶9) 129

图四七 空心砖 130

203.2式筒瓦(BT44③∶39) 130

204.2式筒瓦(XT9③30∶1) 130

205.2式筒瓦(BT23③∶14) 130

206.2式筒瓦(T170③∶38) 131

207.2式筒瓦(T111?∶160) 131

208.4式筒瓦(T176③∶3) 131

图四八 曲尺形砖、素面青砖 131

210.Ⅰ型4式阳云纹瓦当(T314③∶26) 132

211.Ⅰ型4式带筒瓦瓦当(T290③∶12) 132

209.Ⅰ型1式阳云纹瓦当(T313③∶23) 132

215.Ⅲ型1式云树纹瓦当(T149③∶15) 133

212.Ⅰ型5式阳云纹瓦当(58C93 T1∶43) 133

213.Ⅱ型阴云纹瓦当(城内采集∶2) 133

214.Ⅱ型阴云纹瓦当(58.C93.汉城出土) 133

216.Ⅲ型1式带筒云树纹瓦当(T148③∶12) 134

217.Ⅲ型2式云树纹瓦当(T148③∶20) 134

218.Ⅲ型4式云树纹瓦当(T234③∶4) 134

图四九 瓦背各种绳纹拓本 134

220.Ⅲ型6式云树纹瓦当(BT19③∶2) 135

222.Ⅲ型8式云树纹瓦当(T111?∶159) 135

221.Ⅲ型7式云树纹瓦当(T127③∶2) 135

图五○ 瓦内各种拍印纹饰拓本 135

219.Ⅲ型5式云树纹瓦当(T132③∶1) 135

225.Ⅲ型10式带筒瓦、瓦钉的瓦当(下寺岗T9③∶40) 136

223.Ⅲ型10式云树纹瓦当(58C93∶132) 136

224.Ⅲ型10式带筒瓦瓦当(XT5③∶8) 136

图五一 瓦内拍印文字拓本 136

图五二 瓦内拍印文字拓本 137

226.Ⅲ型11式云树纹瓦当(58C93T11∶3) 137

228.Ⅲ型13式云树纹瓦当(T217③∶21) 137

229.Ⅲ型14式云树纹瓦当(T133③∶39) 137

227.Ⅲ型12式云树纹瓦当(T194③∶3) 137

231.Ⅲ型16式云树纹瓦当(T150③∶7) 138

图五三 瓦内拍印文字及戳印文字拓本 138

232.Ⅲ型17式云树纹瓦当(T258③∶23) 138

230.Ⅲ型15式云树纹瓦当(T229③∶13) 138

233.Ⅲ型18式云树纹瓦当(T278②∶1) 138

234.Ⅲ型19式云树纹瓦当(T113?∶176) 139

235.Ⅳ型1式“万岁”瓦当(T187③∶6) 139

图五四 板、筒瓦上的戳印文字拓本 139

237.Ⅳ型4式“常乐”瓦当(BT17③∶13) 139

236.Ⅳ型2式“万岁”瓦当(T149③∶11) 139

239.Ⅳ型8式“常乐万岁”带筒瓦瓦当(XT9③∶37) 140

图五五 板、筒瓦上的戳印文字拓本 140

238.Ⅳ型6式“乐未央”瓦当(XT5③∶17) 140

240.Ⅳ型9式“常乐万岁”带筒瓦瓦当(BT40③∶6) 140

242.左∶2式瓦钉 右1式瓦钉(T315③∶29 T1113A∶26) 141

243.3式瓦钉(XT9③∶14、XT9③∶40) 141

图五六 板瓦文字戳印拓本 141

241.1式瓦钉(T189③∶3 T277③∶8) 141

244.Ⅱ型陶水管道(T194④∶21) 142

245.Ⅲ型陶水管道(BT3④∶5) 142

图五七 板、筒瓦戳印文字拓本 142

246.Ⅳ型陶水管道(T194④∶20) 143

247.Ⅵ型陶水管道(T195④∶6) 143

图五八 板、筒瓦戳印文字拓本 143

251.Ⅰ型瓮(T112?∶321) 144

248.Ⅰ型瓮(T194②∶17) 144

249.Ⅰ型瓮(T167③∶1) 144

250.Ⅰ型瓮(BT14③∶7) 144

图五九 板瓦戳印文字拓本 144

253.坛(T216③∶18) 145

254.Ⅰ型提桶(T5002②∶37) 145

图六○ 板瓦戳印文字拓本 145

255.Ⅱ型提桶(BT29③∶28) 145

252.Ⅱ型瓮(T167③∶16) 145

图六一 板瓦戳印文字拓本 146

257.Ⅲ型2式提桶(T112?∶323) 146

258.Ⅳ型提桶(T5005②∶4) 146

256.Ⅲ型Ⅰ式提桶(T5002③∶35) 146

259.IA型罐(T112?∶282) 146

260.IA型罐(T313③∶37) 147

261.IA型罐(T110③∶4) 147

图六二 筒瓦戳印文字拓本 147

262.IB型罐(T312③∶4) 147

263.IB型罐(T236③∶38) 147

图六三 板瓦 148

264.IB型罐(FM1∶8) 148

265.Ⅱ型罐(T238③∶20) 148

266.Ⅱ型罐(T312③∶7) 148

267.Ⅲ型罐(BT1③∶26) 148

268.Ⅳ型罐(T218③∶32) 149

图六四 3式板瓦 149

269.Ⅳ型罐(黄瓜山采集∶24) 149

270.Ⅰ型圈足罐(T219③∶5) 149

271.Ⅱ型圈足罐(T113?∶121) 149

274.Ⅰ型瓿(T315③∶50) 150

272.三足罐(福林岗采集∶36) 150

275.Ⅰ型瓿(FM1∶7) 150

276.Ⅰ型瓿(T209③∶12) 150

277.Ⅱ型瓿(BT40③∶5) 150

图六五 3式板瓦 150

273.云雷纹残罐片(福林岗采集) 150

278.Ⅲ型瓿(T131③∶3) 151

279.Ⅳ型瓿(BT9③∶18) 151

图六六 3式板瓦 151

280.Ⅰ型匏壶(DM1∶6) 151

281.Ⅱ型匏壶(T196③∶9) 151

282.壶(T167③∶12) 152

283.1式(福林岗采集∶58) 152

284.2式(T110水井内) 152

图六七 板、筒瓦 152

285.Ⅰ型盆(T216③∶9) 152

286.Ⅱ型2式盆(T112?∶4) 153

287.Ⅱ型2式盆(T113③∶46) 153

图六八 筒瓦 153

290.Ⅱ型1式盆(T308③∶7) 153

288.Ⅱ型2式盆(T111F1∶11) 153

291.Ⅱ型1式盆(T246③∶2) 153

289.Ⅱ型1式盆(T236③∶239) 153

292.Ⅱ型1式盆(T316③∶23) 154

图六九 2式筒瓦 154

293.Ⅲ型盆(T113?∶145) 154

296.Ⅲ型盆(T316③∶9) 154

294.Ⅲ型盆(T315③∶52) 154

297.Ⅳ型盆(T5002③∶1) 154

295.Ⅰ型盆(T314③∶15) 154

299.Ⅳ型盆(T29③∶20) 155

300.Ⅳ型盆(T111∶56) 155

302.Ⅴ型盆(T190③∶8) 155

303.Ⅴ型盆(T113∶137) 155

图七○ 2式筒瓦 155

298.Ⅳ型盆(T169③∶3) 155

301.Ⅳ型盆(T217③∶7) 155

306.Ⅰ型1式钵(T219③∶6) 156

307.Ⅰ型1式钵(T111F1∶36) 156

308.Ⅰ型2式钵(T266③∶3) 156

图七一 Ⅰ型4式带筒云纹瓦当 156

309.Ⅰ型2式钵(T1113C∶31) 156

304.Ⅰ型双耳盆(T1123C∶258) 156

305.Ⅱ型双耳盆(T111③∶29) 156

310.Ⅰ型2式钵(T238③∶16) 157

图七二 带筒“常乐万岁”瓦当 157

311.Ⅰ型2式钵(FM1∶1) 157

312.Ⅰ型2式钵(FM1∶3) 157

313.Ⅰ型1式盒(T111?∶154) 157

314.Ⅰ型1式盒(T308③∶6) 157

315.Ⅰ型1式盒(T147③∶9) 157

316.右Ⅰ型2式盒(T1113C∶49)左Ⅰ型2式盒(T178③∶3) 158

317.Ⅰ型2式盒左∶T1113C∶40 右∶T111F1∶4 158

319.杯(T135③∶9) 158

318.Ⅱ型盒(门前园采集∶26) 158

320.Ⅱ型盖杯(T112?∶430) 158

321.Ⅰ型盘(T147③∶13) 158

326.Ⅰ型盖(T113?∶40) 159

327.Ⅰ型盖(T113?∶42) 159

322.Ⅰ型盘(T113③∶193) 159

323.原始瓷碗(T313③∶22) 159

324.Ⅰ型盖(T315?∶6) 159

325.Ⅰ型盖(T112?∶89) 159

333.Ⅱ型盖(T112?∶46) 160

329.Ⅰ型盖(T218③∶42) 160

328.Ⅰ型盖(T112?∶329) 160

330.Ⅰ型盖(福林岗采集∶56) 160

331.Ⅱ型盖(T111?∶110) 160

图七三 瓦当拓本 160

332.Ⅱ型盖(T210③∶13) 160

338.Ⅱ型盖(BT29③∶22) 161

336.Ⅱ型盖(T266③∶7) 161

337.Ⅱ型盖(T296?∶15) 161

339.Ⅱ型盖(T112?∶144) 161

334.Ⅱ型盖(T111?∶152) 161

图七四 瓦当拓本 161

335.Ⅱ型盖(T152③∶4) 161

343.Ⅱ型盖(T113?∶197) 162

图七五 瓦当拓本 162

345.Ⅳ型盖(T5002③∶19) 162

344.Ⅱ型盖(T111?∶3) 162

340.Ⅱ型盖(汉城采集∶28) 162

341.Ⅱ型盖(T112?∶328) 162

342.Ⅱ型盖(T112?∶90) 162

350.Ⅸ型盖(BT11③∶27) 163

351.Ⅰ型盖(福林岗采集∶47) 163

图七六 瓦当拓本 163

346.Ⅴ型盖(T1001②∶4) 163

347.Ⅳ型盖(T112③∶405) 163

348.Ⅷ型盖(T128③∶35) 163

349.Ⅴ型盖(赵厝圩采集∶19) 163

图七七 瓦当拓本 164

352.左∶1式香薰盖(T315③∶74) 右∶2式香薰盖(T112?∶333) 164

353.右∶1式香薰盖(T112?∶91) 左∶香薰炉身(T112?∶436) 164

357.Ⅱ型盂(T111?∶109) 164

354.2式香薰盖(T113?∶54) 164

355.Ⅰ型1式盂(T113?∶194) 164

356.Ⅱ型盂(BT1③∶3) 164

360.Ⅰ型釜(T308③∶4) 165

图七八 瓦当拓本 165

358.洗(T134③∶3) 165

361.Ⅰ型釜(T113?∶143) 165

362.Ⅰ型釜(T112?∶320) 165

363.Ⅱ型釜(T111?∶139) 165

359.Ⅰ型釜(T110③∶12) 165

368.Ⅴ型釜(T112?∶397) 166

365.Ⅲ型釜(T112?∶87) 166

369.鼎(T5002③∶36) 166

图七九 瓦当拓本 166

366.Ⅳ型釜(T308③∶32) 166

364.Ⅱ型釜(BT23③∶9) 166

367.Ⅴ型釜(T112?∶318) 166

图八○ 瓦当拓本 167

370.甑(T193③∶3) 167

373.Ⅰ型三足盘(T170③∶2) 167

371.Ⅰ型三足盘(T218③∶60) 167

372.Ⅱ型三足盘(T218③∶40) 167

374.Ⅱ型三足盘(T175③∶2) 167

375.Ⅱ型三足盘(T309 ③∶6) 167

376.Ⅰ型支座(T113?∶132) 168

378.左∶Ⅲ型1式支座(T11 2?∶50) 右∶Ⅰ型支座(东城门采∶7) 168

图八一 瓦钉 168

377.Ⅱ型支座(T111?∶72) 168

图八二 3式瓦钉和带孔筒瓦 169

380.Ⅰ型支座(东城门采∶6) 169

379.Ⅰ型支座(T217③∶19) 169

383.Ⅰ型网坠(BT13③∶3 BT13③∶2  BT13③∶1 BT18③3∶3 BT18③∶2 BT13③∶4) 170

384.Ⅱ型网坠(门前园采∶25) 170

第三节 陶水管、陶井圈 170

381.左一Ⅱ型纺轮(T113?∶13) 余皆Ⅰ型纺轮(T135③∶7 T133③∶44 T153③∶41 T315③∶49 T112?∶122 170

382.右∶Ⅲ型纺轮(T135③∶2) 左∶Ⅰ型纺轮(T113?∶45) 170

图八三 陶水管道 171

388.陶瓿残部(BT29③∶35) 171

386.陶具(T113?∶22) 171

387.陶耳鋬(T113③∶903) 171

385.陶烛台(T5002③∶29) 171

389.陶内耳(T275?∶1) 171

392.Ⅰ型3式锸(T1101②∶4) 172

393.Ⅱ型2式锸(T1101②∶10) 172

390.Ⅰ型1式铁锸(T210③∶23) 172

391.Ⅰ型2式锸(T1101②∶2) 172

图八四 陶水管道 172

394.Ⅲ型1式锸(T210④∶39) 172

397.Ⅰ型2式斧(T287③∶36) 173

图八五 陶水管道 173

398.Ⅰ型2式斧(T210④∶22) 173

395.2式镢()(T267③∶12) 173

396.Ⅰ型1式斧(T234③∶27) 173

400.Ⅱ型斧(T268③∶11) 174

401.锛(斤)(T315③∶5) 174

图八六 陶井圈 174

399.Ⅱ型斧(T171③∶14) 174

402.锛(斤)(T276③∶40) 174

403.铁锤(T217③∶9) 175

406.铁锤(T1101②∶11) 175

第一节 陶质、纹饰和文字 175

一 陶质 175

404.铁锤(T217③∶9) 175

405.铁锤(T255③∶21) 175

第九章 出土陶器 175

408.Ⅱ型1式凿(T315③3∶15) 176

409.Ⅱ型1式凿(DT27③∶9) 176

二 纹饰与施釉 176

410.大镌(T277③∶2) 176

407.Ⅱ型1式凿(T171③∶15) 176

412.4式钩(高胡坪采∶4) 177

413.钩(T313③∶46) 177

414.拨铲(T175③∶17) 177

411.2式钩(T214③∶14) 177

图八七 方格纹拓本 177

图八八 几何形印纹和绳纹拓本 178

415.Ⅰ型铁矛(高胡坪采∶6) 178

416.Ⅱ型铁矛(DT28③∶65) 178

417.铁甲片(59年C93) 178

418.铁甲片(59年T18∶4 T18∶2 T18∶5 T17∶06) 178

420.1式铁镞(T312③∶1 T275③∶186) 179

424.Ⅱ型铁铺首(北岗采集∶3) 179

421.铁匙(T317③∶3) 179

图八九 几何形戳印纹拓本 179

422.Ⅰ型铁铺首背面(DT23③∶68) 179

419.Ⅰ型鐏(左∶T275③∶149 右∶T214③∶24) 179

423.Ⅰ型铁铺首(T167③∶20) 179

427.大护枢(北岗采集∶1) 180

图九○ 宽旋纹(瓦纹)拓本 180

428.铁圈(高胡坪采集∶5) 180

429.铁镣铐(T218③∶61) 180

430.方形铁件(T287③∶33) 180

425.铁臼座(T129③∶15) 180

426.东门臼座(DT24④∶31) 180

431.钩形铁器(DT23③∶48) 181

432.弯形铁条(东城门采集∶1) 181

433.环首弯条形器(东城门采集∶80) 181

434.异形器(灯形器)(T315③∶15) 181

图九一 细弦纹拓本 182

435.Ⅰ型铜镞(BT9③∶20) 182

436.Ⅳ型铜镞(T190③∶37 T190③∶36 T190③∶29) 182

439.1式弩机悬刀(T148③∶13) 182

440.铜弩机郭(BT17③∶45) 182

437.铜弩机栓(BT45③∶1 T226③∶1 T296③∶20) 182

438.2式铜弩机望山(北岗采集∶6) 182

图九二 各种形式的水波纹拓本 183

443.Ⅰ型铜盖弓帽(BT16③∶1) 183

442.残铜铎(BT16③∶4) 183

441.残铜钟(T193③∶19) 183

446.铜帐构左∶(T255③∶25)右∶(高胡南坪采集∶24) 183

444.Ⅱ型铜盖弓帽(DT28③∶1) 183

445.铜镦(T247③∶19) 183

447.铜伞柄箍(东城门∶17) 184

448.铜帽形器(T148③∶1) 184

449.铜帽形器(T148③∶2) 184

450.残铜器甬(筒)(T255③∶22) 184

451.残铜环(T314③∶52) 184

452∶残铜器耳(T316②∶32) 184

图九三 各式水波纹和以水波纹为主的组合纹饰拓本 184

453.铜印(XT10③∶1) 185

455.铜琴轸(59年C93T1∶06) 185

456.残井栏木(T110J1∶22) 185

454.铜印(背面)(XT10③∶1) 185

图九四 锯齿纹和个别篦点纹拓本 185

图九五 篦点纹和个别锯齿纹、镂孔纹、ε形纹拓本 186

458.砺石(T135③∶8) 186

459.封泥背面左∶(T210③∶15)右∶(BT17③∶23) 186

460.石箭镞左∶(T178④∶6)右∶(T1101∶6) 186

457.砺石(T288③∶12) 186

图九六 凹凸竖条纹、栉齿纹、半圈纹、圆圈纹、绳纹与弦纹、米字形纹、附加堆纹拓本 187

图九七 捏塑及铺首纹拓本 188

图九八 三角形纹等组合纹饰拓本 189

三 文字与刻划符号 189

四 制法 189

第二节 器类与器型 190

图九九 陶器上戳印文字拓本 190

图一○○ 陶器上的戳印文字拓本 191

图一○一 陶器上的戳印文字拓本 192

图一○二 陶器刻文与刻划符号拓本 193

图一○三 陶器内、外底轮制形成的纹样拓本 194

图一○四 Ⅰ型陶瓮 198

图一○五 Ⅰ型陶瓮 199

图一○六 Ⅰ型陶瓮 200

图一○七 Ⅰ型陶瓮 201

图一○八 Ⅱ型陶瓮 202

图一○九 坛 203

图一一○ 缸 204

图一一一 Ⅰ型提桶 205

图一一二 Ⅱ型、Ⅲ型2式提桶 206

图一一三 Ⅲ型1式提桶 207

图一一四 Ⅳ型提桶 208

图一一五 ⅠA型陶罐 209

图一一六 ⅠA型陶罐 210

图一一七 ⅠA型陶罐 211

图一一八 ⅠA型陶罐 212

图一一九 ⅠA型陶罐 213

图一二○ ⅠA型陶罐 214

图一二一 陶罐 215

图一二二 ⅠB型陶罐 216

图一二三 Ⅱ型陶罐 217

图一二四 Ⅱ型陶罐 218

图一二五 Ⅱ型陶罐 219

图一二六 Ⅱ型陶罐 220

图一二七 Ⅱ型罐 221

图一二八 Ⅰ型圈足罐、Ⅱ型圈足罐、Ⅲ型罐 222

图一二九 Ⅱ型罐、Ⅳ型罐 223

图一三○ Ⅳ型罐 224

图一三一 三足罐、ⅠA型罐 225

图一三二 Ⅱ型瓿、Ⅰ型瓿 226

图一三三 Ⅰ型瓿 227

图一三四 Ⅰ型瓿 227

图一三五 Ⅰ型瓿 228

图一三六 Ⅳ型瓿、Ⅲ型瓿 228

图一三七 匏壶 229

图一三八 匏壶 229

图一四○ 匏壶 230

图一三九 匏壶 230

图一四一 陶壶 231

图一四二 陶盉 234

图一四三 陶盆 235

图一四四 陶盆 236

图一四五 陶盆 237

图一四六 陶盆 238

图一四七 陶盆、盖盆 239

图一四八 Ⅲ型陶盆 240

图一四九 陶盆 241

图一五○ Ⅲ型陶盆 242

图一五一 陶盆、双耳盆 244

图一五二 Ⅴ型陶盆 245

图一五三 Ⅳ型陶盆 246

图一五四 陶盆、双耳盆 247

图一五五 陶盆 248

图一五六 陶四系大盆 248

图一五七 陶钵 249

图一五八 Ⅰ型1式陶钵 250

图一五九 Ⅰ型2式陶钵 251

图一六○ Ⅰ型2式陶钵 252

图一六一 陶钵 253

图一六二 Ⅰ型1式陶盒 254

图一六三 Ⅰ型1式盒 255

图一六五 陶杯 255

图一六四 陶盒 256

图一六六 盖杯 257

图一六七 陶盅 260

图一六九 Ⅱ型盘 261

图一六八 Ⅰ型盘 261

图一七○ 陶器 262

图一七一 Ⅰ型陶盖 263

图一七二 Ⅰ型陶盖 264

图一七三 Ⅰ型、Ⅱ型陶盖 265

图一七四 陶盖 266

图一七五 Ⅱ型陶盖 267

图一七六 Ⅱ型陶盖 268

图一七八 Ⅱ型陶盖 269

图一七七 Ⅱ型陶盖 269

图一七九 Ⅱ型、Ⅲ型陶盖 270

图一八○ Ⅳ型盖 271

图一八一 Ⅴ型盖 271

图一八二 陶器盖 274

图一八三 陶器盖残 275

图一八四 陶器盖 276

图一八五 陶香薰盖 277

图一八六 陶盂 278

图一八七 陶盂 279

图一八八 陶洗 280

图一八九 Ⅰ型、Ⅴ型陶釜 281

图一九○ Ⅰ型陶釜 282

图一九一 Ⅰ型、Ⅱ型陶釜 283

图一九二 Ⅴ型、Ⅲ型陶釜 284

图一九三 Ⅳ型陶釜 286

图一九四 陶釜、陶三足盘 287

图一九五 陶三足盘 288

图一九六 Ⅰ型陶支座 289

图一九七 陶支座 290

图一九八 陶支座 291

图一九九 陶支座 292

图二○○ 陶纺轮 293

图二○一 陶纺轮 294

图二○二 Ⅰ型陶纺轮 295

图二○三 Ⅰ型陶网坠 296

图二○五 陶“镇形器” 297

图二○四 Ⅱ型陶网坠 297

图二○六 陶具、烛台、豆 298

图二○七 残陶器 299

第十章 出土铁器 301

第一节 生产工具 301

一 农业生产工具 301

图二○八 铁锸、锄 302

图二○九 铁锸 303

二 手工业生产工具 304

图二一○ Ⅲ型铁锸 306

图二一一 铁镰、五齿耙 307

图二一二 铁镢、铁斧 308

图二一三 铁镢、铁斧 309

图二一四 铁斧 310

图二一五 Ⅱ型斧 311

图二一六 铁锛(斤) 312

图二一七 铁锤 313

图二一八 铁凿、拱形铁板 314

图二一九 铁凿 315

图二二○ Ⅱ型凿 316

图二二一 Ⅲ型锻銎凿 317

图二二二 铁凿、鐏、锻銎凿形器 317

图二二三 铁削 317

图二二四 鎏金铁书刀、铜针 318

图二二五 Ⅰ、Ⅱ型铁錾 319

图二二六 Ⅲ型铁錾 319

图二二七 铁器 320

第二节 兵器 321

图二二九 铁钩 322

图二二八 铁器 322

图二三○ 铁钩 323

图二三一 铁铲 324

图二三三 铁凿形器 325

图二三四 铁钺形器(异形锛) 325

图二三二 铁器 325

图二三六 铁剑 326

图二三五 铁剑 326

图二三七 铁矛 327

图二三八 铁矛鐏 328

图二三九 铁器 329

图二四○ 铁器 329

图二四一 铁刀 330

第三节 生活用品 330

第四节 建筑构件 330

图二四三 铁支架、未名器 331

图二四二 铁镞 331

图二四四 Ⅰ型铁铺首 332

图二四五 (B)铁器环首 333

图二四七 铁护枢 333

图二四六 铁臼座 333

图二四五 (A)铁铺首 333

第五节 杂器 334

图二四九 铁器 335

图二四八 铁杂器 335

图二五一 铁钩形器 336

图二五○ 铁鱼叉、鱼镖 336

图二五二 铁器 337

图二五三 铁器 338

图二五四 铁器 339

第十一章 出土铜器及其他 341

第一节 铜器 341

图二五五 Ⅰ、Ⅲ、Ⅳ型铜镞 342

图二五六 Ⅱ、Ⅲ型铜镞 343

图二五七 Ⅳ型铜镞 344

图二五八 铜镞及箭杆 345

图二五九 铜弩机栓塞 346

图二六○ 铜弩机牙 347

图二六一 铜弩机望山 348

图二六二 铜弩机望山 349

图二六三 铜弩机悬刀 350

图二六四 铜弩机郭 352

图二六五 刻铭弩机络文拓本 353

图二六六 铜镜 354

图二六七 铜器拓本 355

图二六八 铜器 356

图二六九 铜器拓本 356

图二七○ 铜器 357

图二七一 铜器 358

图二七二 鎏金铜盖弓帽 359

图二七三 Ⅰ型鎏金铜盖弓帽 360

图二七四 铜盖弓帽残件 361

图二七五 铜器 362

图二七六 铜器 363

图二七七 铜帐构 364

图二七八 铜帽形器 365

图二七九 封泥、铜印、铜附件等 366

图二八○ 铜器 368

图二八一 封泥、铜印拓本 368

第二节 其他 369

图二八三 井栏残木 369

图二八二 木梳 369

图二八四 砺石 370

图二八五 石器、陶丸 371

图二八六 石箭簇 371

第一节 以往对城址年代的认识 372

第十二章 城址的年代及有关问题 372

第二节 城址年代的综合断代 373

一 有关文献记载的分析 373

二 遗址地层堆积和迭压关系的分析 374

三 遗址出土遗物的断代分析 375

四 建筑及墓葬形式方面的考察分析 383

五 放射性碳素测定的年代 384

六 关于城址出土的“常乐万岁”瓦当及“河内工官”弩机时代的讨论和辨正 385

第一节 陶器文字 390

第十三章 出土文字资料 390

第二节 瓦文 391

一 板、筒瓦上文字 391

第三节 封泥文字 393

二 瓦当文字 393

第四节 弩机铭文 394

第五节 文字反映出的历史问题 395

第十四章 城市的建设布局 398

第一节 1980~1996考古探掘、调查情况综述 398

第二节 内城外郭的结构 399

第三节 城郭外的郊、野 401

第四节 王城的设计思想和营建规划 402

附录 1959年考古发掘简报 405

图二八七 陶器 409

图二八八 陶器 411

图二八九 陶纺轮 412

图二九二 铁犁 413

图二九一 铁器 413

图二九○ 铁器 413

图二九三 铁甲片 414

图二九五 铁链 415

图二九四 铁器 415

图二九六 铜箭镞、弩机栓、琴轸 416

后记 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