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建筑 1
1955詹姆斯·斯特林《从加尔什别墅到雅乌尔别墅:1927年至1953年作为国家建筑师的勒·柯布西耶》 3
1956詹姆斯·斯特林《朗香教堂:勒·柯布西耶的教堂和理性主义危机》 5
1960凯文·林奇《城市意象》 7
1961N·约翰·哈布瑞肯《支撑结构:代替密集型建筑》 11
1961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13
1962奥尔多·范·艾克《“十次小组”启蒙书》 16
1965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城市不是树》 19
1965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建筑意向》 22
1966阿尔多·罗西《城市建筑学》 25
1966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29
1969查尔斯·詹克斯《符号学与建筑》 33
1970贾恩卡洛·德卡洛《建筑学的公众性》 38
1972查尔斯·詹克斯和内森·西尔弗《局部独立主义》 40
1972罗伯特·文丘里,丹尼斯·斯科特·布朗,斯蒂芬·艾泽努尔《向拉斯韦加斯学习》 44
1975查尔斯·詹克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崛起》 49
1975罗伯·克里尔《城市空间》 51
1975柯林·罗和弗瑞德·科特《拼贴城市》 53
1975约瑟夫·里克沃特《装饰不是罪过》 57
1976阿尔多·罗西《模拟建筑》 59
1977黑川纪章《建筑中的新陈代谢》 61
1977肯特·C·布鲁默和查尔斯·W·穆尔《人体,记忆与建筑》 64
1978莱昂·克里尔《理性建筑:城市的重建》 68
1978安东尼·维德勒《第三类型学》 70
1979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建筑的永恒之道》 73
1980多洛雷丝·海登《没有性别歧视的城市是什么样子?对房屋,城市设计和人类分工的思考》 77
1980查尔斯·詹克斯《迈向激进的折中主义》 79
1980保罗·波托盖西《禁欲主义的终曲》 82
1980西特《关于西特哲学的注解》 84
1982迈克尔·格雷夫斯《象征性建筑风格的一个实例》 87
1982奥斯瓦尔多·马赛厄斯·翁格尔斯《建筑主题》 89
1983肯尼思·弗兰姆普敦《关于批判地域主义:保守建筑的六要点》 92
1983卢西恩·克罗尔《建筑的复杂性》 96
1984孟菲斯《孟菲斯理论》 99
1987黑川纪章《共生哲学》 102
1989史蒂文·霍尔《固定》 105
1991弗兰克·O·盖里《自宅》 107
1991长谷川逸子《建筑——另一种自然事物》 109
1991埃里奇·欧文·莫斯《你能告诉我什么样的真理?》 111
1993弗兰克·O·盖里《巴黎,美国文化中心:一次采访》 114
1993杰弗里·基普尼《致新建筑:交迭学说》 117
1993格雷格·林恩《建筑的曲线:交迭的、弯曲的和柔韧的》 121
1996矶崎新《岛国美学》 124
1996查尔斯·詹克斯《后现代建筑的13点主张》 127
后现代主义生态建筑 129
1969伊恩·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 131
1979西姆·范·德莱恩和斯特林·邦奈尔《整体设计》 133
1984安妮·维斯顿·斯普林《花岗石的花园》 137
1984南茜·杰克·托德和约翰·托德《生物建筑、海洋方舟和城市农业:生态学作为设计的基础》 139
1986哈桑·法赛《天然能源与地方建筑》 142
1987杨经文《热带的城市地方主义》 144
1990克里斯托弗·戴《灵魂的场所》 147
1990詹姆斯·瓦恩斯《建筑的宣言》 150
1991象设计集团《设计的原则》 152
1991布兰达·威尔和罗伯特·威尔《绿色建筑》 155
1992威廉·麦当诺《汉诺威原则》 158
1993彼得·高霍《下一个美国都市》 160
1994杨经文《生物气候摩天大楼》 163
1996希姆·凡·德·瑞和斯图尔特·考沃《生态设计》 166
传统建筑 169
1969哈桑·法赛《穷人的建筑》 171
1976罗伯特·马奎尔《传统的价值》 173
1977大卫·沃特金《道德与建筑》 176
1978布鲁塞尔宣言《欧洲城市的重建》 178
1980莫里斯·库洛特《用石头重建城市》 180
1983季米特里·波尔菲里奥斯《古典主义不是一种风格》 181
1984莱昂·克里尔《建筑物和建筑学》 184
1984罗伯特·AM·斯特恩《关于风格、古典主义和教学法》 186
1984威尔士王子殿下《皇家建筑师学会祝辞》 188
1986亚历山大·楚尼斯和利亚纳·勒费夫尔《批判的古典主义:悲剧性的功能》 190
1987威尔士王子殿下《大厦讲演》 193
1989杜埃尼+普莱特-紫伯克《传统社区发展法令》 195
1989昆兰·特里《建筑和神学》 197
1989威尔士王子殿下《英国印象》 201
1992城市村庄团《城市村庄》 205
1994艾伦·格林伯格《为什么古典建筑是时髦的》 208
1994罗杰·斯克卢顿《虚无主义时代的建筑原则》 211
晚期现代主义建筑 215
1954菲利普·约翰逊《现代建筑的七个支柱》 217
1955艾利森·史密森和彼得·史密森夫妇和西奥·克罗斯比《新野兽主义建筑》 221
1956保罗·鲁道夫《建筑形式的六个决定因素》 224
1960雷纳·班纳姆《第一次机器时代的理论和设计》 227
1962锡德里克·普赖斯《活动和变化》 229
1962艾利森·史密森和彼得·史密森夫妇《“十次小组”启蒙书》 231
1964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形式的合成注释》 233
1964阿基格拉姆《一般结构》 237
1964约翰·海杜克《声明》 239
1964槙文彦《巨厦》 241
1966超级工作室《微观事件/微观环境的描述》 243
1968彼得·库克《一个英国城镇的变形》 246
1969雷纳·班纳姆《环境优良的建筑》 248
1969路易斯·I·康《宁静和光线》 250
1969锡德里克·普赖斯《无规划》 253
1972彼得·艾森曼《薄纸板建筑》 255
1973曼弗雷多·塔夫里《建筑和乌托邦》 258
1975菲利普·约翰逊《促使我赞同的东西》 260
1975皮亚诺+罗杰斯《声明》 262
1976莱昂内尔·马奇《设计的逻辑和价值的问题》 264
1985理查德·罗杰斯《对建筑的观察》 266
1990肯尼思·弗兰姆普敦《满足秩序的要求,构造案例》 268
1991安藤忠雄《建筑视野之外》 270
1994彼得·赖斯《工程师的任务》 273
1994伊恩·里奇《结合性好的建筑》 275
新现代主义建筑 279
1976彼得·艾森曼《后功能主义建筑》 281
1977伯纳德·屈米《建筑的乐趣》 283
1978库珀·希墨尔布劳《宏伟废墟的将来》 285
1978雷姆·库哈斯《疯狂的纽约:曼哈顿的再生宣言》 287
1979丹尼尔·李贝斯金德《终结空间》 290
1980库珀·希墨尔布劳《建筑必须绚烂夺目》 292
1981伯纳德·屈米《曼哈顿手稿》 293
1982扎哈·哈迪德《随机对任意》 295
1983扎哈·哈迪德《89°》 297
1983丹尼尔·李贝斯金德《无创造性的标志》 298
1984彼得·艾森曼《古典时代的终结:尽头的结束,开始的结束》 299
1986约翰·海杜克《一个建筑师的思考》 302
1988库珀·希墨尔布劳《我们的躯体在城市中消散》 303
1988杰弗里·基普尼斯《无理性形式》 306
1988马克·威格利《解构主义建筑》 309
1991丹尼尔·李贝斯金德《倒置X》 311
1992彼得·艾森曼《视野的展开:电子传媒时代的建筑》 313
1993威尔·艾尔索普《朝向实用乐趣的一种建筑》 316
1993汤姆·梅恩《相连的孤立》 319
1993利伯斯·伍兹《宣言》 322
1994雷姆·库哈斯《都市化怎么啦?》 323
1994雷姆·库哈斯《大:或是过大而带来的问题》 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