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育思想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于钦波编著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538318917
  • 页数:483 页
图书介绍:

导言 1

一、中国德育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1

目录 1

二、中国德育思想史发展的线索 7

三、中国德育思想史的基本内容 11

四、研究中国德育思想史的基本方法 11

五、研究中国德育思想史的价值 15

第一章 原始社会到西周以前的德育及其思想 19

第一节 原始形态的德育及其思想 19

一、德育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产生 19

二、与原始社会形态相适应的德育思想 21

三、原始社会德育及其思想特点 26

一、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状况 28

第二节 夏、商、西周时期的德育与德育思想 28

二、夏、商、西周时期的德育思想 34

三、周公的德育思想 43

本章小结 52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德育思想 55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与德育 55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 55

二、春秋战国时期德育思想概要 58

第二节 孔子的德育思想 71

一、生平 71

二、论德育的作用与地位 72

三、以“仁”为核心的德育内容 79

四、关于德育过程的思想 85

五、论德育原则和方法 88

第三节 墨子的德育思想 99

一、生平 99

二、“兼相爱、交相利”的德育目的论 101

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德育作用论 102

四、以“兼爱相利”为核心的德育内容 104

五、关于德育原则和方法的思想 106

六、“合其志功而观”的道德评价观 113

七、后期墨家对墨子德育思想的发展 114

第四节 孟子的德育思想 120

一、生平 120

二、“人性善”的天赋道德起源说 122

三、德育的作用在于“蔽于物欲”,保持和发展“善端” 126

四、 “明人伦”的德育目的及德育内容 129

五、关于德育原则和方法的思想 134

第五节 荀子的德育思想 146

一、生平 146

二、“人之性恶,其善者伪”的道德形成观 148

三、“隆礼重法”的政治思想 152

四、“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的选贤观 153

五、关于德育原则和方法的思想 156

第六节 《礼记》中的德育思想 166

一、《大学》中的德育思想 167

二、《中庸》中的德育思想 170

三、《乐记》中的德育思想 173

四、《礼运》中的德育思想 177

本章小结 181

第三章 两汉至唐代的德育思想 184

第一节 两汉至唐代时期的社会状况 184

第二节 《孝经》中的德育思想 189

一、《孝经》的成书 189

二、以“孝”治天下的政治目的 190

三、“孝”,“德之本”,“天之明”的思想基础 192

四、“五等之孝”的实质 195

第三节 《淮南子》中的德育思想 198

一、《淮南子》的成书和主要思想倾向 198

二、“循性保真”,“率性而行”的道德本源论 200

三、儒道混杂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论 201

四、关于德育评价标准的思想 205

第四节 董仲舒的德育思想 209

一、生平 209

二、“道之大原出于天”的道德起源论 210

三、完备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德育内容体系 212

四、关于德育原则和方法的思想 214

五、“任德教而不任刑”的重德教思想 219

第五节 王充的德育思想 221

一、生平 221

二、“禀气有厚泊,性有善恶”的人性论 222

三、“在化不在性”的德育作用论 224

四、“礼义之行在谷足”的道德起源论 227

五、“观善心”的品德评价观 229

一、生平 231

第六节 颜之推的德育思想 231

二、论“家教”在德育中的作用与地位 232

三、“礼为教本” 234

四、关于德育原则和方法的思想 236

五、《颜氏家训》的时代意义 242

第七节 韩愈的德育思想 243

一、生平 243

二、以儒排佛的“道统”论 245

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师道观 249

四、“人道”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251

本章小结 253

第四章 宋元明清时期的德育思想 255

第一节 宋代至清代的社会状况 255

一、生平 259

第二节 张载的德育思想 259

二、强调德育应以“明善为本” 261

三、“两层人性”论与“气质之性”可移论 262

四、德育目标的“多层次”论 264

五、“穷理”、“尽性”、“穷神知化” 266

的道德修养过程 266

六、关于德育原则和方法的思想 268

第三节 程颢、程颐的德育思想 273

一、生平 273

二、道德起源于“理” 276

三、论道德教育目的 277

四、论道德教育内容 279

五、论道德教育和修养的原则方法 281

第四节 朱熹的德育思想 285

一、生平 286

二、以“理”为基础的道德观 288

三、道德教育的任务在于“存天理,灭人欲” 290

四、立学校须以“德教”为首 292

五、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道德教育体系 294

六、“居敬”与“穷理”互发的道德修养论 296

七、道德教育和修养的原则与方法 298

第五节 陆九渊的德育思想 304

一、生平 304

二、“仁义者,人之本心”的道德起源论 305

三、“明复本心”、“自作主宰”的道德教育目的论 307

四、“切己自反”的道德修养论 309

五、朱陆德育思想之比较 312

第六节 王守仁的德育思想 317

一、生平 317

二、以“良知”为基础的天赋道德论 318

三、“致良知”的道德修养论 320

四、“知”与“行”一体说的德育思想 322

五、以“开导人心为本”的道德教育论 326

第七节 王夫之的德育思想 329

一、生平 329

二、王夫之德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331

三、“性者,生理也”,“习与性成”的道德起源论 333

四、关于道德教育与政治经济关系的思想 335

一、生平 339

第八节 戴震的德育思想 339

二、“理存乎欲”的理欲统一道德观 340

三、道德思想形成于“人伦日用” 343

四、“达情遂欲”是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 345

本章小结 347

第五章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的德育思想 350

第一节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状况与德育思想梗概 350

第二节 龚自珍的德育思想 354

一、生平 354

二、“善恶后起”论和对“私”的肯定 355

三、道德观念是“自下而上”产生的 358

四、主张培养和发展人的个性 360

一、生平 362

第三节 魏源的德育思想 362

二、重视“整肃人心”,反对空谈道德 363

三、注重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66

四、“便国而便民”的德育原则 368

第四节 张之洞的德育思想 370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370

二、“中体西用”中所包含的德育思想 371

三、从“明道守儒”到“扬旧抑新” 375

第五节 康有为的德育思想 378

一、生平 378

二、德育为首,贯穿教育过程始终 380

三、重视师德和环境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 383

第六节 梁启超的德育思想 385

一、生平 385

二、论道德的起源 387

三、德育的目的在于“新民德” 388

四、论“公德”与“私德” 389

五、论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方法 391

第七节 蔡元培的德育思想 394

一、生平 394

二、论德育的作用和地位 396

三、以德育为中心协调各育和谐发展 396

四、论德育原则及方法 401

本章小结 405

第六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的德育思想 408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的社会状况 408

一、生平 411

第二节 李大钊的德育思想 411

二、论道德的本质 412

三、论婚姻、家庭道德 415

四、论人生观 417

第三节 杨贤江的德育思想 421

一、生平 421

二、论道德的阶级性 422

三、教育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 423

四、关于德育内容的思想 423

五、论道德修养 426

第四节 恽代英的德育思想 428

一、生平 428

二、论德育的作用 429

三、论道德的“动力源” 430

四、论道德修养的内容和方法 431

第五节 鲁迅的德育思想 434

一、生平 434

二、论德育的重要性 435

三、关于德育原则和方法的思想 436

四、对旧道德和错误人生观的批判 439

五、对资产阶级道德、国民党反动派封建法西斯主义道德的批判 441

第六节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 443

一、生平 443

二、德育的根本任务是教人做“真人” 445

三、学龄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 447

四、关于德育原则与方法的思想 448

五、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453

第七节 徐特立的德育思想 458

一、生平 458

二、论思想教育的根本任务 459

三、论德育的基本内容 460

四、关于德育原则和方法的思想 465

第八节 陈鹤琴的德育思想 468

一、生平 468

二、“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德育目的论 469

三、以“大自然,大社会”为德育活教材 471

四、以“做”字为核心的德育原则和方法 472

本章小结 477

后记 481

主要参考文献 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