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理论解读》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慧元著
  • 出 版 社: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810904035
  • 页数:39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版贸图书,从科学方法与理论出发,对大众传播理论的方方面面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

目录前言第一章 科学方法与理论 1

第一节 科学与科学方法 3

第二节 传播研究常用的科学方法 7

第三节 科学方法中的量化问题 10

第四节 妥当性与可靠性 12

第五节 什么是理论? 13

第六节 测试理论的四大标准 15

参考文献 16

第二章 大众传播的演进 17

第一节 新学科的诞生 19

第二节 大众传播在美国 23

第三节 性质与功能 24

第四节 范围与目的 26

参考文献 28

第三章 大众传播与现代社会 29

第一节 传播媒介与社会关系 31

第二节 大众社会 33

第三节 大众文化 35

第四节 大众媒介 36

参考文献 39

第四章 大众传播模式 41

第一节 什么是模式? 43

第二节 模式的功能 44

第三节 各种传播模式 44

第四节 传播模式的发展趋势 59

参考文献 60

第五章 态度转变研究之兴起 63

第一节 对说服的研究与运用 66

第二节 态度的观念 67

第三节 态度的成分 68

第四节 学习理论 68

第六节 来源的可信度 73

第五节 耶鲁传播研究计划 73

第七节 来源可信度的范畴 75

第八节 恐惧与威胁两大诉求 76

第九节 对反宣传的抗拒 78

第十节 结语 79

参考文献 79

第六章 态度转变研究的发展 81

第一节 凯兹的功能法 83

第二节 麦克盖尔的免疫理论 85

第三节 态度与行为 87

第四节 莱尔宾格的五大设计 89

第五节 低度卷入理论 92

第六节 幽默诉求 94

第七节 性的诉求 95

第八节 重复的功效 96

第九节 结语 98

参考文献 99

第七章 讨论新闻选择性的暴露 101

第一节 选择性暴露的定义 103

第二节 实际选择性 104

第三节 那么对支持的消息是否存在着一种普遍性心理偏好呢? 105

第四节 认知不谐调与选择性暴露 106

第五节 自愿对消息暴露 107

第六节 结语 108

参考文献 109

第八章 选择性认知个案研究 111

第一节 前言 113

第二节 选择性认知 114

第三节 个案研究:他们看一场球赛 118

第四节 选择性保留 120

参考文献 121

第九章 讯息的关卡 123

第一节 前言 125

第二节 编辑室的社会控制 126

第三节 客观为策略仪式 130

第四节 守门人个案研究 134

参考文献 139

第十章 二级传播与人际传播 141

第一节 二级传播与意见领袖 144

第二节 对二级传播的批评 149

第三节 新闻事件的人际传播 151

第四节 结语 152

参考文献 153

第十一章 宣传与早期传播理论 155

第一节 沿革 157

第二节 宣传的定义与目的 158

第三节 宣传的七大手法 160

第四节 宣传的功效 166

第五节 早期大众传播理论 168

第六节 结语 169

参考文献 170

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之功效 173

第一节 前言 175

第二节 早期的大功效理论 176

第三节 “火星人入侵” 177

第四节 功效有限论 178

第五节 麦克卢汉的媒体决定论 179

第六节 教化理论 183

第七节 缄默漩涡理论 186

第八节 媒体霸权观 187

第九节 电视暴力效应假设 189

第十节 依附理论 193

第十一节 强力功效论 196

第十二节 结语 200

参考文献 200

第十三章 知识鸿沟论 203

第一节 民主社会与资讯流通 205

第二节 知识鸿沟假设 206

第三节 假设验证方式 207

第四节 知识鸿沟的五大理由 209

第五节 知识鸿沟与新科技 210

第六节 扩大鸿沟与缩小鸿沟 211

第七节 结语 214

参考文献 214

第十四章 大众传媒的议题设定 217

第一节 议题设定假设的先驱 220

第二节 议题设定功能研究 221

第三节 特定问题的实际显著性 223

第四节 议题设定的因果关系 225

第五节 议题设定的实验证明 227

第六节 议题设定的问题与偏见 230

第七节 议题设定的时程 232

第八节 议题建立与定向 234

第九节 谁在策定传媒议题? 235

第十节 议题概念范围多大? 237

第十一节 议题设定如何方能生效? 238

第十二节 结语 239

参考文献 239

第十五章 群体与传播 241

第一节 谢瑞福对群体规范的研究 243

第二节 艾施对群体压力的研究 245

第三节 群体与政治态度 246

第四节 群体的成分与结构 248

第五节 群体压力与动力 253

第六节 群体与大众传播 255

第七节 结语 256

参考文献 256

第十六章 媒介使用与满足理论 259

第一节 新闻之特性 261

第二节 报纸与电视:探讨媒介使用和媒介功效研究 264

第三节 公众对报业态度之调查 266

第四节 电视与公众 267

第五节 教育、闲暇及大众传媒使用 269

第六节 美国分众对六大暗杀事件的不同认知 270

第七节 媒介使用及满足理论的源起与研究 273

第八节 结语 277

参考文献 278

第十七章 衡量可读性 281

第一节 可读性的内涵 283

第二节 衡量可读性的发展历史 284

第三节 可读性与大众传播 294

第四节 可听性 296

第五节 结语 298

参考文献 299

第十八章 衡量内涵意义:语义差异 301

第一节 内涵及外延世界 303

第二节 奥斯古德的故事 304

第三节 语义空域 305

第四节 因素分析 307

第五节 比较与衡量 311

第六节 语义差异与报纸研究 312

第七节 民意调查与语义差异 315

第八节 语义差异解决市场调查难题 316

第九节 结语 318

参考文献 319

第十九章 传媒暴力与儿童社会学习 321

第一节 前言 323

第二节 从野蛮到文明 324

第三节 传媒内容及社会学习 325

第四节 寻求资讯的年代 333

第五节 结语 338

参考文献 339

第二十章 创新、现代化及反射理论 341

第一节 前言 343

第二节 创新散布研究 344

第三节 寓言与理论 350

第四节 传媒与政府关系的反射理论 360

第五节 结语 367

参考文献 368

第二十一章 电子文化及传播理论发展趋势 369

第一节 电子文化的冲击 371

第二节 大众传播理论发展趋势 380

第三节 结语 386

参考文献 388

后记 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