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
人物篇 3
陈寅恪为什么离开北平 3
也说郭沫若和陈寅恪 8
金毓黻对陈寅恪的评价 12
胡适与陈寅恪 15
再说张东荪 18
胡适与冯友兰 25
怎样评价傅斯年 30
吴世昌的选择 34
令人困惑的梁思成 43
晚年曹禺 46
由王瑶想到陈旭麓 50
舒芜:回到起点 54
范文澜的无奈 60
谁给了周扬压力 62
梁漱溟与储安平 65
储安平与他的前辈 68
金岳霖的三个学生 71
金岳霖的名言 74
胡适对赛珍珠的评价 76
《胡适与补选中央研究院院长的风波》补正 78
毛泽东与北大 81
议论篇 87
《客观》周刊 87
记住这位文化老人 90
五四人物的职业 93
传记不如年谱 年谱不如日记 95
胡风案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98
还是他们 100
经典的魅力 102
无奈的群体 106
过去的“启事” 110
作家的眼睛 114
致友人书 117
怎样认识苏联 122
(附:邵燕祥先生致作者的一封信及作者的复信)潘光旦与《通往奴役之路》 129
有意味的百分比 132
珍惜思想遗产 137
清华学者看老舍 140
怎样了解过去 142
以小见大 144
书不在厚薄 147
《围城》、《南渡记》和《一九三七年的爱情》 149
一本有启发性的书 152
电视与学术明星 155
作家的民间立场 158
1959:谁在思考——读《顾准日记》札记 161
毕业论文 166
蒋梦麟的一件旧事 168
研究篇 173
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 173
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大学教育 183
《观察》与《现代评论》《新月》之关系 191
三个教授的命运 200
一个学科的消失 213
关于鲁迅《热风》中是否有周作人文章之再评价 221
鲁迅、郁达夫日记的比较阅读 230
傅斯年与西南联大 239
从《观察》的言论看四十年代大学教授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