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分子光谱概述 1
1.1 光的特性 1
1.1.1 光的波动性 1
目录 1
1.1.2 光的微粒性 2
1.2 分子吸收光谱和分子发光光谱 2
1.2.1 分子吸收光谱 2
1.2.2 分子发光光谱 4
1.3 吸收光谱的强度 4
2.1.1 紫外吸收光谱的表示方法 6
2.1.2 紫外吸收光谱中常用的几种术语 6
2.1 紫外吸收光谱的基本知识 6
第2章 紫外吸收光谱 6
2.2 紫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 7
2.2.1 电子跃迁产生紫外吸收光谱 7
2.2.2 电子跃迁类型 7
2.2.3 共轭体系与吸收峰波长的关系 8
2.2.4 加合原则 9
2.3 影响紫外吸收光谱的因素 9
2.3.1 溶剂对吸收波长的影响 9
2.3.2 分子离子化对吸收波长的影响 11
2.4.1 非共轭体系的简单分子 12
2.4 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12
2.4.2 含有共轭体系的分子 13
2.4.3 芳香族化合物分子 18
2.5 紫外吸收光谱在有机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23
2.5.1 紫外吸收光谱提供的结构信息 23
2.5.2 解析紫外光谱的程序 23
2.5.3 解析紫外光谱的实例 24
2.5.4 紫外光谱的应用 26
3.1.1 红外吸收光谱的表示方法 29
3.1.2 红外吸收光谱中常用的几种术语 29
3.1 红外吸收光谱的基本知识 29
第3章 红外吸收光谱 29
3.2 红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 31
3.2.1 双原子分子的振动光谱 31
3.2.2 多原子分子的振动光谱 35
3.2.3 振动光谱产生的条件 37
3.3 影响红外吸收峰位和峰强变化的因素 38
3.3.1 影响峰位变化的因素 38
3.3.2 影响峰强变化的因素 44
3.4 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红外特征吸收频率 45
3.4.1 烷烃和环烷烃的特征吸收频率 45
3.4.2 烯烃的特征吸收频率 46
3.4.4 芳烃的特征吸收频率 47
3.4.3 炔烃的特征吸收频率 47
3.4.5 醇和酚类的特征吸收频率 50
3.4.6 醚类的特征吸收频率 51
3.4.7 羰基化合物的特征吸收频率 52
3.4.8 胺类的特征吸收频率 57
3.4.9 硝基化合物的特征吸收频率 58
3.4.10 腈类的特征吸收频率 59
3.4.11 其他各类化合物的特征吸收频率 59
3.5 拉曼光谱简介 60
3.5.1 基本原理 60
3.6 红外光谱图的解析 62
3.5.3 拉曼光谱与红外光谱相比较所具有的优点 62
3.5.2 拉曼光谱的主要特点 62
3.6.1 解析红外光谱图的先行知识 63
3.6.2 解析红外光谱图的程序 65
3.6.3 解析红外光谱图的要点 66
3.6.4 解析红外光谱图的实例 67
3.7 红外吸收光谱的应用 72
3.7.1 确定未知物的结构 72
3.7.2 监视化学反应 73
3.7.3 物质纯度的检查 73
3.7.4 红外光谱的进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74
4.1.1 原子核的自旋和磁矩 76
第4章 核磁共振氢谱 76
4.1 核磁共振氢谱基本原理 76
4.1.2 核的进动和核磁能级 78
4.1.3 核磁共振条件 79
4.1.4 弛豫过程 80
4.2 化学位移 82
4.2.1 化学位移的产生及表示方法 82
4.2.2 影响化学位移δH的因素 84
4.2.3 各类质子的化学位移 91
4.3 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 95
4.3.1 自旋偶合及自旋裂分的起因 95
4.3.2 n+1规律 97
4.3.3 偶合常数 98
4.3.4 核的等价性质 102
4.3.5 自旋体系分类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103
4.3.6 一级谱 104
4.3.7 二级谱 108
4.4 常见的几种复杂谱图 112
4.4.1 取代苯环 112
4.4.2 取代杂芳环 114
4.4.3 单取代乙烯 114
4.4.4 正构长链烷基 114
4.5.1 使用高磁场的核磁共振仪 116
4.5 简化复杂谱图的几种方法 116
4.5.2 自旋去偶 117
4.5.3 核Overhauser效应 118
4.5.4 化学位移试剂 119
4.5.5 溶剂效应 120
4.6 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 121
4.6.1 解析核磁共振氢谱的先行知识 121
4.6.2 解析核磁共振氢谱的程序 124
4.6.3 解析核磁共振氢谱的实例 125
5.1 核磁共振碳谱的特点 131
第5章 核磁共振碳谱 131
5.2 核磁共振碳谱的去偶技术 132
5.2.1 质子噪声去偶 132
5.2.2 偏共振去偶 132
5.2.3 质子选择性去偶 133
5.2.4 门控去偶和反转门控去偶 134
5.2.5 INEPT和DEPT谱 134
5.3 13C的化学位移 135
5.3.1 化学位移δC的表示方法 135
5.3.2 影响化学位移δC的因素 136
5.3.3 各类碳核的化学位移 139
5.4.1 13C—1H偶合 148
5.4 13C的自旋偶合及偶合常数 148
5.4.2 13C—D偶合与13C—13C偶合 149
5.4.3 13C—19F,13C—31P偶合 149
5.5 核磁共振碳谱的解析 149
5.5.1 解析核磁共振碳谱的程序 150
5.5.2 解析核磁共振碳谱的实例 151
5.6 二维核磁共振谱简介 158
5.6.1 二维核磁共振概述 158
5.6.2 几种常用的二维核磁共振谱 160
第6章 质谱 166
6.1.1 质谱计的一般原理 167
6.1 质谱的基本知识 167
6.1.2 质谱计的分辨率及质量范围 168
6.1.3 质谱的表示方法 170
6.2 质谱中离子的主要类型 171
6.2.1 分子离子 171
6.2.2 同位素离子 175
6.2.3 碎片离子 179
6.2.4 亚稳离子 179
6.2.5 多电荷离子 180
6.2.6 离子与分子相互作用产生的离子 180
6.3.1 高分辨质谱法 181
6.3.2 同位素丰度法 181
6.3 分子式的确定 181
6.4 离子的裂解过程 183
6.4.1 裂解的基本概念 184
6.4.2 裂解类型 184
6.4.3 裂解的一般规律 189
6.5 常见各类有机化合物的质谱裂解特性 192
6.5.1 烷烃类 192
6.5.2 烯烃类 193
6.5.3 炔烃类 194
6.5.4 芳烃类 194
6.5.5 醇类 195
6.5.6 酚和芳香醇类 197
6.5.7 醚类 198
6.5.8 醛类 199
6.5.9 酮类 200
6.5.10 羧酸类 202
6.5.11 羧酸酯类 203
6.5.12 胺类 204
6.5.13 酰胺类 205
6.5.14 腈类 206
6.5.15 硝基化合物 207
6.5.16 卤化物 207
6.5.17 含硫化合物 208
6.6 质谱图的解析 210
6.6.1 解析质谱图的先行知识 210
6.6.2 解析质谱图的程序 211
6.6.3 解析质谱图的实例 212
第7章 四种波谱的综合解析 223
7.1 四谱综合解析的一般程序 223
7.1.1 分子量和分子式的确定 223
7.1.2 根据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 224
7.1.3 不饱和类型的判断 224
7.1.4 活泼氢的识别 224
7.1.5 结构式的推定 224
7.1.6 结构式的最终确定 225
7.2 四谱综合解析的实例 226
主要参考文献 244
附录Ⅰ 常见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红外特征吸收频率 245
附录Ⅱ 常见各类有机化合物的质子化学位移 255
附录Ⅲ 各种类型质子的偶合常数 263
附录Ⅳ 一些常见有机化合物的13C化学位移 265
附录Ⅴ 一些有机化合物的13C偶合常数 268
附录Ⅵ 普通碎片离子系列(主要为偶电子离子) 273
附录Ⅶ 从分子离子丢失的中性碎片 274
附录Ⅷ 有机化合物质谱中一些常见碎片离子(正电荷未标出) 276
附录Ⅸ 部分贝农(Beynon)表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