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实验的目的要求及实验室规则 1
第二章 医学微生物学基础 3
实验一 显微镜油镜的使用 3
实验二 细菌的基本形态观察 5
实验三 细菌的特殊结构观察 6
实验四 细菌动力的观察 7
实验五 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 8
实验六 常用的细菌染色法 10
实验七 显微测微尺与血球计数板的使用 17
实验八 常用培养基的制备 20
实验九 细菌的分离培养及生长现象观察 31
实验十 细菌的代谢产物检查 39
实验十一 自然界与人体的细菌检查 43
实验十二 消毒灭菌法 46
实验十三 细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 53
实验十四 噬菌体试验 57
实验十五 细菌的变异性试验 59
实验十六 细菌的致病性试验 65
实验十七 吞噬细胞吞噬功能检测 69
第三章 细菌学各论 73
第一节 病原性球菌 73
实验一 葡萄球菌属 73
实验二 链球菌属 76
实验三 奈瑟菌属 82
第二节 肠杆菌科 85
实验一 大肠埃希菌 85
实验二 沙门菌属 87
实验三 志贺菌属 92
实验四 霍乱弧菌 94
实验五 幽门螺杆菌 96
实验六 弯曲菌属 97
第三节 厌氧性细菌 99
实验一 厌氧芽胞梭菌 99
第四节 呼吸道感染细菌 101
实验一 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离、鉴定 102
实验二 白喉棒状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104
第五节 动物源性细菌 106
实验一 炭疽芽胞杆菌 106
实验二 布鲁菌属 109
第六节 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螺旋体 109
实验一 支原体 110
实验二 衣原体 112
实验三 立克次体 113
实验四 螺旋体 114
第四章 微生物自动分析 118
实验一 微生物鉴定的自动化系统 118
实验二 大肠杆菌的自动分析仪分析 120
第五章 病毒 123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检查 123
实验一 病毒的形态观察 123
第二节 病毒培养法 124
实验一 鸡胚培养法 124
实验二 组织培养法 127
实验三 动物接种法 130
实验四 蚀斑试验 134
实验五 TCID50测定 135
第三节 病毒的检测技术 136
实验一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136
实验二 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37
实验三 病毒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 138
实验四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反向间接血凝检查法 141
实验五 反向被动血凝抑制试验 141
实验六 Southern印迹试验 142
实验七 免疫印迹法 145
实验八 PCR技术 147
第六章 病原性真菌 150
实验一 真菌的培养方法 152
实验二 浅部真菌感染临床标本的检查 153
第七章 综合性实验:临床标本的微生物学检查 155
实验一 血液标本中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155
实验二 粪便标本中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158
实验三 尿液标本中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162
实验四 生殖道标本中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165
实验五 痰液及呼吸道标本中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167
实验六 脓汁标本中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170
实验七 脑脊液标本中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172
实验八 穿刺液标本中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174
附录一 染色液的配制 177
附录二 常用试剂的配制 179
附录三 常用培养基的制备 183
附录四 微生物的菌种保藏方法 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