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与私权制度研究 以财产、契约的历史考察为基础》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彭诚信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300060048
  • 页数:33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财产和契约的历史为研究角度对民法学中的主体性与私权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目录 1

绪言 1

第一章 国家出现前后的社会状况——以自然状态的简要考察为中心 16

第一节 没有人类的自然世界 17

第二节 没有创造性劳动的初民阶段 17

第三节 开始有创造性劳动的初民社会 21

第四节 有了基本社会组织的初民社会 23

第五节 形式完整的社会组织——国家的出现 25

第六节 史前社会研究的价值 27

一、“自然状态”的哲学思想 29

二、“市民社会”的基本理念 31

第二章 主体性与私权关系的文化探源——以财产、契约制度的历史考察为中心 35

第一节 中国古代财产、契约制度的历史发展考察 38

一、中国古代财产制度的历史考察 38

二、中国古代契约制度的历史考察 48

第二节 古代西方财产、契约制度及权利观念的历史考察 57

一、古代西方财产制度及权利观念的发展 57

二、古代西方契约制度及权利观念的发展 70

第三节 私权产生的文化根源——主体性问题的提出 80

一、“观念权利”与“实在权利”——探寻文化根源的起由 80

二、“观念权利”在古代中国缺失原因之透视——传统“礼治”、“儒教”文化的影响 83

三、“观念权利”产生于西方社会的文化背景——自然哲学与自然法思想 88

四、中、西法律(权利)制度差异的具体表现与原因透视 96

第三章 主体性、权利理论及其发展 106

第一节 权利的主体性条件——从个人到主体 107

一、主体承认的历史脉络 107

二、主体资格在法律上的表现——权利能力 110

三、主体资格与私法理念 114

四、主体制度的价值 119

第二节 利益的基本内涵及其形态 121

一、利益的基本内涵 121

二、个人利益的基本形态 127

三、利益与权利制度 130

第三节 正义基本理论的简要介绍——以罗尔斯和诺齐克为中心 134

一、罗尔斯的正义理论 137

二、诺齐克的正义理论 141

三、两种正义理论的简要评价——现代哲学研究 153

困境的提出 153

四、现代哲学研究困境的具体表现 158

五、现代哲学研究的思维转型 161

第四节 利益的正当性标准——正义原则 164

一、确立正当性标准的基点——对影响主体利益之现实制度的评价 164

二、正当性标准(正义原则)的确立方法和局限 169

三、正当性标准(正义原则)的具体要求和体现 173

一、个人正当利益 179

第五节 正义原则的评价后果——正当利益 179

二、社会公共利益——普遍正当利益的制度化 184

三、个人正当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 187

四、正义——利益走向权利的桥梁 189

第六节 正当利益的法律体现——权利制度 190

一、权利的本质内涵——正当利益的法律化 190

二、权利的特性 198

三、权利的法律效力 202

四、权利的生成和转换作用——以契约为中介 208

五、权利的意义 211

六、权利的缺陷及发展空间 213

第七节 具体权利的类型和内容 215

一、具体权利的一般类型 215

二、具体权利的简要内容 224

第八节 义务观念的现代理解 243

一、义务的内涵与本质 243

二、自觉、自愿是义务本质性特点的具体理由 248

三、义务自愿性定性的法律意义 253

第九节 权利冲突与常人思维 257

一、权利冲突的性质——发生于正当利益之间 257

二、权利冲突的解决途径 258

三、解决途径向常人思维的回归 269

一、私法责任的内涵 271

第十节 私权的消极保护——责任与救济 271

二、私法归责原则的历史演进及简要评价 273

三、传统归责原则的主要价值与缺陷——以过错原则为中心 276

四、现代意义私法责任归责原则的确立 281

五、“填补损害,免责除外”原则的法律意义 283

六、私权救济的契约化 286

七、权利的救济方法 288

第四章 制度(形式)正义与主体的内在价值 292

第一节 主体性与权利感 293

一、主体承认程度的不同社会表现 293

二、主体性与权利感 296

一、从新型合作到现代法律制度 298

第二节 从制度(形式)正义到人的内在价值需求 298

二、从现代法律制度到自治组织规则 301

三、从制度(形式)正义到人的内在价值需求 303

第三节 人的内在价值 307

一、内在价值的法律内涵——有限利己与有限利他的结合 307

二、内在价值的社会基础——人的趋善本性 308

三、内在价值的心理基础——情感与幸福感 310

四、内在价值的物质基础——财产保障与契约合作 314

五、认真行使私权、健全内在价值 316

结语 318

主要参考文献 319

致谢 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