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谈自动的、嗜好的读书 1
漫画、篆刻、剪纸、木刻作品 2
王虹 2
特色鲜明的中国读书大潮 汪耀华 3
一、读书大潮 3
中国人的文化水平 6
读书不仅仅是私事——在本厂读书恳谈会上的发言 钟绥庆 7
读书的“环境” 杨金城 10
国外的读书活动 王德春 11
倡议建立“读书学” 冯国祥 14
戴逸如 15
二、知识发展大趋势 16
现代科学发展的若干特征 江泓 16
九十年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综述 周光召 24
具有战略意义的紧迫任务——谈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盟 《哲学研究》评论员 32
马列责我开生面 凌亢 37
社科研究渐呈多样化 孙克勤 39
重视研究世界流传较广的学派、观点、思潮——庄锡昌谈面对21世纪的社会科学研究 李玲 41
实证化 本土化 综合化 集团化 郎友兴 42
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向 42
知识与文艺作品的质量 43
“知识老化”与“知识爆炸” 吴仁勇 43
历史上的书 薛建农 45
三、书籍发展简史 45
加速进行着的书业革命 吴仁勇 52
我国软件出版业迅速崛起 余传诗 58
四、中国图书新貌 59
新中国出版工作四十年 石峰 59
丰富多彩的中国新书——1979年以来图书内容概述 方厚枢 68
还珍珠以原貌——看改革中的图书装帧 薛建农 77
五、实践和研究是写书的基础 78
《资本论》——马克思以毕生精力写成的科学巨著 谷冬 78
毛泽东写《论持久战》 81
达尔文写《物种起源》 缨军编译 82
竺可桢的日记 谷翔 83
海隅文库与它的主人——胡道静 胡永槐 85
“对每一件事我都要写出一首诗”——访诗人冯至 安迪 86
聂华苓纵谈两岸文化 何倩 88
行千里路,著万言书——访《康有为大传》作者马洪林 吴树扬 89
既是将军,又是作家——记肖克将军与他的处女作《浴血罗霄》 马路 91
一个可敬可佩的女教师 林韵 92
阐幽抉微 细大不捐——《孙中山史事详录》和它的作者王耿雄先生 姚柏生董邦安 94
沈从文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闻会 95
他站在“桥梁”中间——徐城北谈做学问 黄俭 96
颂今和他的“123” 修晓林 98
文章千古事 句句是心曲——记《范仲淹新传》作者程应镠先生 程兆奇丁果 99
探索需要科学态度——访文学评论家潘旭澜教授 朱雪冬 100
王庆祥和他的人物传记 杨连仲 102
一位年轻的传播学学者 徐坚忠 103
名著及其推荐——陈红春等的见解 104
王荫华 105
六、为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路的翻译工作 106
马列著作在我国的编译出版情况 106
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107
一项艰巨的工程——《顾维钧回忆录》出版前后 陈启伟 109
面对沉寂——访叶君健 毕冰宾 110
顾维钧女儿称赞《顾维钧回忆录》译得好 110
一部译著三十年——访朱雯教授 沈栖 112
“文学大使”今昔——冯亦代的《书人书事》 陈珏 113
“信”字当头,译我所爱——翻译家郑永慧印象 毕冰宾 115
吉诃德十孔子十雷锋——翻译家郝运素描 韩沪麟 116
沉默之美——翻译家王振孙素描 韩沪麟 117
“诗无达诂”与多种译本——访德语文学专家董问樵教授 海清璧玉 118
在英国小说之河中撒网——访侯维瑞教授 徐坚忠 119
莎士比亚在中国 施益尔 120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中国的传播 122
罗大冈呼吁:近十年来,许多书翻译质量太差! 123
瞿秋白译《国际歌》 尚梓 123
“试译”、“硬译”和“滥译” 陆盛华 124
关于介绍外国通俗文学 施咸荣 125
关于“外国畅销书热”的思索 徐坚忠 126
本题附录:中国书在国外(“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丛书”在美国出版 《孙子兵法》在国外 《红楼梦》风靡全球 中国唐诗风靡世界) 128
书是一张“网”——出版家赵家璧心目中的书 郑逸文 131
七、编辑的追求与职责 131
关于审读新书 萧乾 132
萧乾与书 肖航 136
编辑与作者之间 阙道隆 137
胡愈之与《西行漫记》 141
曹禺谈恩师巴金 142
《简·爱》的诞生 于言 143
倾心五年 浪淘辞海——《辞海》修订过程中动人事例点滴 《文汇读书周报》记者 144
书山铺路石——刘德久 纪宇光明 国荣 146
“众里寻她千百度”——寻找《家》初版本记 丘峰 147
追求沉着和平静的编辑心境——访赵月瑟 方斜 149
一套成功的丛书——访程兴业 思立 150
《十月》和贾平凹 郝铭鉴 151
危机的警示 宁思 152
为书籍巧裁新装——访书籍装帧艺术家陶雪华 薛建农 153
我给辞书插图 孙文灏 155
提倡对出版社的编辑工作进行监督 益霖 156
八、图书“附件”的编辑功夫 158
多点“清高”,少点俗气 阿贡 158
书名的学问 规之 159
要有文道并美的内容说明 飞舟 160
序跋小识 史习成 160
说序 秦弓 161
长序短说 江川 162
钟叔河的序 半知 163
目录的新意——介绍台版图书《近代中国画选》 施弥 163
别出心裁的编者按 164
细读书者不忘注释 徐海清 165
词典索引的鉴别 王器利 165
一份值得借鉴的“征订单” 陆尔河 166
空白“勘误表” 许钧颐许玲玖 167
再添把知识的“钥匙” 苏凡 167
读巴金所写的一组书刊广告 吴听 168
什么是“中国标准书号” 柏益湖 169
王琪森 170
九、事业有成赖读书 171
毛泽东读马列著作 逄先知 171
马文彬等谈张闻天的治学精神 岳 178
列宁一生读过多少书 178
鲁迅与书 阿琴 179
巴金和书 华水 180
徐特立十年破产读书 183
铁窗苦读 翔音 183
流亡·囚禁·读书 翔音 184
人生有限 书海无涯——访匡亚明同志 周了连 185
梁实秋和影响他的书 健侬 186
才干在于坚持——访王蒙 周忠麟 187
善于读书的王力 吴玖 189
人生读书最快乐——访冶金学家周志宏教授 朱雪冬 190
“绝知此事要躬行”——天文学家李珩谈读书 胡永槐 191
《饱学之士》及幽默——访沙叶新 徐坚忠 192
勤奋使康德博学 朱雪冬 193
但丁忘食 陆益师 194
黑格尔的学习精神 铁竹 194
留恋书林、好游学海的白杨 陆寿钧 195
李少春与书 锡云 196
匆匆中求永恒的美——画家程十发谈读书 郭在精 197
“读书从晚年开始”——访离休干部卜厚沛 柳笛 198
冯玉祥甘拜人师 佟瑛 200
报业大王的读书经 茹予我 200
王甫谧与方仲永 梁益 201
十、读书人的修养 202
科学、科学精神与爱国主义 202
为祖国燃烧——中国知识分子命运交响曲 冯瑛冰 吴明 203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纲要》节录 209
现代人的心理素质 周文骞 212
理想·勤奋·持之以恒 路甬祥 214
成才的基本要素 吴平东 216
善于成才者的自我设计 朱深潮 217
自信和谦虚 黄达人 218
科学家应具有的心理素质 孙关荣 219
华裔诺贝尔奖得主谈科学精神 221
成功的阶梯——失败 夏作云 222
黄鹤 223
学者肚量应须有 芥 223
读书要重视构建知识结构——读王通讯《论知识结构》札记 杨钢 224
吕叔湘闲话“读书人” 郑逸文 224
十一、在读书中完善知识结构 224
新学科改变人的思维方式 金哲 234
科技人员知识结构的优化 蒋保纬 周文虎 235
马克思主义与自然科学——物理学家何祚庥的见解 温映瑞 241
苦涩之酒 李先志 242
陈景和 243
十二、读书,方法比天分更重要 244
文盲”的标准 一帆 244
永不满足 陆尔易 244
善读才能医愚 张志奇 245
论读书 叔本华 247
禅与读书方法 斯人 248
试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林坚 250
创造性的读书 孙沛然 253
善于进行学习总结和评价 余博 258
信息时代的读书“诀窍” 李封 260
不能夸大看电视听录音的学习功能 陈诏 261
关于书的“死活” 虞星 262
我的读书三境界 孙逊 263
多思是读书良法 吴辛 264
由哈雷彗星想到读书 赛益世 265
要有自己的创见 叶而水 266
无不可“思议” 邓伟志 266
抓住要点 叶尔 267
捕捉思想的火花 胡益雀 268
速读,速到什么程度 顾晓鸣 268
“有书赶快读” 晓义 269
讲究方法比天分更重要——访青年数学家郑伟安 董耀根 269
老舍说:“不能叫书管着我” 燕卿 271
傅雷强调“读入境界” 周介人 272
读书要讲究效益——访草婴 郑逸文 273
“书直须读少”——京城访阿城 修晓林 274
培养纯正的阅读趣味——《艺文杂谈》读后偶得 宋之怡 275
邹韬奋读书“有目的的重复” 群明 277
杨振宁读书经验谈 闻谊 277
读书,要进行创造性思维——访王德春教授 易永 279
问题和读书——访青年哲学博士周义澄 方燕 280
金建楚 281
掌握学习、成才的主动权 贾荣庆 282
十三、阅读的战略 282
阅读的基本原理 顾晓鸣 284
现代人阅读战略 顾晓鸣 288
阅读的心理过程和控制技巧 顾晓鸣 295
十四、读书方法简介 297
可供研究、借鉴的一些读书方法 许锦根 陈进 297
默读、诵读、朗读和背读 298
审题法 298
追踪法 299
复述法 300
设疑法 301
定额法 301
分类法 302
精读法 302
略读法 303
扫读和“关键词”读法 304
跳读 305
“一卷”法 306
出入法 307
抄读法 307
视觉法 308
四环法 309
速读法 309
筛选法 310
交叉法 311
比较法 311
超速阅读术 吴再编译 312
直接法 312
也要重视“死记”能力的培养 张金城 315
十五、年轻父母要引导孩子读书 317
为孩子们选择合适的图书——写给年轻的爸爸妈妈 索疑 317
赖宁与书 321
怎样引导孩子读书? 梅仁 323
儿童读物要有自己的个性 馨芝 324
为孩子们写好书——访儿童文学作家任大霖 周了连 325
儿童读物:眼光与钱 吕明方 325
要重视培养儿童文学创作队伍 馨芝 327
陈巨忠 328
编织知识的网络——访特级教师姚晶 周了连 329
十六、关心中学生的课外阅读 329
希望在明天——一次读书篇目调查的启示 盛三湘 330
看“闲书”一议 金韦 331
人生需要路标 恽鹏举 332
珍惜这把开启心灵的钥匙 关且 333
对青少年的课外阅读要加以引导 聂耀新 334
对外国的修养读物应该有所鉴别 杜舒萍 335
加强对青年阅读西方作品的指导 馨芝 336
青年需要富有时代气息的读物 馨芝 338
像茅盾的母亲那样 施风 338
家长们的阅读素质 范晓峰 339
科学发明塑造了一个全新的中学生——记杭州第四中学学生陈磊 胡敏彦 340
十七、大学生的自主性读书学习 343
为学应须毕生力 攀高贵在少年时 苏步青 343
确立人生观陶冶情操 王启东 344
治学的态度和方法 韩祯祥 344
学习的基本功—大学一年级学习方法 梁文海 345
大学读书过四关 梁树德 347
继承和创造 潘祖仁 349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许庆瑞 350
培养“研究式自学”的能力 马庆国 351
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吴世明 351
非常平淡的体会 刘鸿文 352
外语学习之我见 赵智大 353
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 姚庆栋 354
韦光华 356
大学生要向社会学习 356
用活理论知识,勇于攻坚 陈甘棠 357
大胆探索 独立思考 万斌 357
十八、研究阶段的读书 357
学习和批判同等重要 缪家鼎 358
锲而不舍——成功之路 侯虞钧 359
勇于实践,善于思考 程耀东 359
科学精神与科学道德 胡建雄 360
不断创新,不断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 吕勇哉 363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发明的关键 朱国辉 364
善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 曾抗生 367
沿着“问题”的台阶攀登 俞瑞钊 369
开拓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成长 吕维雪 372
学科建设的体会 阙端麟 373
我研究中国思想史的读书方法 沈善洪 375
在广泛、深入、系统、准确上下苦功——季羡林谈研究方法 家哲 379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观点 王毅 379
从防止“近亲繁殖”说起 林坚 380
唐克俭谈学术批评的四种功能 381
十九、自学是终身学习的基本方式 383
书·读书·知识 郭翔 383
自学是智慧之源 吕渭源 384
余博论“提倡自学成才” 386
奋力求进 闻友信 390
自学成才的本职优势 吴达云 393
读书·记忆·考试 林丛 397
要学会书中没有的东西 宇侃 399
自学与交友 叶胜 400
工人发明家邹德骏 远泽清 401
自学者始终面带微笑 401
在这片常青的土地上 翟惠生 403
杜鹃花神 王雨 405
用现代意识把握“流逝中的存在” 吴战垒 409
二十、古书今用 409
我国古代文献研究的新天地 惠世荣蒋亚楠 414
我国文献典籍的抢救工作 李蔚 416
我国古旧书业亟待拯救 余长安 417
契合——在历史与现代之间 王琪森 418
——访《古典诗文释注》作者吴炳伟 419
古书之珍尽入其中——介绍《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吴旭民 419
人类精神宝藏的重新发现——访古代善本专家沈津 竞竹 420
中国禁书简史 安平秋章培恒 421
怎样查考古籍的真伪 于耘 423
中国古籍版本常识 薛建农 424
二十一、汉语词典和文史工具书的使用 429
工具书的类别 黄慧莲 429
几种查字方法 王自强 432
部首查字法 434
笔画查字法 438
音序查字法 439
四角号码查字法 440
文史工具书的综合利用 谈宗英 442
查阅有关人物资料的工具书 442
查阅有关古今地名的工具书 444
查阅有关历史纪年和历日的工具书 446
查阅有关职官制度的工具书 449
查阅有关经典著作的论述和诗文典故出处的工具书 450
二十二、书评和读书笔记 451
人民精神的慧眼——关于书评的断想 陈沙 451
书评与读书 吴道弘 452
图书市场在呼唤书评家 吕明方 456
书评在继续创造作品 顾晓鸣 456
书评宜“四隅观之” 顾晓鸣 457
让书评走向大众 大吉 458
读者评书的基本形式——读书笔记 严麟书 458
华君武 464
论题:我读鲁迅 465
“一句话书评”选编 465
二十三、《文汇读书周报》书评、书话专栏作品选 465
论题:我喜爱的一本诗集 466
论题:我眼中的一本奇书 469
“陋室翻书录”选编 471
读书难与开卷未必有益 林韵 471
读者谈“…句话书评” 471
无泪的悲怆——读巴金《悼念从文》 林韵 473
“十里洋场”的风俗画 林韵 474
俞平伯治“红学”有感 林韵 476
《负暄琐话》的况味 林韵 477
陈寅恪与《再生缘》 林韵 479
《苦竹杂记》与读书抄书 林韵 480
梁漱溟与青年读物 林韵 481
日记的真实与作假 林韵 482
中西推理小说之异同与启示 林韵 484
毕加索解画一席谈 林韵 485
雨——在不同作家笔下 林韵 486
“烛光集”选编 488
编书 谷苇 488
借书 谷苇 489
读书消夏记 谷苇 490
《唐诗百话》的书外话 谷苇 491
派克谈读书与成功 谷苇 493
想起了“跑马书” 谷苇 494
“护身符” 阿昌 495
书的性格 阿昌 495
“书市漫步”选编 495
建议送这两本书 阿昌 496
读序有感 阿昌 497
何奇不有 阿昌 497
出钱买“名” 阿昌 498
“编”与“骗” 阿昌 499
诱人的“巨”字 阿昌 499
顾问莫忘过问 阿昌 500
废纸与好书 阿昌 501
书不能这样读 阿昌 501
“添花”与“添足” 阿昌 502
成名的秘诀 阿昌 503
莫把辞书作“摇钱树” 阿昌 503
帮一帮许杰先生 阿昌 504
又见《离骚》 虞星 505
“游思录”选编 505
批评的“艺术”——读《尼采与希特勒》 虞星 506
非理性的、太理性的 虞星 507
“第二性”的悲哀 虞星 508
书名随想 虞星 509
如见灯笼 虞星 510
书人的春天 虞星 510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 虞星 511
买书也有学问 王琳 513
二十四、买书常识 513
购书行为和书籍信息 宋翼贞 514
买书决策 益霖 518
各类图书选购注意事项 周一苇 521
中国的书店 郑逸文 524
怎样办理国外书刊的订购工作 毛民耀 527
反对“文化地方主义” 郝铭鉴 531
世界十大书展 汪耀华 532
世界四大著名书店 永华 534
二十五、家庭藏书 535
我是一个图书馆员吗? 胡道静 535
爱书成癖的故事 常阳 536
名人藏书趣话 王毅 537
郁达夫“出卖文章为买书” 李福眠 538
读书、买书与卖书 顾执中 539
借书阅读有感 许祖馨 540
发挥私人藏书的作用 戴行德 542
保藏图书的良法 阿华 542
藏书票 杜拥平 543
杂话藏书印 季聪 545
名人书斋题名拾趣 546
书签艺术也要不断创新 钟健 546
白善诚 547
怎样利用图书馆读书? 王铷 郑逸文 548
二十六、图书馆和情报检索系统的利用 548
情报检索——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向源 554
攻坚者的足迹 朱雪冬 564
列宁——图书馆的忠实读者 鲍振西 565
新中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 宋合意 565
北京图书馆简介 王铷 郑逸文 566
上海图书馆简介 晓紫 567
浙江图书馆简介 啬其 568
美国国会图书馆简介 吴益明 李宁编译 569
图书馆的文明 黄霖 570
熊国昭 571
十七、读书名言名诗选 572
名人谈书 立军选辑 572
书籍是知识的泉源 572
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573
倘能生存,就得读书 574
读书要注意方法 574
读书要持之以恒 576
读书要学以致用 577
《读书名言大观》引言 高占祥 578
古人读书诗选 吴战垒选注 581
名家读书有妙言 曹正文 581
胡有章 592
科学家应重视健身 夏作云 593
二十八、读书要注意保健 593
科学家的自娱 李先志 594
寻找打开记忆大门的钥匙 陶家骅 595
用脑与健康 梁祖霞 597
学府骄子的常见病——神经衰弱 陆明康 598
读书与眼睛 刘国华马一鸣 601
科学地布置你的书房 吴再丰 604
病人读书 刘国华 马一鸣 605
附录一 常备图书目录(第一批) 607
附录二 首届“中国青年读书节”推荐的部分书目 609
附录三 有关读书成才问题的部分书目 610
附录四 家庭书柜的几种参考书目 620
附录五部分 中外文学名著简介 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