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前言………………………………………………………………(Ⅰ) 1
第1章 背景与概述 1
1.1 中国发展背景 1
1.2 中国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背景 5
1.3 中国吸引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基本情况及总体评价 6
1.4 研究背景和方法 10
第2章 国际金融组织对中国贷款的目标评价 13
2.1 评价的指标体系 13
2.2 评价结果 14
第3章 国际金融组织对中国贷款的过程评价 17
3.1 管理制度评价 17
3.1.1 指标设定 17
3.1.2 评价结果 19
3.2 国际金融组织参与度评价 20
3.2.1 指标设定 20
3 2.2 调查评价与结果 22
3.3 贷款人参与度评价 23
3.3.1 指标设定 23
3.3.2 调查评价与结果 25
第4章 国际金融组织对中国贷款的结果和影响评价 27
4.1 宏观经济增长评价 27
4.1.1 背景 28
4.1.2 方法、内容、数据 31
4.1.3 初步结论 32
4.1.4 有效地利用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 36
4.2.1 微观经济评价指标设定 39
4.2 微观经济评价 39
4.2.2 经济效益评价结果 40
4.3 环境评价 43
4.3.1 指标设定 43
4.3.2 评价结果 44
4.4 社会影响评价 46
4.4.1 指标设定 46
4.4.2 评价结果 47
4.5 可持续评价 50
4.5.1 指标设定 50
4.5.2 评价结果 51
4.6 总结与建议 53
4.6.1 总结 53
4.6.2 政策建议 54
第5章 国际金融组织对中国贷款按照行业和地区评价 59
5.1 贷款项目的执行情况概述 59
5.2 贷款人的评价 60
5.3 行业评价 62
5.3.1 农业 64
5.3.2 工业 65
5.3.3 能源 65
5.3.4 交通 66
5.3.5 教育 67
5.3.6 卫生 68
5.3.7 城市建设、供水和环境卫生 69
5.3.8 保护环境 70
5.4 地区评价 73
第6章 国际金融组织对中国贷款的作用与贡献 77
6.1 三个重要作用 77
6.1.1 种子作用 77
6.1.2 示范作用 78
6.1.3 催化作用 80
6.2 六大发展贡献 82
6.2.1 发展观的贡献 82
6.2.2 投资拉动贡献 83
6.2.3 基础设施建设贡献 85
6.2.4 减少贫困贡献 86
6.2.5 知识、制度促进发展贡献 92
6.2.6 可持续发展贡献 96
第7章 国际金融组织对中国贷款的经验 99
7.1 发展战略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 100
7.2 加强援助战略与贷款国发展目标间的匹配性 101
7.3 采用“以我力王,为我服务”的导向政策 104
7.4 项目中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 106
7.4.1 能力建设 106
7.4.2 机构建设 106
7.4.3 学习能力建设 108
7.4.4 生产能力与效率的平衡 108
第8章 国际金融组织对中国贷款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111
8.1 存在的问题 111
8.1.1 对项目成本、收益和相关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 111
8.1.2 部分项目在设计和立项时分析不足,效果评估不到位,预测超前,项目建设周期过长,抵抗政策、汇率等各种风险的能力差 112
8.1.3 项目责任机构间管理、协调不到位 112
8.1.4 资金管理不善、违反财经纪律现象仍然存在 113
8.1.5 项目后评价等后续工作不足 114
8.2 政策建议 115
8.2.1 继续积极争取和有效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115
8.2.2 积极推进对中国发展成果的共享 116
8.2.3 促进从援助型向市场引导型的转变 117
8.2.4 贷款分配要与各部门、各地区公共投资相适应 118
8.2.5 积极实行“出资人负责制”投资体制 119
8.2.6 完善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各项制度和机制 119
8.2.7 积极探索新阶段与国际金融组织合作的新方式 121
第9章 附录 129
9.1 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与中国 129
9.1.1 世界银行与中国 129
9.1.2 亚洲开发银行与中国 136
9.2 研究与评价方法 139
9.2.1 项目后评价的发展 139
9.2.2 项目后评价的常用方法 141
9.2.3 项目后评价的内容 145
9.2.4 一些项目后评价框架 150
9.2.5 本研究使用的后评价框架和指标体系 159
9.3 经济增长影响评价的模型 169
9.3.1 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经济增长影响评价 169
9.4 替代性影响评价的模型 172
9.4.1 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对储蓄的影响 172
9.4.2 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对FDI的影响 173
9.4.3 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流动性评价 175
后记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