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名+名”逻辑语义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宋春阳著
  • 出 版 社:上海:学林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806689079
  • 页数:227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名词研究。以内涵逻辑理论为指导,吸取训诂学精华,提取词的抽象类义来把握名词的语义结构,使得汉语语义分析和解释形式化。

目录 1

序言 1

前言 1

第一章 绪论——现状与回顾 1

1.1 中文信息处理遇到的困难——问题与瓶颈 1

1.1.1 自然语言处理的过程 1

1.1.2 中文信息处理的困难 2

1.1.3 当前中文信息处理的流派和策略 3

1.1.4 信息处理工作原理及单纯使用统计方法的不足 4

1.1.5 基于内涵语义规则信息处理的实用目标 6

1.1.6 基于内涵逻辑模型论的语义分析的总体设计思想 8

1.2 面向信息处理的名词及“名+名”研究现状 11

1.2.1 汉语语法学界的研究 11

1.2.2 计算机界对名词的研究 12

1.2.3 名词定义、性质、分类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1.2.4 “名+名”的研究亟待加强 18

1.3.1 研究目的 22

1.3 选题的目的和理论依据 22

1.3.2 依据的主要语义理论 26

1.3.3 语义理论与“名+名”研究 31

1.4 研究原则、方法和技术路线 34

1.4.1 原则 34

1.4.2 方法和技术路线——基于内涵逻辑的句法分析 37

1.4.3 研究范围和步骤 41

2.0 引言 43

2.0.1 本课题的创新性 43

第二章 内涵逻辑理论——用于词语语义解释和理解 43

2.0.2 内涵逻辑解决语义理解的策略 44

2.1 名词内涵——语义特征 45

2.1.1 关于词语项、词义、概念、内涵、外延的定义及关系 45

2.1.2 概念外延指称属性的形式化描写 48

2.1.3 概念之间的关系 50

2.2 内涵逻辑理论的运用 53

2.2.1 名词的定义 53

2.2.2 名词的内涵性质 54

2.2.4 专有名词内部的语义构成 55

2.2.3 名词与可能世界的联系——外延指称 55

2.3 内涵特征结构 56

2.3.1 关于语义特征的概念 56

2.3.2 “定义特征”和“情景区分特征” 57

2.3.3 “特征”概念提出的目的 58

2.3.4 概念的内涵特征——事物属性结构 59

2.3.5 名词定义特征的构成要素 60

2.3.6 “定义特征”的确定方法 61

2.3.7 特征层级性和方向性 65

2.3.8 概念的内涵特征组合规律 67

2.4 内涵外延对组合义及句法结构的影响 73

2.4.1 位置对概念间关系的影响 73

2.4.2 两个名词的内涵外延组合方式 74

2.4.3 关于概念内涵义和外延义与词类的对应问题 76

2.4.4 内涵义与外延义的判定 78

2.4.5 名词取内涵义的表现形式——内涵特征算子 79

2.4.6 外延义的提取算子 82

2.5.1 定指与不定指定义 83

2.5 定指与不定指 83

2.6 要在语境中理解词义 84

2.6.1 静态的词典义 84

2.6.2 动态语境义 85

第三章 类义抽象理论 87

3.1 现代汉语词与短语的讨论 88

3.1.1 汉语基本语法、语义单位 88

3.1.2 词的概念及定义词的标准 89

3.1.3 基于信息理解的标准 93

3.1.4 词的组成单位 95

3.1.5 词类的划分 96

3.2 叠置原理 99

3.2.1 什么是叠置原理 99

3.2.2 组合义的求解困难 100

3.2.3 叠置原理的操作策略和方法 102

3.3 抽象类义 102

3.3.0 抽象的理论依据 102

3.3.1 类义抽象的定义 103

3.3.2 类义抽象的目的 104

3.3.3 类义抽象的原则及方法 108

3.4 由语素义求取组合义的理论探讨 111

3.4.1 合成词产生的原因 111

3.4.2 传统构词理论的不足 112

3.4.3 关于依据语素理解词义的讨论 117

3.4.4 向心与离心 118

3.4.5 我们处理构词的方法 120

3.5.1 要区分频繁结构和非频繁结构 122

3.5 处理内涵特征构词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22

3.5.2 注意吸收认知语义学的研究成果 123

3.5.3 致力于构词的逻辑模型建立 127

第四章 基于实例的名+名语义结构研究 128

4.0 选词的范围、依据和对象 128

4.0.1 选词的范围、原则 128

4.0.2 抽象的依据辞书及语料 129

4.0.3 考察对象 129

4.1 “关”的类义抽象 130

4.1.1 对相关辞典解释进行收集 130

4.1.2 对辞典的义项的归并 131

4.1.3 抽象义提取,操作命令形式化 132

4.1.4 同一组概念(集合)的抽象 134

4.1.5 构词 135

4.1.6 构句 135

4.1.7 语义理解 136

4.2 “木”的内涵特征与构词 137

4.2.1 词典中的解释 137

4.2.2 词典收词和释义存在的问题 138

4.2.3 “木”的构词分析 139

4.2.4 “木”的内涵特征构成与复合词语的语义计算 140

4.2.5 验证 143

4.3 “刀”的类义抽象 144

4.3.1 词典中的对“刀”解释 144

4.3.2 一个事件的构成要素 144

4.3.3 “刀”的定义特征及抽象 144

4.3.4 “刀”内涵特征构词分析 145

4.3.5 验证——如何求a+刀或刀+b的组合义 148

4.4.1 辞典对“车”的解释 151

4.4 “车”的类义抽象 151

4.4.2 “车”的类义抽象 153

4.4.3 “车”的内涵特征构词分析 154

4.4.4 与“车1”搭配的动词 156

4.4.5 与“车1”、“车2”相关的名词 156

4.4.6 验证——与“车”有关的概念组合的语义计算 158

4.5 “书”的类义抽象 159

4.5.1 “书”的词典义项 159

4.5.2 义项归并及类义抽象 159

4.5.3 “书”的语义求解 160

4.5.4 语境中语义排歧 164

4.6 “手”的类义抽象及构词 165

4.6.1 词典对“手”解释 165

4.6.2 “手”的类义抽象及定义特征 165

4.6.3 验证——“手”内涵特征构词分析 167

第五章 基于逻辑语义特征的名词谓语句分析 173

5.1 名词谓语句的分类 173

5.1.1 名词谓语的句法成分的类型 173

5.2 名词谓语句的性质 175

5.1.2 谓语名词的语义类型 175

5.3 名词谓语句中名名语义关系对其句法功能的影响 178

5.3.1 A∈B 178

5.3.2 A≤B 181

5.3.3 A=B 182

5.3.4 A≠B 183

5.3.5 结论 184

第六章 余论 185

6.1 语言的二义性 185

6.2 语义分析的策略和目标 186

6.3 语义分析要简化,可排歧,可做形式化操作 188

6.4 关于语义工程的一点说明 189

参考文献 191

附录一 贺阳与《语法信息词典》形名兼类比照表 217

附录二 前128个高频单音节名词排序表 218

附录三 名词概念分类表 220

后记 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