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宋正海,孙关龙主编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533832450
  • 页数:510 页
图书介绍:

目录代序:中国传统文化在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可以作出重大贡献 1

前言 5

第一编 总论 8

传统文化在当代和21世纪科学技术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历史的必然 宋正海、朱晓宇等 9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冲突和互补是21世纪主旋律 徐道一 18

新世纪的曙光在东方——试论科学方法之兴替 沈致远 22

传统科学思想的现代科学价值 王前 26

传统文化在科学由大物理学时代发展到复杂性研究时代转型中的特殊作用 宋正海、倪秀生等 33

传统思维在当代科技探索中的作用 徐道一 37

传统文化与当代信息研究 杨伟国 41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发展 张家诚 45

太极(阴、阳)——科学灯塔 朱灿生 49

未来科学的新境界 庄偃红 64

古代自然史料的现代科技价值 唐亦功、崔朝京等 70

科学史与现代科学 席泽宗 74

易学与科学源远流长 商宏宽 79

道家文化的现代科学价值 葛荣晋 86

从汉语思维特点看中西科学思维的差异和互补 陈朝勇 93

第二编 系统思维与当代科学整体化 97

传统文化和现代物理学中的普遍性原理 张沁源 98

元气学说与现代场理论 刘月蕾 103

太极图与弦理论 殷向晨 107

古代相对性理论的现代科学价值 尹国兴 111

象数——测不准原理和宇观量子性 (合肥)李志超 117

邵雍观物论及其科学价值举隅 柯资能 120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生命系统学 刘玉凯、缪经良等 134

中国医学理论体系的现代科学价值 (北京)李志超 146

传统的关系本体论与现代经络研究 刘长林 150

从古代系统思想到现代东方系统方法论 顾基发、唐锡晋 155

传统文化与复杂性巨系统的演化 陈必忠 160

传统文化与现代系统科学 陈必忠 165

古代浑沌(道)理论对现代浑沌理论研究的促进 李树菁 173

第三编 古代自然史料与当代自然史探索 178

地方志天象记录的科学意义 金立兆 179

古代客星记录与现代天文学 汪珍如 183

蟹状星云与中国客星 席泽宗 188

历史黑子、极光记录与蒙德尔极小期争论的解决 张元东 192

古代日月交食的时刻记录及其应用 李致森 195

古代流星记录对现代科学研究的价值 庄天山 202

太阳活动规律和气候变化趋势的探索 庄威凤 210

古代矿业文化与当代矿产资源的勘探 李鄂荣 216

古代经济植物史料和当代植物资源开发 罗桂环 220

传统植物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守春 222

古代物候学传统与现代农业气候学 郭廷彬、陈朝勇等 227

历史瘟疫记载与当代疫病气象预测 牟重行、牟思华 231

综合自然灾害群发期的发现及其传统文化基础 宋正海、张九辰等 237

古老甲子纪年内涵与自然界60年准周期探索 高建国 240

历史彗星记录与地球上灾害的关系 李成志、张淑嫒 243

传统灾害学的综合特性及其在当代的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 宋正海、崔朝京等 245

第四编 天人合一观与当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250

区域开发与区域划分——中国古代的历史经验 陈述彭、曾彬 251

传统哲学思想对现代环境伦理的贡献 余谋昌 258

古代人地关系理论与当代地球系统科学 张九辰 267

传统的“和”概念与当代“多样性”概念的崛起 徐道一 270

藏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吐蕃高原的环境保护 宗喀·漾正冈布、拉姆 274

传统精细农艺与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 佟屏亚 277

古代桑基鱼塘和今日生态农业 闵宗殿 282

古代治理盐碱土的技术和今日盐碱土治理 闵宗殿 284

古代传统文化与当代有机建筑理论 赵中枢 287

古代海耕与今日海洋农牧化 孙关龙、孙永 290

古代的灾异观及其现实意义 商宏宽 297

洪水灾害历史变迁的研究与今后防洪方针 周魁一 305

北京水环境的历史文化价值与保护和利用的建议 谭徐明 307

第五编 当代大型工程的历史论证 312

“历史模型”研究方法的兴起 周魁一 313

历史地震资料与基建工程地点选择和工程抗震系数确定 高建国 320

黄河1843年洪水研究与黄河小浪底大坝设计 周魁一 324

历史时期三峡大型岩崩滑坡研究与三峡地质环境可行性论证 周魁一 327

古代水利思想与当今水沙资源利用 周魁一 330

由黄河古河道论证今黄河下游河道的寿命 杨国顺 333

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环境演变与黄河下游河道变迁 杨国顺 336

1870年长江洪水研究与三峡防洪设计 周魁一 340

都江堰2000年不衰的启示 谭徐明 343

历史潮灾记录与当代河口海岸工程建设 高建国 346

第六编 传统科技基因与当代科技创新 350

中国特色的研究方法——双型法初探 刘益东 351

中国古代科学方法的基本模式及其现代意义 周瀚光 356

莱布尼茨发现二进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影响 宋正海、朱敬等 361

传统数学的机械化特征与21世纪数学发展 土渝生 365

古代构造性的思维对现代数学的启发 傅海伦 370

王充“冷不自生”的论述与热力学第二定律 申先甲 375

从人痘法到牛痘法 孙关龙 378

古代“以毒攻毒”思想及其在近现代医学中的作用 李思孟 382

中国传统文化与人体脏器疾患在体表的有序映射 黄攸立、张秉伦 386

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酿造及霉菌利用 周嘉华 390

华夏地舆观及其对当代地学之影响 商宏宽 392

技术基因的保护刻不容缓——从失蜡法谈起 华觉明 400

“取象、比类、运数”的现代方法论意义——以二滩水电站导流洞设计复核成功为例 李世辉 404

中国传统建筑对当代建筑风格的影响 沈聿之 408

第七编 科技传统缺陷的研究与当代科技发展 411

中国古代数学为什么没有产生和形成公理化体系 亢宽盈 412

古代“格致”理论和“质测”思想未能建立起实验科学 刘树勇、王士平 417

金丹术为什么没有演进为近代化学 周嘉华 420

古代天地结构理论的重大缺欠 陈美东 423

为什么中国人未能发现哈雷彗星 宋正海 430

中国传统地球观是地平大地观 宋正海 434

“三条四列”说对中国地势的长期扭曲 孙关龙 443

黄河“伏流重源说”长期存在的失误 陈瑞平 450

运气学说不能反映客观的气象本质 王鹏飞 453

张衡以后的地震研究为何难以为继 商宏宽 461

古代生物化生说的局限 李思孟 464

古代没有生物进化思想 李思孟 468

传统农业的缺陷 曾雄生 473

传统医学为什么发展缓慢 王树芬 477

传统水利的不足 郭涛 479

宋代复闸失传的历史原因 谭徐明 483

郑和航海为什么没有导致中国人完成“地理大发现” 宋正海、陈传康 486

“阴阳五行说”对中国传统科学的负面影响 樊嘉禄 492

【附录】附1:“天地生人学术讲座”举办的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内容的报告目录 496

附2:有关的笔谈和会议的论文目录 503

附3:英文目录 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