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发展》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谈松华主编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540653116
  • 页数:747 页
图书介绍:本书阐述教育现代化基本涵义,分析我国现阶段教育现代化所面临的各种社会条件,对各区域的不同进程进行剖析,并提供具体的区域案例,使读者能全面了解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种种问题及推进策略。书中的研究成果对指导各区域教育改革发展有很大帮助。

上编 3

导论 3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目标 4

第二节 研究策略与方法 12

图0-1 考察中国区域教育现代化的一种研究策略 13

第三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及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几点认识 15

第一章 现代化理论与教育现代化内涵 33

第一节 现代化理论 33

表1-1 贝尔关于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比较 43

表1-2 殷格哈特关于不同社会的社会目标和个人价值观的比较 45

表1-3 两次现代化的部分特征比较 47

表1-4 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六个学派 48

第二节 教育现代化的涵义 50

第二章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主要影响因素 73

第一节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进程 74

第二节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制约因素和实现条件 89

第三章 现阶段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背景和基础(上)——经济、科技、体制、社会等背景的分析 107

第一节 我国目前现代化水平或阶段的基本判断 108

表3-1 中国现代化进展评价(英格尔斯标准) 109

表3-2 中国现代化进展评价(中等发达国家标准) 110

表3-3 中国第二次现代化进展评价 114

第二节 教育现代化的经济背景:工业化与信息化 117

表3-4 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及趋势 120

第三节 教育现代化的科技背景:科技革命与创新体系 123

表3-5 中国与世界大国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若干指标对比 127

第四节 教育现代化的体制背景:体制创新与制度建设 129

第五节 教育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32

表3-6 我国某些年份人口数与劳动力预测 133

表3-7 我国“十五”期间和2015年城市化总量目标规划表 135

表3-8 各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国际比较 137

第六节 继承发展文化与历史传统:实现教育传统的现代转换 138

第七节 教育现代化的区域背景:二元化、非均衡发展 139

第八节 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与指标探讨 143

第四章 现阶段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背景和基础(中)——中国教育与培训问卷调查分析 153

表4-2 问卷的区域分布情况 155

表4-1 问卷的企业规模分布情况 155

第一节 不同岗位的学历分布现状 156

表4-3 问卷的岗位分布情况 156

表4-4 不同年代不同岗位的学历要求 157

表4-5 不同区域的工作岗位学历要求 159

表4-6 各区域不同阶段进入工作岗位人员学历情况 161

表4-7 各区域不同岗位学历分布情况 165

表4-9 各岗位的学历变动情况 167

表4-8 各区域不同学历人员学历变化情况 167

第二节 工作岗位的变动及对口情况 168

表4-10 不同学历的岗位变换情况 168

表4-11 各区域不同学历人员的岗位变换情况 170

表4-12 各区域不同岗位人员的岗位变换情况 172

表4-13 各区域工作岗位变换与工作部门环境变换的相关系数 174

表4-14 各区域工作环境变换情况 174

表4-15 各学历人员工作对口情况 176

表4-16 各区域不同学历人员工作对口情况 177

表4-17 不同岗位人员的专业对口情况 177

表4-18 不同年度不同学历人员工作对口情况 179

表4-19 不同年度不同岗位人员的专业对口情况 181

第三节 教育与职业要求的关系 182

表4-20 各区域不同岗位人员教育程度与现任工作要求的关系 183

表4-21 各区域不同学历专业内容与现任工作要求的关系 185

表4-22 不同学历不同岗位人员所学专业内容与现任工作要求的关系 187

表4-23 各区域不同岗位所学专业与现在职业能力的关系 189

表4-24 各区域不同学历所学专业与现在职业能力的关系 190

第四节 进修与培训的情况 192

表4-25 各区域单位组织的培训类型 193

表4-26 各区域不同学历人员单位组织的培训类型 193

表4-27 各区域不同岗位人员单位组织的培训类型 194

表4-28 各区域单位组织的培训与达到工作技术要求的关系 195

表4-29 名区域单位组织的培训与适应工作变化的关系 195

表4-30 不同学历人员参加单位组织的培训与提高职业能力的关系 196

表4-31 各区域人员参加单位组织的培训与提高职业能力的关系 196

表4-32 各区域人员参加单位组织的培训后的收获 197

表4-33 各区域人员参加单位组织的培训后个人在工作职位上的变化 197

表4-34 各区域个人自费进修的类型 199

表4-35 各区域个人自费进修的目的 199

表4-36 各区域不同学历人员自费进修的目的 199

表4-37 各区域人员自费进修的内容与达到工作技术要求的关系 201

表4-38 各区域人员自费进修的内容与适应工作变化的关系 202

表4-39 各区域人员自费进修的内容与提高职业能力的关系 203

第五节 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在形成工作能力中的比较 203

表4-40 不同工作能力的获得途径 204

表4-41 不同学历人员在同一工作能力上的获得途径的差异 206

第六节 教育与培训的需求状况 207

表4-43 各区域不同学历人员自费学习的打算 208

表4-42 各区域不同岗位人员自费学习的打算 208

表4-44 不同岗位人员自费学习的类型 209

表4-45 各区域不同岗位人员自费学习的类型 210

表4-46 不同学历人员自费学习的类型 211

表4-47 各区域不同学历人员自费学习的类型 212

表4-49 各区域人员继续学习面临的困难 214

表4-48 各区域人员继续学习的目的 214

表4-50 各区域人员继续学习入学困难的原因 215

第七节 相关分析 216

第五章 现阶段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背景和基础(下)——教师教育观念与行为问卷调查分析 223

第一节 对教师教育观念现代性的理解及问卷依据 224

表5-1 教师教育观念总体情况 229

第二节 教师教育观念现代性的现状分析 229

第三节 对影响教师教育观念现代化因素的分析 245

表5-2 各地区人均GDP与教师教育观念现代化的相关结果 246

表5-4 城乡地区教师教育观念现代化基本情况 247

表5-3 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教师教育观念现代化基本情况 247

表5-5 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教育观念现代化基本情况 248

表5-7 有无教师评估标准的学校教师教育观念现代性比较 249

表5-6 不同等级学校教师教育观念现代化基本情况 249

表5-8 在教育观念三个方面得高分者认为对教师评价最起实际作用的标准 250

表5-9 不同性别教师教育观念现代化的比较 251

表5-10 不同教龄教师教育观念现代化的基本情况 252

表5-11 教师教龄与教育观念现代化的相关结果 252

表5-12 问卷第2题统计结果 253

表5-13 问卷第6题统计结果 254

表5-14 问卷第4题统计结果 254

表5-15 不同学历教师教育观念现代化基本情况 256

表5-16 是否接受过培训的教师教育观念现代化的比较 257

表5-17 接受过不同类型培训的教师教育观念现代化情况 258

表5-18 不同成长环境的教师教育观念现代化的比较 259

表5-19 教师成长环境与工作环境对照 260

表5-20 阅读报纸杂志对教师观念现代化影响的独立样本检验 260

表5-21 看电视对教师观念现代化影响的独立样本检验 261

表5-22 教育观念各项得分高者在不同阅读内容上的比例 262

表5-23 影响教师总体教育观念诸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摘要 263

表5-24 影响教师民主性教育观念诸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摘要 263

表5-25 影响教师终身性教育观念诸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摘要 264

表5-26 影响教师开放性教育观念诸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摘要 264

表5-27 影响教师个性化教育观念诸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摘要 265

表5-28 影响教师科学性教育观念诸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摘要 266

表5-29 教师教育观念与背景因素的关系 267

第四节 教师教育观念与行为表现分析 268

表5-30 教师观念与行为对应关系的评价 269

表5-31 学生对学校民主性氛围的评价 270

表5-33 教师观念与行为对应关系评价(二) 272

表5-32 教师观念与行为对应关系评价(一) 272

表5-34 教师观念与行为对应关系评价(三) 273

表5-35 教师观念与行为对应关系评价(四) 274

表5-36 教师观念与行为对应关系评价(五) 275

表5-37 教师观念与行为对应关系评价(六) 276

表5-38 教师在教学中不同教学手段的运用 277

第五节 总结与思考 279

第六章 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与进程 287

第一节 教育技术与教育现代化 287

第二节 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312

第三节 教师队伍的现代化 327

表6-1 2000年中小学师资状况 338

第四节 教育制度与管理的现代化 344

第五节 教育体系的现代化 382

图6-1 现代教育系统 390

图6-2 2000~2005年各省、区、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比较 393

第一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区域教育发展 397

第七章 中国教育现代化区域聚类与特征分析 397

中编 397

第二节 教育现代化区域聚类方法论 405

表7-1 英格尔斯社会现代化指标体系 406

表7-2 我国小康生活水平评价指标及其标准 407

表7-3 2000年我国可持续发展区域教育能力指标体系 408

表7-4 社会经济现代化水平聚类分析指标 410

表7-5 教育现代化水平聚类分析指标 412

图7-1 我国28个省、区、市系统聚类树状谱系图 413

图7-2 白化权函数的图像 415

第三节 现代化水平区域聚类过程与结果 416

表7-6 2000年31个省、区、市社会经济现代化水平聚类数据 418

表7-7 2000年31个省、区、市教育现代化水平聚类数据 420

表7-8 S-E两维指标的权重系数 422

表7-9 2000年31个省、区、市社会经济现代化水平灰色聚类结果 424

表7-10 2000年我国社会经济现代化水平指标分区域统计 425

图7-3 我国社会经济现代化水平部分指标的梯度分布 427

表7-11 2000年31个省、区、市教育现代化水平灰色聚类结果 429

表7-12 2000年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指标分区域统计 430

图7-4 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部分指标的梯度分布 431

表7-13 我国区域社会经济与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梯度指数(均值为100) 432

表7-14 我国社会经济与教育现代化水平交互分类 433

第四节 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区域特征分析 434

图7-5 2000年31个省、区、市人均GDP与人均受教育年限拟合曲线 435

表7-15 人均GDP与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函数关系模拟值 436

表7-16 2000年现代化实现程度(英格尔斯标准) 438

表7-17 我国2000年各区域现代化实现程度(英格尔斯人均GDP标准) 440

表7-18 人均GDP(PPP美元值)平均值对照表(1999年) 441

表7-19 现代化实现程度(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1999年人均GDP均值标准) 442

表7-20 现代化实现程度(我国发达城市2000年均值标准) 444

第八章 发达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区域特征与实现条件 451

第一节 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及教育发展的区域特征 451

表8-1 2000年东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453

表8-2 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453

表8-3 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454

表8-4 东部沿海地区社会现代化实现程度 456

表8-5 东部沿海地区现代化程度(英格尔斯标准) 457

表8-6 珠江三角洲现状与国际现代化标准比较 457

表8-7 2000年东部沿海6省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459

表8-8 2000年东部沿海6省产业结构情况 460

表8-9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教育实力情况 462

表8-10 2000年东部沿海6省对外经济贸易在全国排位 463

表8-11 广东城镇基本情况 466

表8-12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 466

表8-13 2000年东部沿海发达省区教育发展情况 472

表8-14 广东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教育发展情况 473

第二节 发达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与目标 477

表8-15 部分发达地区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478

第三节 发达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实施策略 480

第九章 中等发达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区域特征与实现条件 491

表9-1 2000年中等发达地区与全国现代化评价指标均值对照 492

第一节 中等发达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与战略起点 492

表9-2 2000年中等发达地区现代化实现程度(英格尔斯标准) 495

第二节 中等发达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区域特征 496

表9-3 中等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比较(2000年) 500

表9-4 中等发达地区若干省份产业增加值在全国的排位 501

表9-5 中等发达地区部分省区科技人员数和科研成果转换率(1999年) 503

表9-6 中等发达地区部分城市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指标(2000年) 504

表9-7 人口文化水平排序在全国平均值以上的省区(2000年) 508

表9-8 中等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比较(2000年) 510

表9-10 各地区知识资源丰裕程度排位(1998年) 512

表9-9 各地区综合知识发展指数排位(1998年) 512

表9-11 湖北省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在校生增长比例与全国比较 514

表9-13 湖北省义务教育阶段预算内生均经费变化状况 515

表9-12 各区域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比较(1999年) 515

第三节 中等发达地区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与实施策略 517

图9-1 湖北省学龄人口运行示意图 519

第十章 欠发达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区域特征与实现条件 535

第一节 西部地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依据 536

表10-1 2000年西部各省、区、市经济状况 537

表10-2 1998年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主要指标 542

表10-3 2000年全国及部分地区信息化各要素指数 544

表10-4 1996年中国城市水平的地带差异 548

表10-5 2000年人口文盲率 553

表10-6 2000年全国与西部地区6岁及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 553

表10-7 西部地区从业人员接受教育程度构成(1998年) 554

表10-8 部分省区每万人口在校普通高校大学生数的距平值 557

第二节 西部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目标 559

第三节 西部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实施策略 563

第十一章 中国教育现代化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与策略 583

第一节 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从非均衡发展到逐步实现均衡协调发展 584

第二节 区域教育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策略 593

第三节 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人的素质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 601

第四节 区域教育现代化的保障机制:政府与市场的作用 605

第十二章 江苏省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613

下编 613

第一节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相关社会背景分析 613

第二节 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内容 621

第三节 教育现代化的体系建设 627

第四节 教育现代化的实施策略和模式 636

第十三章 黑龙江省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641

第一节 社会经济特点与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策略 642

第二节 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实验 644

第三节 大庆市教育现代化案例研究 650

第四节 哈尔滨市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案例研究 657

第五节 对几个关系的认识 662

第十四章 北京市海淀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667

第一节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区域现状分析 668

第二节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主要过程 670

表14-1 1996~1999年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系统固定资产情况 676

表14-2 1999年北京市海淀区教师队伍情况 677

第十五章 山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683

第一节 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684

第二节 教育发展战略目标 686

第三节 振兴教育的四大重点工程 688

第四节 加快教育发展的政策与配套措施 693

第十六章 甘肃省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697

第一节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相关背景分析 698

表16-1 1999年甘肃省的产业结构 698

第二节 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及对策 704

附录 711

中国教育与培训调查问卷 711

中国教育与培训调查(教师问卷) 718

主要参考文献 733

后记 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