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
魏晋清谈思想初论 3
序言 3
上篇 汉魏间学术思想之流变 4
中篇 魏晋之政与清谈之起 23
下篇 清谈思想初论 47
魏晋南北朝史初稿 89
撰述凡例 89
第一章 大一统帝国之溃乱 91
引言 91
第一节 论汉代政治之特点 93
第二节 东汉中叶以后政治机构之解体 98
第三节 汉末政治与社会之交困 102
第二章 三国鼎峙之前期 114
第一节 道教之起源 114
第二节 黄巾与太平道 123
第三节 凉州诸将之乱 138
第四节 群雄之起灭 150
第五节 汉末大乱中原人民之流徙与文化之传播 161
第三章 魏晋之际 175
第一节 三分局势之形成 175
第二节 三国之鼎峙 186
(以上三节见本卷《魏晋清谈思想初论》) 211
古代西域交通与法显印度巡礼 211
第七节 清谈思想 211
序 211
第四节 (缺) 211
第六节 魏晋之政与清谈之起 211
第五节 清谈之起源 211
第三节 (缺) 211
一 古代中国与西域的商业交通和文化交流 214
二 西域地理环境与古代交通路线 219
三 汉晋间佛教东传的情况 225
四 法显前后西行求法的人 231
五 法显时代中国僧徒西行求法的动机 234
六 法显从长安出发西渡流沙 241
七 于阗观行像仪式后过帕米尔高原 246
八 北、西印度的旅行 251
九 中、东印度巡访佛迹 257
十 南海归航 267
汉唐间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研究 279
序 279
秦汉间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与秦末农民起义的关系 288
一 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讨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288
二 徭役地租是秦汉间主要的封建地租剥削形态,地租和赋税是结合在一起的 294
三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内容是计口授田 305
四 农民流亡是秦汉间阶级斗争的隐蔽形式 316
五 封建土地私有权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割裂的而不是完整的 320
六 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335
七 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 346
秦汉间个体小农的形成和发展 366
论两汉土地占有形态的发展 405
一 汉初的重农经济政策 405
二 汉武帝的时代和封建的土地国有制的扩大 410
三 皇权对战国以来强宗大族的打击 422
四 西汉公田制下的均田 427
五 绝对君权与世家大族发展的矛盾 429
六 三位一体的东汉政权 433
七 贵戚豪门、宦官集团的内讧和土地、财富的集中 436
八 东汉豪门世族、封建依附形式的发展和封建剥削的加重 446
九 余论 453
王莽改制与农民起义的关系 479
东汉更役戍役制度的废止 499
论黄巾农民起义的口号 528
汉唐间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均田制 540
引论 540
上篇 548
一 公田的运用 548
二 汉唐间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550
三 略论北魏政权的性质和土地所有制形式 555
四 论“分田劫假”和口分田 559
五 公田的不可侵占性 563
六 唐初的公田 565
七 汉唐间公田的还受制度 568
下篇 578
一 汉及北魏北齐北周隋唐的均田和均田的对象 578
二 均田和占田 583
三 占田的形式 585
四 占田制对豪强荫附户的限制 588
五 汉代的公田制和中央近卫兵——卫士制度 591
六 三国魏晋时代“兵户”的出现 596
七 论所谓“兵农合一”和“兵农分离” 605
八 唐府兵和均田的关系 612
九 唐均田制的实施 623
十 汉唐间均田制的实施主要在畿内 642
十一 唐田制田令对当时邻近国家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 653
元曲概论 673
序言 673
引论 674
第一章 汉代乐舞与外国音乐的关系 678
第二章 隋唐间的乐舞 690
第三章 宋辽金的杂剧院本 706
第四章 元曲的渊源及其与蒙古语的关系 717
第五章 元曲的作法 730
第六章 元曲的艺术 737
第七章 元曲的作家 754
第八章 元曲对于明清小说戏剧的影响 771
第九章 元明杂剧传奇与京戏本事的比较 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