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1章 QoS概述 1
1.1 QoS的基本概念 1
1.1.1 QoS的定义 1
1.1.2 通用的QoS模型 2
1.1.3 描述通信服务质量的框架和QoS的4个视角 3
1.1.4 SLA、服务生命周期和QoS 6
1.2 QoS技术的发展 7
1.2.1 网络容量的超额供应 7
1.2.2 QoS保证的分层实现 8
1.2.3 基于ATM网络的QoS保证机制 10
1.2.4 基于IP网络的QoS保证机制 10
1.2.6 移动网络的QoS 13
1.2.5 基于策略的QoS控制方法 13
1.2.7 QoS路由和相关的流量工程方法 14
1.2.8 端到端的QoS保证和QoS信令 15
1.3 网络安全 15
1.3.1 网络安全的基本涵义 15
1.3.2 网络安全的层次结构 16
1.4 从事QoS技术研究及标准化的相关组织及其活动 17
1.4.1 ITU-T 17
1.4.2 Internet工程任务组 21
1.4.3 EURESCOM 23
1.4.4 欧洲电信标准协会 23
1.4.5 QoS发展组 24
1.5 本书的结构 25
2.1.1 用户驱动的性能需求和关键性能参数 27
第2章 通信QoS分类和性能参数 27
2.1 端用户多媒体应用的性能需求和QoS分类 27
2.1.2 不同应用关注的性能指标 28
2.1.3 端用户QoS分类和性能需求 32
2.2 QoS参数分类 33
2.2.1 基本概念 33
2.2.2 依赖参数和独立参数 35
2.2.3 独立于服务或技术的QoS参数 36
2.2.4 和技术或服务相关的QoS参数 36
2.3 ATM网的网络性能参数、指标和QoS分类 38
2.3.1 ATM网的物理层性能要求 38
2.3.2 ATM层信元传递事件的定义 40
2.3.3 ATM层的网络性能参数 41
2.3.4 ATM层的网络性能指标和QoS分类 43
2.3.5 ATM业务分类及其和ATM层QoS分类的对应关系 46
2.4 IP网络性能参数、指标和QoS分类 49
2.4.1 IP网络性能的通用模型 49
2.4.2 IP网的网络性能参数 52
2.4.3 IP网的网络性能指标和QoS分类 55
2.4.4 IP网络性能指标分配 58
2.4.5 区分服务的服务分类和IP网络QoS分类的对应关系 60
2.5 ATM网络与IP网络QoS分类、网络性能的对应关系 60
2.5.1 ATM、IP网络QoS分类的对应关系中存在的“矛盾” 60
2.5.2 ATM网络的QoS分类对IP QoS的支持 61
第3章 分组网络的QoS体系结构框架 62
3.1 QoS构件模块和体系结构框架 62
3.2.1 接纳控制 64
3.2 控制平面机制 64
3.2.2 QoS路由 66
3.2.3 资源预留 66
3.3 数据平面机制 67
3.3.1 流量分类和分组标记 67
3.3.2 流量整形和流量管制 70
3.3.3 排队和调度 72
3.3.4 拥塞控制和拥塞避免 75
3.3.5 队列(缓存)管理 78
3.4 管理平面机制 82
3.4.1 服务等级协议 82
3.4.2 流量的测量 83
3.5 QoS信令 84
3.4.3 流量恢复 84
3.6 安全问题的考虑 86
3.6.1 数据平面的安全考虑 86
3.6.2 管理和控制平面的安全考虑 87
3.6.3 QoS信令的安全考虑 87
第4章 IP网络的QoS保证机制 88
4.1 IP QoS简介 88
4.1.1 传统IP分组传送服务与QoS控制技术的引入 88
4.1.2 IP QoS模型 90
4.2 集成服务模型 91
4.2.1 背景 91
4.2.2 RSVP协议机制 93
4.2.3 集成服务模型的特点 101
4.3.1 背景 102
4.3 区分服务模型 102
4.3.2 DiffServ网络结构 103
4.3.3 DiffServ服务类型定义 104
4.3.4 实现DiffServ的相关技术 106
4.4 集成服务模型与区分服务模型的互操作 108
4.5 引入MPLS对网络QoS保证能力的增强 111
4.5.1 概述 111
4.5.2 MPLS流量工程对QoS的改进 118
4.5.3 MPLS与区分服务模型的结合 124
第5章 其他类型网络的QoS保证机制 129
5.1 ATM网络的QoS保证机制 129
5.1.1 ATM网络的流量模型和QoS分层控制机制 129
5.1.2 ATM的网络资源管理 132
5.1.3 连接接纳控制 134
5.1.4 用户参数控制/网络参数控制 137
5.1.5 反馈式拥塞控制机制 138
5.2 基于以太网的CoS保证机制 140
5.3 子网带宽管理 141
5.4 RPR的QoS保证机制 143
5.4.1 RPR的流量分类 143
5.4.2 RPR的带宽预留机制 145
5.4.3 RPR的公平算法 145
第6章 QoS路由和相关的流量工程方法(一)——QoS路由方法 151
6.1 概述 151
6.1.1 流量工程模型 151
6.1.2 QoS路由和相关的流量工程方法 153
6.2 基于分组网络的呼叫选路方法 155
6.3 基于分组网络的连接选路方法 156
6.3.1 分等级固定路由 159
6.3.2 基于时间的路径选择 160
6.3.3 基于状态的路径选择 162
6.3.4 基于事件的路径选择 164
6.3.5 域间路由 164
6.3.6 小结 166
6.4 QoS路由方法中的源路由和分布式路由 168
6.4.1 源路由 168
6.4.2 分布式路由 169
6.5 QoS路由技术的扩展 170
6.5.1 QoS路由扩展技术的分类 170
6.4.3 源路由与分布式路由的比较分析 170
6.5.2 减少更新负载 171
6.5.3 减少路由计算 174
6.6 QoS路由度量参数的选择 174
6.6.1 度量值的选择原则 174
6.6.2 单混合度量参数路由算法 175
6.6.3 多度量参数路由算法 176
6.7 QoS路由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78
第7章 QoS路由和相关的流量工程方法(二)——资源管理 180
7.1 QoS资源管理方法概述 180
7.1.1 服务类型判别 180
7.1.2 基于策略的路由表的生成 181
7.1.3 QoS资源管理的实施步骤 182
7.2 动态带宽分配、保护和预留的原则 183
7.3 基于虚网络的带宽分配、保护和预留原则 185
7.3.1 基于VNET的带宽分配/预留——网状网 188
7.3.2 基于VNET的带宽分配/预留——稀疏网络 191
7.4 基于流的带宽分配、保护和预留原则 191
7.4.1 基于流的带宽分配/预留——网状网 192
7.4.2 基于流的带宽分配/预留——稀疏网络 193
7.5 分组级的流量控制 194
7.6 域间QoS资源管理 196
第8章 QoS路由和相关的流量工程方法(三)——容量管理和运营需求 199
8.1 容量管理方法 199
8.1.1 链路容量设计模型 199
8.1.2 最短路径选择模型 200
8.1.3 多时段网络设计模型 201
8.1.4 天到天负载变化的设计模型 207
8.1.5 不确定预测/保留容量设计模型 208
8.1.6 网状拓扑稀疏节点和动态传送设计模型 210
8.2 流量工程运营需求 211
8.2.1 流量管理 211
8.2.2 容量管理——预测 216
8.2.3 容量管理——日和周性能监视 219
8.2.4 容量管理——短期网络调整 220
8.2.5 在线和非在线流量工程方法的比较 221
第9章 IP网的QoS策略控制方法 222
9.1 QoS策略控制系统 222
9.1.1 概述 222
9.1.2 QoS策略控制系统的组成 224
9.1.3 目录服务器和策略服务器 225
9.2.1 目录使能网络 227
9.2 标准化组织的相关工作 227
9.2.2 分布式管理任务组 228
9.2.3 DMI与SNMP管理框架 228
9.2.4 Internet工程任务组 229
9.3 COPS协议 229
9.3.1 COPS协议的特点和基本工作原理 229
9.3.2 COPS协议报文的格式 231
9.3.3 通信、句柄的使用和同步行为 233
9.3.4 COPS协议的通用操作 234
9.4 目录服务和轻量级目录访问协议 235
9.4.1 目录服务的组成和LDAP访问协议 236
9.4.2 LDAP的特点与应用 238
10.1.1 移动IPv4 239
10.1 移动IP简介 239
第10章 移动分组网络的QoS保证技术 239
10.1.2 移动IP的路由优化 243
10.1.3 移动IPv6 243
10.2 移动IP QoS概述 245
10.2.1 移动环境对移动IP中QoS的影响 245
10.2.2 移动IP QoS解决方案的要求 245
10.2.3 移动IP中QoS解决方案概述 247
10.3 移动IP网络QoS框架结构 248
10.3.1 移动IP网络的QoS框架结构的要求 248
10.3.2 “两层、两级”QoS框架概述 249
10.3.3 “两级”QoS机制 251
10.3.4 端到端QoS保证 252
10.4 QoS信令和协商 253
10.4.1 RSVP对移动IP协议的支持 254
10.4.2 移动RSVP 256
10.4.3 基于移动IPv6移动管理信令的QoS信令 260
10.4.4 QoS协商过程 262
10.5 平滑切换中的缓存管理 266
10.5.1 缓存管理概述 267
10.5.2 协议扩展定义 270
10.5.3 移动节点的操作 271
10.5.4 路由器的操作 272
第11章 端到端QoS保证实现举例 276
11.1 例1:综合采用多类型QoS控制机制实现IP网络的端到端QoS 276
11.1.1 概述 276
11.1.2 局域网QoS保证的实现 278
11.1.3 WAN QoS保证的实现 282
11.1.4 LAN和WAN的互联 285
11.1.5 小结 286
11.2 例2:采用基于策略的集中控制方式实现承载业务端到端QoS 287
11.2.1 IP网络端到端的结构划分 287
11.2.2 基于以太网技术的IP网络接入部分的QoS保证的实现 287
11.2.3 IP网络骨干部分的QoS保证的实现 291
11.3 例3:下一代VoIP网络的端到端QoS保证 295
11.3.1 概述 295
11.3.2 下一代VoIP网络的体系结构和QoS需求 296
11.3.3 下一代VoIP网络的QoS解决方案 301
11.3.4 MSF定义的VoIP QoS解决方案架构 303
附录 缩略语 310
参考文献 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