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论 1
1.1 引言 1
1.2 华北地块和华南地块的拼合与郯庐断裂带的启动 3
1.3 郯庐左行走滑断裂系 6
1.4 郯庐断裂系自南而北分段递进生长迁移机制 10
1.5 郯庐断裂系深部结构特征 11
1.6 郯庐断裂带发育历史及构造应力场演化 12
1.7 关于动力来源问题 13
1.8 郯庐断裂带的形成演化及其对金矿富集的控制作用 14
2.1 调查研究简史 15
第二章 郯庐断裂带地质构造基本特征 15
2.2 区域构造背景 17
2.3 断裂带基本特征 21
2.4 与郯庐断裂走滑运动有关的构造 36
2.5 胶东南地块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40
第三章 郯庐断裂带遥感地质特征 60
3.1 遥感图像数据处理和线性构造解译 60
3.2 郯庐断裂带空间展布特征 61
3.3 郯庐断裂带两侧构造特征 63
3.4 郯庐断裂带的演化历史 69
3.5 几点认识 72
4.1 郯庐断裂带重磁场特征 74
第四章 郯庐断裂带地球物理特征 74
4.2 郯庐断裂带的深部地壳结构特征 80
4.3 对地质构造的探讨 93
4.4 郯庐断裂带地温场特征 96
第五章 郯庐断裂带两侧地块的构造转动变形 108
5.1 引言 108
5.2 地质背景和古地磁采样 109
5.3 测量与结果 111
5.4 郯庐断裂带的平移 115
5.5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东侧地块的逆时针转动 116
5.6 结论和推论 119
6.1 大别山造山带与苏鲁地块结构对比 120
第六章 郯庐断裂带两侧大别山与苏鲁造山带对比、演化与郯庐断裂启动—发展过程 120
6.2 大别造山带组成与时代 122
6.3 苏鲁造山带组成与时代 126
6.4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内浅变质岩组成、时代 130
6.5 UHP岩石折返机制——反向加楔模式 138
6.6 郯庐断裂带形成—发展与大别-苏鲁造山带演化 142
第七章 大别—苏鲁地区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可比性及其与郯庐断裂带的演化 145
7.1 引言 145
7.2 蓝片岩杂岩及其低温高压变质作用 145
7.3 片麻岩杂岩及其区域中低压变质作用 153
7.4 榴辉岩及其(超)高压变质作用 155
7.5 讨论与结论 160
第八章 苏鲁地区榴辉岩富铝单斜辉石中出溶石榴子石结构及其形成机制 162
8.1 引言 162
8.2 地质背景 162
8.3 岩相学和矿物化学 166
8.4 单斜辉石中石榴子石的出溶 168
8.5 富铝单斜辉石中出溶石榴子石现象的HRTEM观察 174
8.6 孟中榴辉岩p-t演化轨迹 180
8.7 结论与讨论 183
9.1 华北-扬子地块的拼合——作为转换断裂的郯庐断裂南段的形成 185
第九章 郯庐断裂带形成演化的年代学研究 185
9.2 西部陆内俯冲和东部推覆滑脱——郯庐断裂作用的剪刀差成因 200
9.3 郯庐断裂作用的定年 204
9.4 郯庐断裂的引张与火山活动 214
9.5 总结与讨论 215
第十章 张八岭地区韧—脆性递进变形特征及其与郯庐断裂发育的关系 218
10.1 概述 218
10.2 张八岭韧—脆性递进变形构造特征 219
10.3 张八岭韧—脆性递进构造的形成时代 225
10.4 张八岭韧—脆性递进构造的形成机制及与郯庐断裂演化关系的讨论 225
11.1 地质概况 227
第十一章 郯庐断裂带北段的地质特征及中生代演化 227
11.2 郯庐断裂带北段各分支基本构造格架及其地质特征 230
11.3 东北东部重点地区中生代应力场特征 238
11.4 郯庐断裂带北段中生代的演化 249
第十二章 郯庐断裂带沿线幔源包体的变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254
12.1 郯庐断裂北段幔源包体的主要特征 254
12.2 郯庐断裂南段幔源包体的变形特征 263
12.3 结论 267
第十三章 郯庐断裂带变形分析及构造应力场演化 269
13.1 郯庐断裂带韧性变形基本特征 269
13.2 构造应力场及其演化 290
13.3 郯庐断裂带演化阶段和演化模式 316
第十四章 郯庐断裂带构造演化的数值分析 322
14.1 理论模型——牛顿流体 322
14.2 数值分析中的优化计算方法 323
14.3 郯庐断裂带构造演化数值分析 324
第十五章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对金矿的控制 338
15.1 郯庐断裂带主要特征 338
15.2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对金矿的控制作用 339
后语 349
参考文献 352
英文摘要 363
图版说明及图版 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