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总序 1
第一章 儒家中和哲学概论 1
第一节 儒学“大本”与中华“至德”——论儒家中和哲学的地位 1
第二节 “三圣相传,允执厥中”——论儒家中和哲学的产生 22
第三节 中华第一生存智慧——论儒家中和哲学的本质和内涵 57
第四节 “吾儒自有中和在”——论儒家中和哲学的特点和形态 68
第二章 先秦儒家政伦中庸哲学 98
第一节 “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论孔子的中和哲学 99
第二节 “执中无权犹执一”——论孟子的中和哲学 121
第三节 “中和者,听之绳”——论荀子的中和哲学 132
第四节 “亨行时中”,“保合太和”——论《易传》的中和哲学 150
第五节 “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论《中庸》的中和哲学 168
第三章 汉唐阴阳中和哲学 193
第一节 “德莫大于和,道莫正于中”——论董仲舒的中和哲学 195
第二节 “动化天下,莫尚于中和”——论扬雄的中和哲学 212
第三节 “阴阳和则万物育”——论王充的中和哲学 224
第四节 “自然之分尽为和”——论王弼、郭象的中和论 232
第五节 “执其中者,其惟圣人乎!”——论王通的中和哲学 239
第六节 “本正生和探厥中”——论柳宗元、刘禹锡、韩愈、李翱的中和思想 245
第四章 宋明心性中和哲学(上) 260
第一节 “通其变,是之谓中焉”——胡、石、李、王、苏诸儒中和论 262
第二节 “中和之道,无所不周”——论司马光的中和哲学 271
第三节 “中也者,和也,天下之达道也”——论周敦颐的中和哲学 284
第四节 “太和所谓道”,“仇必和而解”——论张载的中和哲学 293
第五节 “天下之理,莫善于中”——论二程的中和哲学 302
第五章 宋明心性中和哲学(中) 337
第一节 “中和在我,天人无间”——论朱熹的中和哲学 337
第二节 “中也,内外合,体用备”——论陆九渊的中和哲学 378
第三节 “满宇宙皆中庸”——论杨简、袁甫的心学中和论 387
第四节 “道至于中庸而止”——论叶适的中和哲学 401
第六章 宋明心性中和哲学(下) 412
第一节 “先致中而后致和”——论陈献章的中和哲学 412
第二节 “随处体认天理,此我之中和汤也”——论湛若水的中和哲学 419
第三节 “中和一也”,“和上用功”——论王阳明的中和哲学 430
第四节 “理一故能致中和”——论罗钦顺的中和哲学 446
第五节 “慎独即是致中和”——论刘宗周的中和哲学 452
第六节 未发之中,“儒者第一难透底关”——论王夫之的中和哲学 466
第七节 “柳暗花明又一村”——从儒家中和哲学到实践中和哲学 485
后记 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