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智慧 现代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探》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冯国瑞著
  • 出 版 社: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60532899
  • 页数:51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在概述现代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课题的重大意义以及两者总体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分别就现代科学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论等方面的内容作了相当深入的探讨,对现代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1世纪辩证互动的发展趋势作了乐观的展望。

引论 1

第一章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综合研究现代科学的前沿问题 5

第一节 现代科学发展概况 5

一、科学技术的加速度发展 6

二、科学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出现了以综合为主的整体化趋势 9

三、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 11

四、智力放大和脑力劳动的部分解放 11

第二节 现代科学的发展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导 12

一、从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来看,现代科学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12

二、从思维方式来看,现代科学需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思维作指导 13

三、现代科学家们在科学实践中日益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现代科学的重要性 14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指导现代科学 18

一、从学科性质来看 18

二、从规律的层次来看 19

三、从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来看 20

第四节 正确处理哲学指导与科学发展的几个理论关系 20

一、怎样看待百家争鸣同现代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问题 20

二、如何看待所谓“工具论”的问题 21

三、怎样看待“取消论” 21

第五节 哲学指导是否会妨碍科学作出贡献 22

一、现代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是一种能动的过程 22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从现代科学中汲取营养而发展自己 23

三、现代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交互作用的互益过程 23

第六节 科学会终结吗? 23

一、从科学的对象来看 24

二、从科学的本质来看 24

三、从科学模式的演进来看 24

第七节 建立和发展哲学工作者与科学工作者的联盟 25

一、从历史根据来看 25

二、从理论根据来看 30

三、从现实的迫切需要来看 31

第二章 现代科学与唯物论 33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世界统一性的基本思想 33

一、恩格斯的基本思想 33

二、列宁对本问题的看法 34

三、毛泽东的基本观点 35

第二节 现代物理学、现代天文学的新成就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35

一、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35

二、现代天文学的成就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37

三、现代物理学、现代天文学的综合研究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39

第三节 交叉科学的新进展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39

一、系统科学所揭示的系统性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39

二、相似论等所揭示的相似性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44

三、信息科学等所揭示的中介性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45

四、交叉科学所揭示的规律的网络性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46

第四节 生命科学、脑科学的新成果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46

一、生命科学的新进展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47

二、脑科学的新成果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53

三、对上述科学考察的唯物论思考 56

第五节 哲学关于物质世界复杂性的若干思想 56

一、中国哲学中的复杂性思想 57

二、西方哲学中的复杂性思想 57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复杂性思想 59

第六节 交叉科学的新进展与物质世界的复杂性 64

一、分形理论 64

二、分叉理论 65

三、混沌理论 65

第七节 复杂性探索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68

一、复杂性探索的简要回顾 68

二、复杂性探索的现状扫描 69

三、圣菲研究所的主要工作 70

四、复杂性探索与系统科学 77

五、复杂性探索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77

第八节 规律的动态网络性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78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规律网络性的基本思想 78

二、现代科学关于规律的动态网络系统的新见解 80

三、规律的动态网络性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81

第九节 宇宙起源问题的唯物论探讨 81

一、现代天文学证明宇宙起源于物质 82

二、非奇点理论更加证明宇宙起源于物质 83

三、宇宙起源的混沌状态只是物质演化的潜在状态 84

四、天文学的宇宙与哲学的宇宙 85

第十节 对物质定义的辨析 88

一、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定义 88

二、物质具体形态的发展能够否定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吗 89

三、信息的发现需要改变哲学的物质定义吗 91

第十一节 是物质本体论还是实践本体论 93

一、物质本体论的基本思想 93

二、实践本体论的主要观点 99

三、对实践本体论的简要评析 100

四、坚持物质本体论的当代意义 102

第十二节 量子力学与物质的客观性 103

一、所谓量子力学对唯物主义的“证伪” 103

二、对上述观点的评析 105

三、几点理论启示 108

第十三节 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中的唯物论探索 110

一、如何评析基因决定论 110

二、怎样看待智能问题上的精神决定论 112

三、虚拟现实可以改变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吗? 113

第三章 现代科学与唯物辩证法(上) 115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是一种根本的、科学的方法论 115

一、客观根源性 115

二、思维辩证性 117

三、网络层次性 122

第二节 现代科学对普遍联系学说的理论贡献 122

一、客观世界普遍联系的网络格局 123

二、客观世界普遍联系的内在机制 124

第三节 现代科学与对立统一规律 125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思想 125

二、现代科学对对立统一规律学说的丰富和深化 126

第四节 现代科学与质量互变规律 132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质量互变规律的主要观点 132

二、现代科学对质量互变规律理论的丰富和深化 132

第五节 现代科学与否定之否定规律 138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观点 138

二、现代科学对否定之否定规律学说的证实、丰富和深化 139

第六节 现代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唯物辩证法 144

一、什么是方法 144

二、什么是方法论 145

三、现代科学的一般认识方法 147

四、方法和方法论的动态网络系统 147

第七节 系统方法与唯物辩证法 148

一、什么是系统方法 148

二、系统方法的基本要求 148

三、系统方法的方法论意义 150

第八节 信息方法及其方法论意义 151

一、什么是信息方法 151

二、信息方法的基本原则 154

三、信息方法的方法论意义 154

第九节 反馈方法与唯物辩证法 156

一、什么是反馈方法 156

二、反馈的类型及其作用 157

三、反馈方法对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贡献 160

第十节 功能模拟方法及其方法论意义 162

一、什么是功能模拟方法 162

二、功能模拟方法的优越性 163

三、功能模拟方法的主要内容 163

四、功能模拟方法的方法论意义 168

第十一节 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与唯物辩证法 170

一、什么是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 170

二、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提出的根据 172

三、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主要特点 176

四、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与深化 186

第四章 现代科学与唯物辩证法(下) 188

第一节 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与唯物辩证法 188

一、什么是思维方式 188

二、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主要内容 189

三、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是最高层次的思维方式 190

四、思维方式是一种开放的、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 190

第二节 系统性思维方式的内容与意义 192

一、什么是系统性思维方式 192

二、思维主体的系统辩证性 192

三、系统性思维方式的重大意义 196

第三节 交叉型思维方式与唯物辩证法 198

一、什么是交叉型思维方式 198

二、提出交叉型思维方式的根据 198

三、交叉型思维方式的主要内容 200

四、交叉型思维方式的方法论意义 201

第四节 动态性思维方式及其对思维辩证法理论的深化 202

一、什么是动态性思维方式 202

二、动态性思维方式的主要内容 203

三、动态性思维方式的方法论意义 204

第五节 网络化思维方式及其方法论意义 205

一、什么是网络化思维方式 205

二、网络化思维方式的主要内容 206

三、网络化思维方式的方法论意义 207

第六节 创造性思维方式的理论探讨 209

一、何谓创造性思维 209

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和机制 214

三、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论意义 222

第七节 最优化思维方式及其重要意义 224

一、最优化思维方式及其客观根据 224

二、最优化思维方式的主要内容 225

三、最优化思维方式的重要意义 226

第八节 模糊思维方式及其方法论意义 227

一、模糊思维方式及其客观根据 227

二、模糊思维方式的主要内容 232

三、模糊思维方式的方法论意义 236

第九节 现代科学能够取代唯物辩证法吗? 238

一、“取代论”者的基本观点 238

二、笔者的看法 239

第十节 究竟什么是宇宙最根本的规律? 240

一、《系统辩证论》的基本观念 240

二、笔者的见解 240

第十一节 现代科学与唯物辩证法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 243

一、所谓符合历史和逻辑说 244

二、笔者的看法 244

第五章 现代科学与认识论(上) 247

第一节 认识论问题更加突出 247

一、哲学发展的逻辑必然 247

二、现代科学的内在要求 248

三、认识主体研究的突出地位 250

四、当代社会实践复杂规律研究的迫切需要 252

第二节 现代科学与实践过程 253

一、实践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的网络系统 253

二、有助于确定实践过程的最佳始点 253

三、实践过程怎样优化运行 256

第三节 深化了对认识对象的了解 260

一、客观世界不断地、加速地成为认识对象 260

二、认识对象是一种不断拓展的动态系统 263

三、创造新的实践对象(认识对象) 267

第四节 现代科学与认识主体 268

一、什么是认识主体 268

二、认识主体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 269

三、认识主体在认识过程的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273

四、全面提高认识主体的综合素质 274

第五节 现代科学技术与认识中介系统 274

一、什么叫认识中介系统 274

二、在五个“M”的统一中,应当突出软件系统的作用 275

三、在三个“R”、“I”、“C”、“A”的结合中,更要重视和发挥信息的作用 275

四、现代科学技术也为国防现代化的社会实践提供了新的认识手段和认识工具 277

五、多媒体与信息高速公路等信息网络技术为认识活动提供了崭新的中介系统 278

六、科学技术发展拟人律的揭示,表明了认识中介系统的新的发展方向 280

第六节 现代科学技术与感性认识过程 281

一、拓宽、深化了感性认识的来源 281

二、更深刻地揭示了感性认识形成的内在机制 282

三、更直接、更迅速地体现了感性认识的实时性和动态性 284

四、提供了感性认识定量化的现实可能性 285

第七节 现代科学技术与理性认识过程 285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一个多级递进、辩证发展的过程 286

二、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也是一个多级发展、辩证前进的动态过程 290

三、理性认识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295

第八节 现代科学技术与认识发展规律 297

一、认识发展分过程的规律 297

二、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298

三、关于必然与自由关系问题 303

第九节 现代科学技术与认识目的 308

一、人们的认识目的从何而来 308

二、广义的系统的目的性与科学史、哲学史上的目的论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310

三、主观目的可以反作用于客观世界,以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要求 310

第十节 现代科学技术与实践检验 314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检验的基本思想 314

二、现代科学技术在实践检验标准问题上的重要贡献 317

三、对现代科学技术检验方法的哲学思考 320

第六章 现代科学技术与认识论(下) 322

第一节 认识论究竟研究什么 322

一、认识论是否只是对认识的认识 322

二、能否认为认识论正消解于实证科学之中 326

三、认识论将会获得空前广阔、深入的发展 327

第二节 主体在认识论中的地位 328

一、认识主体是否决定客观世界 328

二、量子力学是否表明认识主体决定客观世界 329

三、生理-心理因素在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中能否起决定作用 330

第三节 关于认识过程的探讨 330

一、关于认识过程中认识阶段的划分 330

二、理性认识是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还是一个层次的静态结构 334

三、如何评价实现认识飞跃的“十六字诀”的认识方法 335

第四节 认识与价值问题 338

一、问题的提起 338

二、价值与价值论 339

三、价值问题是伦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342

四、伦理学与认识论具有内在的联系 343

第五节 关于人工智能的认识论思考 351

一、计算机发展历程概述 351

二、人工智能的出现具有历史必然性 352

三、人工智能对认识论的研究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355

四、人工智能只是人类智能的补充,而不能取代和统治人类智能 357

五、关键问题是使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协调互补、整体优化 363

第七章 现代科学技术与历史唯物论 365

第一节 现代科学技术与历史发展过程 365

一、关于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社会革命的种种见解 365

二、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社会革命的相互关系 373

三、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了历史发展过程 375

第二节 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基本矛盾 376

一、现代科学技术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376

二、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利用,同时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 380

三、科学技术在战争中的应用,也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发展 382

第三节 现代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中的突出作用 383

一、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上更能促进科学技术的顺利发展 384

二、现代科学技术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强大杠杆 386

三、现代科学技术是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系统工程的重要条件 388

四、现代科学技术能够拓宽、加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领域 390

五、现代科学技术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 391

第四节 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393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393

二、科教兴国战略的决策依据 393

三、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内容 396

四、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 407

五、坚持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408

第五节 评“信息时代” 415

一、关于时代的种种说法 415

二、科学上所说的时代与马克思主义所说的时代究竟是什么关系 416

三、我们现今处于一种什么时代 418

四、研究时代问题的启示 419

第六节 析“信息社会”论与“趋同论” 420

一、评“信息社会”论 420

二、析“趋同论” 428

第七节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430

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431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决不能证明资本主义可以永世长存 434

三、苏联解体、东欧巨变是否表明了社会主义的彻底失败 436

第八节 “三个代表”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39

一、“三个代表”的基本内涵与伟大意义 439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446

三、“三个代表”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辩证关系 450

第八章 新世纪科学与哲学发展的前景展望 452

第一节 科学发展的新趋势 452

一、四“理”联系与综合 452

二、四“和”的交叉与协调 457

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更加显示出突出的重要作用 463

第二节 哲学发展的新飞跃 465

一、飞跃的途径 465

二、飞跃的内容 468

三、飞跃的方法 484

四、飞跃的保证 485

第三节 科学与哲学辩证互动的新综合 485

一、崇尚哲理性 485

二、注重整体性 487

三、强调主体性 490

四、发扬创造性 491

参考文献 495

后记 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