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学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2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伯雄著(南开历史学院)
  • 出 版 社: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32842037
  • 页数:793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部《春秋》学的通史。全书对《春秋》学的形成、发展、分化以及各个时期主要的《春秋》学者、著作,都做了深入的研究。作者把《春秋》和三传结合起作整体考察,探索两千年来《春秋》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探索不同历史时期统治阶级对《春秋》经义的利用,使围绕《春秋》及三传而产生的这一学术门类有了一个清晰的面貌,从而为大型经学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目录 1

第一章 先秦《春秋》学的形成与分化 1

第一节 《春秋》的性质 1

第二节 孔子与《春秋》的关系 5

第三节 《春秋》学的形成 8

第四节 《左传》与《春秋》左氏学 12

一、《左传》的作者与时代 12

二、《左传》的编撰过程 19

三、左氏处理史料的方式 25

四、《左传》的传经方法 28

五、《春秋》学中的一个家派 34

一、从“口说”到“著于竹帛” 36

第五节 《公羊传》的出现与《春秋》公羊学 36

二、《春秋》的公羊之义 40

第六节 《谷梁传》与《春秋》谷梁学 54

一、《谷梁》与《公羊》的先后次序 54

二、《谷梁》所发挥经义的特点 58

三、《谷梁传》的“日月时例” 63

第七节 《春秋》三传之同源异流 69

第八节 孟、荀《春秋》学之比较 78

一、孟子论《春秋》之作意 78

二、荀子的《春秋》观及荀子与三传的关系 83

第二章 两汉《春秋》学(上) 91

第一节 《春秋》学成为显学 91

第二节 汉代《春秋》经传的社会政治功能 99

一、以《春秋》说灾异 102

二、以《春秋》之义为政治原则 110

三、以《春秋》议礼 116

四、以《春秋》决狱 120

第三节 一代《公羊》大师——董仲舒 127

一、董仲舒其人及其著作 127

二、董仲舒有关《春秋》的新理论 130

三、董仲舒的《春秋》大义及其阐扬大义的方法 137

四、董仲舒对《春秋》学的神学化改造 143

五、有关《春秋》书法的董氏义例 149

第四节 司马迁的《春秋》观 153

第五节 西汉《春秋》学的传授 162

一、《春秋》公羊学的传授 162

二、《春秋》谷梁学的授受源流 168

三、《左传》在西汉的传授 171

第三章 两汉《春秋》学(下) 175

第一节 经今古文学的分立与斗争 175

一、今古文学的分化 175

二、统一经义的努力——白虎观会议 180

三、东汉今古文势力的消长 185

四、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之比较 199

第二节 《春秋》研究的畸变——春秋纬 202

一、谶纬盛行于东汉 202

二、春秋纬的内容与分类 206

第三节 “订其真伪,辨其实虚”的王充 211

第四节 何休《公羊解诂》中的《春秋》义法 219

第五节 宗主《左传》、兼采《公》《谷》的郑玄 230

一、贾逵对《春秋》经义的阐发 240

第六节 《春秋》《左传》的贾注与服注 240

二、服虔的《春秋左氏传解谊》 244

第七节 东汉的《春秋》学者及其学术之传承 249

一、《春秋》学者及其授受源流 249

二、师法与家法 260

三、东汉学者崇尚兼综的风气 263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春秋》学 265

第一节 魏晋经学地位的衰落 265

第二节 魏晋的《春秋》学者与《春秋》经义 269

一、向郑学挑战的王肃 269

二、《魏略》中所见之《春秋》学者 272

三、晋世的《春秋》学者 275

四、晋人口中的《春秋》经义 277

第三节 杜预与《春秋经传集解》 279

一、杜预的生平与著作 279

二、“经承旧史,史承赴告”的思想 282

三、杜预关于“例”的理论 286

四、《集解》“强经以就传”的倾向 292

五、杜注与服注的势力消长 295

第四节 范宁与《春秋谷梁传集解》 300

一、范宁对三传的批评 300

二、范氏《集解》的注释特点及其思想倾向 305

三、范注对《公》、《左》的吸取 310

第五节 南学与北学的分立 312

一、南朝经学概况 312

二、北魏鲜卑统治者的崇儒 313

三、南北学风的差异 316

四、北朝的《春秋》学者 318

五、南朝的《春秋》学者 323

第六节 义疏的出现 326

第七节 徐彦与他的《公羊传疏》 331

一、徐彦应是一位北朝的学者 331

二、徐彦对《春秋》公羊学的基本认识 335

三、徐彦疏的内容及疏释范围 337

四、徐彦疏与《公羊》旧疏之关系 343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春秋》学 346

第一节 唐初《春秋左传正义》的修撰与颁行 346

一、经学上的北并于南 346

二、孔颖达与《五经正义》 348

三、《左传正义》定杜注于一尊 351

第二节 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355

一、注音兼释义的《经典释文》 356

二、《春秋》三传的传授系统 358

三、对《春秋》三传的注音与释义 359

第三节 九经取士与唐人的《春秋》观 366

一、唐代《春秋》学的颓势 366

二、唐人的《春秋》观 370

第四节 刘知几的“疑经”、“申左” 374

一、对所谓《春秋》书法的质疑 376

二、扬《左传》而抑《公》《谷》 381

第五节 开“舍传求经”之风的啖、赵、陆三家 384

一、啖、赵、陆其人及其著作 384

二、啖、赵对《春秋》的基本认识 390

三、啖、赵关于《左传》作者及成书过程的意见 394

第六节 杨士勋的《谷梁传疏》与唐代谷梁学 398

一、杨士勋与《谷梁传疏》 399

二、刘蕡对策中的《谷梁》传义 403

第七节 隋唐的《春秋》学者及其著作举要 407

一、续《春秋》作《元经》的王通 407

二、唐初的几位《春秋》学者 411

三、殷侑注《公羊春秋》 412

四、卢仝的《春秋摘微》 414

五、刘轲与《三传指要》 414

六、陈岳的《春秋折衷论》 415

第六章 宋元明《春秋》学(上) 419

第一节 北宋前期《春秋》学之大势 419

一、作为理学先驱的胡瑗 424

第二节 胡瑗与孙复 424

二、孙复与《春秋尊王发微》 427

第三节 庆历新学与刘敞的《春秋权衡》 435

一、刘敞与他的《春秋》学著作 435

二、刘氏对《左传》“五十凡”的批判 439

三、论《春秋》之褒贬与鲁史旧文 444

四、剔除怪论妄说以改造《公》《谷》 449

五、刘氏《春秋》学的标新与立异 453

第四节 王安石与“断烂朝报”之说 460

第五节 二程对《春秋》学的影响 468

一、二程的《春秋》观 469

二、二程对传统《春秋》学之批判 474

三、程颐的《春秋传》 479

一、朱熹的《春秋》观 484

第一节 朱熹的怀疑与困惑 484

第七章 宋元明《春秋》学(下) 484

二、朱熹对三传的批评 488

三、朱熹对程、胡《春秋》传的批判 491

第二节 胡安国及其《春秋传》 496

一、胡安国及其学术渊源 497

二、胡氏《春秋传》之成书 500

三、胡安国对《春秋》的基本认识 502

四、胡氏《春秋传》之要旨 503

五、胡氏《春秋传》的时代特征 506

六、“以夏时冠周月” 513

七、后儒对胡氏《春秋传》的评论 520

第三节 两宋其他重要的《春秋》学者 523

一、王皙 523

二、孙觉 525

三、苏辙 528

四、崔子方 531

五、萧楚 535

六、叶梦得 537

七、高闶 542

八、陈傅良 544

九、吕祖谦 547

十、张洽 553

十一、黄仲炎 555

十二、赵鹏飞 557

十三、吕大圭 559

第四节 《春秋》经传的专门化研究 563

一、元代经学地位的下降 568

第五节 元明《春秋》学的衰落 568

二、继承朱学统绪的吴澄 571

三、程端学的《春秋》三书 575

四、黄泽与赵汸的“复古” 580

五、明初的《春秋大全》及其影响 589

第八章 清代《春秋》学(上) 593

第一节 康、雍、乾时期的《春秋》官学 593

第二节 清前期之变臆解为征实 598

一、清初学风的变化 598

二、顾炎武以实证的方法治《春秋》 600

三、顾炎武的《左传杜解补正》 606

四、偏于征实的《春秋》学者 610

第三节 毛奇龄的《春秋》学 624

一、毛氏论经传关系——简书与策书 625

二、毛氏对《左传》之推重 627

三、对传统“义例”说的批判 628

四、以“礼”说《春秋》 629

五、毛氏对胡安国传的批判 630

六、毛氏对经文之考证 632

第四节 顾栋高与他的《春秋大事表》 634

一、顾栋高的《春秋》观 635

二、《春秋大事表》 638

第五节 汉学勃兴与实证《春秋》学的发展 644

一、清代汉学的流派及其特征 645

二、惠氏《春秋》学 649

三、皖派学者对《春秋》经传所做的工作 653

第一节 公羊学在清代的复兴 687

第九章 清代《春秋》学(下) 687

一、清代公羊学的初祖——庄存与 688

二、孔广森与他的《公羊通义》 697

第二节 常州学派的中坚——刘逢禄 702

一、刘逢禄的学术渊源 703

二、刘逢禄的《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 707

三、刘逢禄对《左传》的考证与批判 711

第三节 龚自珍与魏源 719

一、道、咸以降的龚魏新学 720

二、开发公羊学的经世功能 722

三、对董子《春秋繁露》之表章 726

第四节 晚清经生派之《春秋》学研究 729

一、陈立及其《公羊义疏》 729

二、皮锡瑞与他的《春秋通论》 732

第五节 从廖平到康有为 740

一、廖平的经学六变 740

二、廖平的谷梁学与公羊学研究 743

三、廖平对《左传》的看法 748

四、康有为改良主义的《春秋》观 753

五、《春秋》学成了康有为变法的理论基础 757

六、康有为对《左传》的排斥与否定 762

第六节 晚清《春秋》古文学者——章太炎与刘师培 767

一、利用《春秋》鼓吹革命 768

二、国粹派的《左传》研究 770

三、刘师培对改良派公羊学说的批判 780

后记 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