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淡水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1
二、淡水生物学的产生与发展 1
三、我国淡水生物研究概况 1
目录 1
四、水体及其分区 2
五、水生生物的生态分类 3
第一章 藻类概述 5
第一节 形态构造 5
第一篇 浮游植物 5
第一部分 浮游生物 5
第二节 繁殖 8
第三节 分类 9
第二章 蓝藻门 10
第一节 概述 10
第二节 分类 12
第三节 分布及意义 18
第二节 分类 19
第三章 隐藻门 19
第一节 概述 19
第三节 分布及意义 20
第四章 甲藻门 21
第一节 概述 21
第二节 分类 22
第三节 分布及意义 24
第五章 金藻门 25
第一节 概述 25
第二节 分类 25
第三节 分布及意义 27
第六章 黄藻门 28
第一节 概述 28
第二节 分类 28
第三节 分布及意义 29
第七章 硅藻门 30
第一节 概述 30
第二节 分类 31
第三节 分布及意义 37
第八章 裸藻门 38
第一节 概述 38
第二节 分类 38
第三节 分布及意义 41
第九章 绿藻门 42
第一节 概述 42
第二节 分类 43
第三节 分布及意义 59
第二篇 浮游动物 61
第一章 浮游动物概述 61
一、定义 61
二、浮游动物的组成 61
三、淡水浮游动物的特点 61
四、分布和与渔业的关系 62
第二章 浮游动物类群 64
第一节 原生动物 64
第二节 轮虫动物 72
第三节 枝角类 86
第四节 桡足类 100
第二部分 底栖动物 107
第一章 淡水贝类 107
一、双壳类 107
二、腹足类 112
第二章 水生昆虫 118
一、鞘翅目 121
二、半翅目 123
三、蜻蜓目 125
四、蜉蝣目 126
五、毛翅目 127
六、双翅目 128
第三章 底栖甲壳动物及其它甲壳动物 131
一、虾类 131
二、蟹类 133
三、钩虾 134
五、蚌壳虫 135
四、栉虾 135
六、丰年虫 136
七、鲎虫 137
八、介形虫 137
第四章 寡毛类 139
一、颢体虫科 140
二、仙女虫科 140
三、颤蚓科 141
第一节 形态构造 143
第一章 轮藻门 143
第三部分 大型水生植物 143
第二节 分类 144
第二章 水生维管束植物 145
第一节 生态类型 145
第二节 营养器官的特点及对水环境的适应 145
第三节 繁殖 151
第四节 分类 153
二、生物圈和水圈 165
一、生态学和生物学 165
第四部分 淡水生态学 165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65
三、种群、群落和生态系 166
四、环境和环境因素 166
五、生态位 167
第二章 理化因子的生态作用 169
第一节 温度的生态作用 169
第二节 光的生态作用 174
第三节 溶解盐类的生态作用 180
第四节 溶解气体的生态作用 187
第五节 氢离子浓度的生态作用 194
第六节 其它非生物因子的生态作用 195
第三章 生物因子的生态作用 198
第一节 水生生物的食物关系 198
第二节 水生生物间的其它关系 212
第一节 种群结构 214
第四章 水生生物的种群 214
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变动 215
第五章 水生生物的群落 222
第一节 水生生物群落的结构 222
第二节 淡水生物群落的划分及其适应 224
第六章 水生生态系统 226
第一节 水生生态系统的特点 226
第二节 水生态系中物质和能量的传递 226
第三节 水生态系的变化 228
第七章 水体生产力 236
第一节 初级生产力 236
第二节 次级生产力 237
第三节 鱼产力 237
第八章 渔业生态学应用实例 242
第一节 池塘轮虫的增殖、利用和鱼苗饲养的生态学管理 242
第二节 养鱼水质的生物等级和看水的生物学分析 250
第三节 一种半咸水害藻——小三毛金藻的生物学和防治途径 257
第四节 鱼类越冬池的生态学管理 261
Ⅰ 浮游植物实验 265
第五部分 实验指导 265
实验一 蓝藻门的常见种类及其细胞结构 266
实验二 隐藻门、甲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的常见种类及其细胞结构 267
实验三 裸藻门、绿藻门(团藻目、四孢藻目)的常见种类及其细胞结构 268
实验四 绿藻门(除团藻目)的常见种类及其细胞结构 270
实验五 硅藻门的常见种类及其细胞结构 272
实验六 浮游植物定量 274
实验一 原生动物的形态与分类 277
Ⅱ 浮游动物实验 277
实验二 轮虫的形态与分类 280
实验三 枝角类的形态与分类 286
实验四 桡足类的形态与分类 289
实验五 浮游动物定量 290
Ⅲ 底栖动物实验 292
实验一 软体动物的形态与分类 292
实验二 水生昆虫、底栖甲壳动物和水栖寡毛类的形态与分类 293
Ⅳ 大型水生植物实验 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