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学科性质与属性 1
第一节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产物 1
一、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 1
二、中医学的社会科学属性 2
三、中医学与哲学的互动关系 3
四、中医学: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3
五、中医学:中国的生命科学 4
第二节 学与术交融的知识体系 4
一、医道:探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奥秘——基础学科的特征 5
二、医术:防治疾病,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应用学科的特征 6
三、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水乳交融——中医学的特点 7
四、医本道家:医儒相通——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 8
五、饮食起居皆关乎康疾寿夭——中医学,一种生活方式 9
第三节 知识、技艺和仁术的融合体 11
一、医者:司人性命,仁人之术也 11
二、医者:意也,艺也——祛除疾病,增添快乐的技艺 12
三、医疗:一种社会建制 13
四、中医学:一个庞杂的综合体 13
第二章 历史纵观 15
第一节 上古时代:起源和孕育 15
一、源于本能 15
二、走出巫医丛林 15
第二节 春秋战国至秦汉:奠基与成形 17
一、学术繁荣,理性医学雏形初具 17
二、东汉:临证医学范式确立 18
第三节 中世纪:中医学的稳定发展 19
一、晋、唐:学科分化、临床发展 19
二、宋、元:学派涌现、理论突破 20
三、沦为神学婢女的西方医学 22
第四节 明清以降:中西医学的不同发展 22
一、明、清:中医学的综合和集大成 22
二、近代:夹缝中的中医药学 24
三、生物医学焕发活力 24
第五节 孕育突破的新态势 24
第三章 古代哲学基础 27
第一节 元气论 27
一、元气论的形成与发展 27
二、元气论的基本内容 29
三、元气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举例 32
四、关于精气神学说 34
第二节 阴阳学说 36
一、阴阳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36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37
三、学习阴阳学说的注意点 38
四、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40
五、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举例 45
第三节 五行学说 49
一、五行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49
二、五行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50
三、事物的五行归类和推衍 51
四、五行的生克和乘侮 52
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举例 55
第四节 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相互关系 60
第四章 学科结构与特点 62
第一节 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62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 62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64
第二节 环境——形神医学模式 71
一、模式的基本精神 72
二、模式在中医学中的体现 72
三、模式的现实意义 74
第三节 高等中医教育的现代课程设置 76
第五章 方法和方法论概述 82
第一节 中医学方法管窥 82
一、中医学方法的研究层次 82
二、中医学方法的分类 83
第二节 中医学的哲学方法 83
一、整体方法 83
二、系统方法 84
三、辩证方法 84
第三节 中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85
一、援物比类 85
二、司外揣内 86
三、内景返观 88
四、心法和顿悟 89
五、试探和反证 90
第四节 整理研究中医学的方法 93
一、文献学方法 93
二、临床研究 93
三、群体调研 94
四、实验研究 95
五、多学科开发 95
第五节 中医学与循证医学 96
一、循证医学概述 96
二、以患者为中心的方法学特征 97
三、对中医药发展的影响 98
第六章 一些基本观点 100
第一节 中医学的天人观 100
一、中医学对自然的认识 100
二、中医学对天人关系的认识 101
第二节 中医学的生命观 102
一、生命肇基于两精相搏 103
二、生命之持续有赖于自我生克胜复 103
三、生命是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过程 103
四、生命活动与先、后天的关系 103
五、生命活动中的形神观 104
第三节 中医学的疾病观 105
一、中医学的疾病观 105
二、中医学的发病观 106
第四节 中医学的养生观和治疗观 107
一、中医学的养生观 107
二、中医学的治疗观 109
第七章 医学的现状和中医学的发展 111
第一节 当今医学的成就与社会的新需求 111
一、20世纪医学的成就 111
二、21世纪世界的新需求 112
三、生物学的境遇与科学哲学的反思 113
第二节 现代社会的健康难题 113
一、现代瘟疫 114
二、遗传性疾病居高不下 114
三、现代社会病 115
四、其他的健康问题 115
第三节 现代中医学面面观 116
一、中医学的潜在优势 116
二、中医学的危机与不足 119
第四节 拓展中医生存新空间 120
一、现时代——医学生存的新的时空背景 120
二、注重状态调整的中医学 121
三、干预病前状态:医学的新需求 122
四、治病,调整状态:现代医学之两翼 122
五、未雨绸缪,拓展学术生存新空间 123
第八章 学习中医学的艺术 124
第一节 中医大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 124
一、中医专业学习与高中学习的异同 124
二、中医专业学习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127
三、学习思维类型与专业学习 128
第二节 学习过程的动机因素 129
一、什么是学习动机 129
二、中医大学生学习动机分类 130
三、中医大学生学习动机变化的趋势 131
四、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途径 132
第三节 掌握科学的学习原则和方法 133
一、学习的一般原则 134
二、学习的基本方法 135
第四节 学习中医的技巧 138
一、预习和听课的技巧 138
二、复习和准备考试的技巧 139
三、记笔记的技巧 141
四、增强记忆的技巧 143
五、临床见(实)习和科研实践 144
六、论文写作的技巧 145
附录一 中医学学习的参考书目 147
附录二 古今中外医德规范选介 152
一、中医学的传统医德规范 152
二、中国古代医德文献选介 152
三、我国当代的医德规范 153
四、世界医德规范选介 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