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断裂与损伤》PDF下载

  • 购买积分: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沈新普,鲍文博,沈国晓著
  • 出 版 社: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02436685
  • 页数:11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介绍了混凝土剪切梁模型的数学描述及基本特性、再加载特性、标量损伤与塑性耦合、张量损伤与塑性耦合模型等。

目录 1

1 塑性梯度依赖模型研究文献综述 1

参考文献 5

2 剪切梁模型的数学描述及基本特性 8

2.1 引言 8

2.2 问题的描述及剪切梁模型 8

2.3 刚塑性损伤界面层模型下界面裂纹的解析解 13

2.3.1 刚塑性损伤界面层模型 13

2.3.2 裂纹稳定扩展时界面层上剪应力及位移的解析解 14

参考文献 18

2.4 结束语 18

3 剪切梁模型的失稳行为研究 20

3.1 引言 20

3.2 刚塑性本构模型下层间裂纹萌生阶段的解 20

3.3 尾区的解 21

3.3.1 刚塑性本构模型结构失稳模式分析 21

3.3.2 失稳过程中平衡路径上的解 22

3.3.3 失稳过程中的能量释放讨论 28

3.4 结束语 29

参考文献 30

4.2 问题的描述及剪切梁模型 31

4.1 引言 31

4 用剪切梁模型求解循环载荷下层间界面反平面剪切破坏的解析解 31

4.3 卸载过程的剪应力及位移解 35

4.3.1 反向摩擦滑动区[0,s31]内的剪力及位移解 37

4.3.2 卸载二次损伤区[s31,s32]内的剪应力及位移解 37

4.3.3 卸载二次损伤区边界点s31的确定方法 39

4.3.4 卸载过程中加载端x=0处的位移载荷关系 39

4.4 再加载过程分析 40

4.4.1 再加载摩擦滑动区的解:[0,s51] 41

4.4.2 再加载三次损伤区剪应力及位移解:[s51,s52] 41

4.4.3 卸载二次损伤区边界s31的确定方法 43

4.4.4 加载端处的载荷位移关系曲线 44

4.5 关于综合响应的分析 45

4.6 结束语 47

参考文献 48

5 混凝土准脆性断裂的节理界面力学模型 49

5.1 引言 49

5.2 模型的数学描述 49

5.2.1 节理变量的分段线性弹性软化塑性本构模型 50

5.2.2 节理材料分段线性塑性模型的增量形式 56

5.3 模型的数值实验 56

5.4 结束语 58

参考文献 59

6.1 引言 60

6 混凝土的损伤塑性理论:标量损伤与塑性耦合 60

6.2 模型的理论描述 61

6.2.1 基于塑性的Saanouni损伤塑性耦合本构模型基本关系 61

6.2.2 损伤塑性耦合的损伤演化及塑性增量应力应变关系 61

6.2.3 有限增量△ε?对应的应力增量计算 63

6.3 局部水平上的本构特性数值验证 65

6.3.1 外部平衡迭代 65

6.3.2 数值算例 67

6.4 结束语 69

参考文献 69

7.1 引言 71

7 岩土材料弹塑性正交异性损伤耦合本构理论 71

7.2 模型的一般热力学描述 72

7.2.1 连续介质的热力学 72

7.2.2 塑性流动准则及损伤准则 74

7.2.3 关于损伤应变与扩容计算的讨论 75

7.3 塑性损伤耦合描述 75

7.3.1 正交异性张量损伤模型 75

7.3.2 Mohr-Coulomb准则的均匀化 76

7.4 结束语 78

参考文献 79

8.2.1 面积加权平均的非局部模型 81

8.2 已有相关模型简要介绍 81

8.1 引言 81

8 梯度增强的弹塑性损伤非局部本构模型理论研究 81

8.2.2 梯度增强的非局部本构模型 83

8.2.3 讨论 88

8.3 梯度增强的损伤塑性耦合本构关系 88

8.3.1 梯度增强损伤塑性的连续介质热力学 88

8.3.2 梯度增强的损伤模型 89

8.4 弹塑性损伤耦合本构模型的具体形式 92

8.4.1 损伤材料有效应力/应变关系 92

8.4.2 内变量演化律及加载条件 93

参考文献 94

8.5 结束语 94

9 梯度增强的弹塑性损伤非局部本构模型数值计算研究 97

9.1 引言 97

9.2 用移动最小二乘法近似求解Laplacian值的原理与格式 97

9.2.1 移动最小二乘法的数学原理 97

9.2.2 矢量a的计算 99

9.2.3 二维问题的基矢量p 100

9.2.4 三维问题的多项式基矢量p 101

9.3 数值应用 102

9.3.1 双面预制缺口平面应变试件的拉伸试验 102

9.3.2 金属板条的塑性损伤数值模拟 107

9.4 结束语 110

参考文献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