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绪论 1
一、现代散文的内涵 1
二、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土壤 4
三、不容忽视的外来影响 8
四、鲜明强烈的审美特征 13
五、紧扣时代步履的发展轨迹 21
一、文学革命的酝酿与《新青年》 29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初潮与散文的萌动 29
第二章 文学革命初期的启蒙散文(1915—1919) 29
二、文学革命的内容 35
三、白话散文的萌动 40
第二节 白话散文理论的初创 43
一、胡适与陈独秀散文观比较 43
二、刘半农的“文学散文”观 47
三、傅斯年的“白话散文”观 47
第三节 “随感录”的创作 51
一、“随感录”的兴起 51
二、“随感录”的作家群 54
三、“随感录”的思想与艺术 62
第四节 “诗的散文”的诞生 65
一、“诗的散文”及其译介 65
二、“诗的散文”的创作 69
三、“诗的散文”的思想与艺术 72
第三章 “五四”运动后的觉醒散文(1919—1927) 76
第一节 “五四”运动与“文学革命”的高涨 76
一、“五四”运动与“民主”“科学”精神 76
二、“文学革命”的深入与高涨 79
三、散文“心”的觉醒和“体”的解放 83
第二节 美文理论的确立 86
一、美文理论的提出 86
二、外国散文理论的引进 88
三、美文理论的确立 92
第三节 文学研究会的散文 95
一、文学研究会的成立 95
二、文学研究会的散文创作 96
三、冰心的《寄小读者》与朱自清的《背影》 103
一、《语丝》的刊行 109
第四节 语丝社的散文 109
二、语丝社的散文创作 111
三、周作人的《泽泻集》及其它 117
四、鲁迅的《华盖集》、《而已集》、《野草》、《朝花夕拾》 120
第五节 创造社的散文 127
一、创造社的建立 127
二、创造社的艺术主张 128
三、创造社的散文创作 130
四、郭沫若的《三叶集》及其它 132
五、郁达夫的《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等 135
第六节 “现代评论”的散文 139
一、《现代评论》的创办 139
二、徐志摩的《落叶》与陈西滢的《闲话》 140
三、凌叔华的《登富士山》和陈衡哲的《小雨点》 144
第七节 其它作家的散文 148
一、太阳社的散文 148
二、莽原社的散文 150
三、以《妇女杂志》为中心的女性散文 152
一、严峻的形势与文化革命的深入 158
第四章 饱蘸血雨腥风的论争散文(1928—1937) 158
第一节 大革命的失败与散文的挣扎 158
二、作家的分化与文学期刊的崛起 162
三、外国散文及其理论的译介 164
第二节 小品文的论争与散文理论的建树 168
一、小品文的论争 168
二、杂文理论的建立 173
三、报告散文的兴起 175
一、“论语”作家的散文创作 178
第三节 “论语”、“新月”、“现代”作家的散文 178
二、“新月”作家的散文创作 185
三、“现代”作家的散文创作 191
第四节 “大公”、“文学”、“汉园”作家的散文 195
一、“大公”作家的散文创作 195
二、“文学”作家的散文创作 204
三、“汉园”作家的散文创作 211
第五节 “文化生活”、“开明”作家的散文 218
一、“文化生活”作家的散文创作 218
二、“开明”作家的散文创作 225
第六节 左联作家与革命烈士的散文 231
一、左联的成立及其纲领 231
二、茅盾等左联作家的散文创作 234
三、方志敏等革命烈士的散文创作 241
第七节 东北流亡作家及其它作家的散文 245
一、“九·一八”的炮声与东北作家的流亡 245
二、东北流亡作家的散文创作 246
三、其它作家的散文创作 251
一、三十年代杂文概貌 259
第八节 以鲁迅为首的杂文创作 259
二、鲁迅后期的杂文 261
三、瞿秋白、徐懋庸、唐弢的杂文 265
四、茅盾、阿英、柯灵等的杂文 268
第九节 报告文学的勃起 271
一、群众性报告文学的写作 271
二、报告文学的奠基作: 274
《包身工》和《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274
三、邹韬奋和范长江的旅行记 277
一、卢沟桥的炮声与全民抗战 281
第五章 高张民族正义的抗战散文(1937—1945) 281
第一节 “七·七”事变与民族正义的呐喊 281
二、散文作家的流亡与迁徙 282
三、文学期刊的分散与散文的抗战 284
第二节 散文理论的深入与发展 290
一、“重振散文”与抒情小品的提倡 290
二、“鲁迅风”的继承与新杂文观 295
三、报告散文理论的深化 301
一、“孤岛”的散文创作 307
第三节 “孤岛”与北平沦陷区的散文 307
二、北平沦陷区的散文创作 320
第四节 西南地区的散文 323
一、重庆作家群的散文创作 323
二、滇黔作家群的散文创作 336
三、成都作家群的散文创作 346
第五节 东南地区的散文 350
一、桂林及粤北作家群的散文创作 350
二、闽西作家群的散文创作 358
第六节 西北地区的散文 363
一、延安作家群的散文创作 364
二、西安作家群的散文创作 369
第七节 匕首与投枪:杂文的发展 371
一、上海“鲁迅风”的杂文 371
二、桂林《野草》的杂文 374
三、重庆地区的杂文 377
四、延安地区的杂文 380
第八节 报告文学的繁荣 384
一、战时环境的“艺术文告” 385
二、东战场悲壮战斗的记录 386
三、华北及敌后抗战的速写 391
四、粤港及域外反战的报告 395
五、解放区军民战斗的凯歌 400
第六章 催生光明与希望的曙前散文(1946—1949) 407
第一节 抗战的胜利与散文的鸣镝 407
一、反内战、求解放与散文的感应 407
二、破曙与鸣镝:散文发展的新乐章 410
一、广泛的文学散文的艺术规范 412
第二节 散文理论的完善与成熟 412
二、“讽刺”与“歌颂”的论争与杂文的拓展 415
三、报告文学的“中国化”与“大众化” 418
第三节 跫音与星火:抒情散文 419
一、欲曙未曙的“跫音” 419
二、“炼狱”里的点点星火 429
三、新的生活,新的声音 433
第四节 呐喊与抗争:杂文 438
一、“诗史”和“史诗” 438
二、冷峻的剖析与深刻的说理 445
三、刚健清新,明快畅朗 450
第五节 号角与战鼓:报告文学 454
一、反对内战,争取和平民主 454
二、“挺进大别山”的凯歌 458
三、“飞兵沂蒙山”的乐章 460
四、东北战场的光辉剪影 461
五、“横断中原”与渡江作战的进行曲 463
结束语 468
附:中国现代散文家主要作品目录 472
后记 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