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序言 面对世界的挑战 1
1·世界的大趋势 1
2·理解和预测:来自“未来学家”们的挑战 6
3·面对挑战的马克思主义者 13
第一章 经济形态的双重构造 18
1·1 两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不同经济形态的内容 18
1·2 从马克思到今天:两种生产关系思想的源流 23
1·3 劳动和占有:经济形态双重构造的根源 38
1·4 从农业经济到信息经济:技术经济形态的历史类型 42
1·5 “三形态”与“五形态”:所有权经济形态的历史类型 63
1·6 制约之网:两种经济形态的相互关系 89
第二章 双重适应:政治领域的二重奏 99
2·1 政治形态的两种职能 99
2·2 政治形态的双重性质 117
2·3 两类政治形态的相互关系 150
第三章 意识形态是怎样改变的? 160
3·1 意识形态:仅仅反映所有权关系吗? 160
3·2 模式之一:技术社会意识形态的历史类型 166
3·3 模式之二:所有权社会意识形态的历史类型 192
3·4 两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 208
第四章 扩展了的“社会革命” 211
4·1 两重社会形态与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 211
4·2 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发展过程 231
4·3 两种不同的社会革命 247
结束语 266
附录1:美国1900—1960年各技术关系集团分布百分比 269
附录2:经过调查的列宁格勒(1965年)机器制造业人员和鞑靼共和国城市人口(1967年)的平均工资(每月卢布数) 270
附录3:列宁格勒机器制造业人员各集团的社会活动情况 271
附录4:自己认为对本单位集体事务无影响的人数百分比(按照社会职业集团分类)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