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大眼睛女孩的问题 1
第一节 研究问题 1
第二节 研究综述 6
一 非正式制度的研究 7
二 教育援助的研究 14
三 教育援助的非正式制度研究 20
四 研究前沿与趋势 22
第三节 研究方法 24
第四节 分析框架:制度空间、资源汲取与行为策略三位一体 30
第一章 教育援助的制度空间建构 35
第一节 教育发展失衡与非正式制度的成长 35
一 “贫困、儿童、教育”的时代主题 35
二 教育的政府“甩包袱”与制度外供给的需求 41
三 政府缺位的制度空间与非正式制度的介入 49
第二节 教育援助中非正式制度的主体与类型 52
一 教育援助中非正式制度主体的类型 52
二 非正式制度的教育援助内容 58
第三节 制度空间建构历程及其对教育的援助 60
一 机构创立和项目启动(1989—1991) 62
二 组织发育和项目深化(1992—2000) 66
三 结构调整和项目转型(2001—2012) 72
第四节 非正式制度的制度空间总体特征 76
一 自主性 76
二 被吸纳 80
第二章 组织结构与资源禀赋 84
第一节 常数:组织的属性 85
第二节 组织结构 86
一 全国青基会系统的组织结构 87
二 2001年后理事会决策制度化的尝试 90
第三节 资源禀赋 92
一 教育援助所需资源的数量 93
二 教育援助中资源的来源 97
三 资源的稀缺性 102
第三章 资源汲取与行为策略 105
第一节 资源禀赋影响资源汲取 106
一 希望工程项目的资源运作途径和机制 106
二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对政府的资源依赖 112
三 自主与依赖之间的钟摆 115
第二节 组织结构影响行为策略 118
一 社会化手段与行政化手段并用的项目实施策略 119
二 治理结构上的组织依赖策略 126
三 教育援助资金的博弈策略 128
四 对监管体制的双面策略 138
五 非营利组织营利策略 148
第四章 非正式制度援助教育的效应分析 155
第一节 组织问责分析 157
第二节 组织绩效分析 165
一 社会接受度和产出效益 165
二 教育援助质量的主观感知测量 168
三 希望工程援助教育作用的有限性 174
第三节 组织能力分析 179
一 人力资源汲取能力 179
二 募捐和资助实施能力 182
三 管理能力 183
第五章 比较脉络下的教育援助制度 186
第一节 教育援助政策模式比较 188
第二节 教育援助政策工具比较 190
第三节 教育援助政策工具选择的约束条件 194
第四节 小结:对中国教育援助制度的启示 196
第六章 集权体制下教育援助良性发展的逻辑阐析 200
第一节 教育援助活动中非正式制度运作的逻辑 201
第二节 中国教育援助出路与机制——政府与社会间多部门合作治理 207
第三节 研究缺陷与进一步的研究 219
附录1 基金会管理条例 221
附录2 访谈对象列表 229
附录3 访谈提纲与调研问卷 231
参考文献 255
一 中文文献 255
二 英文文献 275
后记 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