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传统中国的政治形态与伦理结构 1
第二节 儒学与传统中国政治 5
上编 儒学与晚清政治 25
第一章 鸦片战争的炮火对儒学的挑战 27
第一节 夷夏世界的颠倒与中国社会的危机 27
第二节 晚清今文经学派与“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 33
第三节 反侵略斗争与更法、改制主张 44
第二章 太平天国时期反孔与尊孔的较量 59
第一节 洪秀全对孔学的批判 59
第二节 起义农民反孔斗争的局限性 65
第三节 曾国藩的尊孔与卫道 72
第三章 洋务运动与“中体西用”论 81
第一节 洋务派和洋务思潮的兴起 81
第二节 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92
第三节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 106
第四章 维新变法与托孔改制 113
第一节 维新变法思潮的兴起 113
第二节 康有为对儒学的改造 125
第三节 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与孔学 143
第四节 维新悲剧与儒学情结 156
第五节 清末“新政”与立宪运动 161
中编 儒学与民国政治 171
第一章 孙中山与儒学 173
第一节 辛亥革命前期革命派的儒学观 173
第二节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儒家的民本主义 177
第二章 北洋军阀政治与儒学的命运 194
第一节 北洋军阀政治结构的历史社会学分析 195
第二节 孔子偶像的重塑与北洋军阀政治 208
第三章 “打倒孔家店” ——五四批孔真相探源 226
第一节 五四批孔真相及发展历程 226
第二节 再论五四批孔 262
第四章 陈独秀与儒学 283
第一节 少年时代:儒家叛逆 283
第二节 辛亥革命前后:开始“非孔” 286
第三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非孔”猛将 290
第四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批孔深入 307
第五节 晚年时期:“重新”评价孔子 312
第五章 李大钊与儒学 318
第一节 李大钊的儒学观 318
第二节 李大钊对儒家理想社会观的继承与创新 334
第六章 青年毛泽东的伦理政治观 363
第一节 尚动求变,斗争造反 363
第二节 个人本位与利他主义伦理价值的选择 366
第三节 圣贤精神与平民意识 369
第七章 蒋介石的儒学观与“新生活运动” 376
第一节蒋介石的儒学观 376
第二节 寻求合法性:“新生活运动”述评 380
下编 儒学与当代中国政治 389
第一章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对儒学的研究与批判 391
第一节 建国初期面临的政治文化任务 391
第二节 过渡时期对儒学的研究与批判 397
第三节 “以阶级斗争为纲”对儒学研究的干扰 407
第二章 “文革”与“批孔” 422
第一节“评法批儒”与影射史学 422
第二节 “批林批孔”与批“现代大儒” 429
第三节 “文革”批孔的历史评价 434
第三章 改革开放新时代与儒学研究的新局面 443
第一节 改革开放与对儒学的重新评价 443
第二节 儒学研究的新局面与新成果 453
第四章 儒学与中国现代化 467
第一节 儒学与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467
第二节 儒学发展的新阶段:“现代儒学” 474
第三节 儒家人文精神 480
第五章 儒家义利观的古今演变 486
第一节 古代:重义轻利 486
第二节 近代:从“重义”向“重利”转变 490
第三节 现代:义利并重 496
第六章 儒家治国方略及其与法家、道家之比较 504
第一节 儒家以“德”治国论 504
第二节 法家以“法”治国论 508
第三节 道家以“无为”治国论 512
第四节 儒、法、道三家治国方略平议 518
第七章 儒学继承中的一些认识问题 526
结语 儒学在中国的历史命运 540
后记 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