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基础》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殷维君主编;罗亚田副主编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562913307
  • 页数:154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人与环境的关系 1

第一节 人类的环境 1

一、人类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

目录 1

二、地球生物圈:人类的母亲 2

三、人类历史的启示:善待自然环境 3

四、“人类—环境”系统 3

第二节 人类环境的恶化 3

一、人类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3

二、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4

三、当前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 8

一、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10

二、环境科学的内容及分科 10

四、保护环境:人类的自我拯救 10

第三节 近代环境科学 10

三、环境工程学简介 11

第四节 环保工作者的责任与素质 11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知识 12

第一节 生态系统 12

一、生态学 12

二、生物圈 13

三、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14

四、生态系统的类型与特征 16

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7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功能 17

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9

三、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22

第三节 生态平衡与失调 23

一、生态系统的平衡 23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4

三、保持生态平衡,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25

第四节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8

一、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8

二、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29

三、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 30

四、中国生态现状及其保护措施 30

一、世界人口“爆炸式”增长 32

二、世界人口构成特点 32

第三章 人口与环境 32

第一节 人口增长趋势及特点 32

第二节 人口激增导致环境恶化 34

一、对水资源的压力 34

二、对土地资源造成的压力 35

三、对能源造成的压力 35

四、对森林及草原的压力 35

五、环境污染加剧 36

六、地球的承载能力 36

一、我国人口现状 37

第三节 我国人口现状与控制 37

二、中国人口发展的对策 38

三、中国的适度人口和今后的发展 38

第四节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39

一、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39

二、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 39

三、污染物在体内的迁移与变化 40

第四章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 42

第一节 人类与自然资源 42

一、自然资源 42

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环境 44

二、人类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44

第二节 水资源 45

一、淡水资源 45

二、水资源的利用概况 45

三、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46

第三节 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47

一、我国土地资源特征 47

二、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48

第四节 森林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49

一、森林生态系统 49

二、森林资源状况 50

三、我国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0

一、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 51

第五节 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51

二、矿产资源的储量 52

三、我国矿产资源现状 52

第六节 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53

一、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宝贵性 53

二、自然保护区:“人与生物圈计划” 53

第七节 海洋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54

一、人类最巨大的聚宝盆 54

二、我国的海洋开发 54

二、世界能源的消耗情况 55

一、能源的类型 55

第一节 能源概述 55

第五章 能源与环境 55

三、能源的供应问题 56

第二节 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57

一、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57

第三节 开发利用新能源 59

一、太阳能 59

二、沼气 59

三、风能 60

四、潮汐能 60

五、地热能 60

六、氢能 61

一、大气污染 62

第六章 三废污染与防治 62

第一节 大气污染与防治 62

二、大气污染的危害 71

三、大气污染的控制与防治 74

第二节 水体污染与防治 77

一、水体污染 78

二、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 80

三、水体污染的控制 84

第三节 固体废弃物污染与治理 88

一、固体废弃物及其分类 88

二、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及其管理 90

三、固体废弃物的利用 92

四、固体废弃物的处理 94

五、固体废弃物的处置 95

第七章 噪声污染与防治 99

第一节 噪声的来源和特性 99

一、噪声的来源 99

二、噪声的特征 99

三、噪声的声学特性 100

第二节 噪声的危害及控制标准 102

一、噪声的危害 102

二、噪声的控制标准 104

三、常用控制办法 106

二、合理规划布局 106

第三节 噪声的控制 106

一、严格行政管理 106

第八章 土壤污染与防治 109

第一节 土壤污染 109

一、概述 109

二、土壤污染的特点和危害 109

三、土壤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 109

四、土壤污染与净化 110

第二节 土壤污染的防治 113

一、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 113

二、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113

一、概述 115

二、放射性污染的来源 115

第一节 放射性污染及危害 115

第九章 其它污染及防治 115

三、放射性对人的危害 116

第二节 放射性污染的防治 117

一、放射性污染的分类 117

二、放射性“三废”的处理与防治 118

第三节 电磁污染 120

一、电磁污染 120

二、电磁污染的来源与传播途径 120

三、电磁污染的危害 121

二、振动的来源 122

一、振动污染 122

第四节 振动污染 122

四、电磁污染的防治 122

三、振动的特征和对人的影响 123

四、振动的防治 123

第五节 热污染 124

一、概述 124

二、热污染的危害 124

三、热污染的防治 126

第十章 环境质量评价 127

第一节 环境质量评价 127

一、概述 127

三、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128

二、环境质量评价的程序 128

第二节 环境影响评价 131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 131

二、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132

三、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132

四、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程序 132

第十一章 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 135

第一节 环境监测 135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和任务 135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135

四、环境污染的特点 136

三、环境监测的原则 136

五、监测技术概述 137

六、环境监测的组织 138

第二节 环境管理 140

一、环境管理 140

二、工业企业环境管理 144

三、城市环境保护 144

第十二章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47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147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与定义 147

三、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实践 148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48

四、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远意义 149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49

一、《21世纪中国议程》的制定 149

二、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 150

第三节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150

一、确立新的价值观:人与自然的和谐 150

二、实施新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 151

三、创造新的技术形式:绿色技术 151

四、创立新的文化形态:生态文化 152

第四节 保护环境的道德规范 153

一、保护环境的道德规范 153

二、环境道德:现代中国青年的必备素质 153